比时间更慢的寂静是什么?那村子上空流逝和飞翔的又是谁的叹息?当我们点亮了比月更亮的灯盏,一个时代就过去了。一个诗人的时代是迷幻与悲情、理性和感性混杂的时代。而一个时代,注定会有诗人来抒情、守望、阅读这片土地,来总结情感的归宿和力量。
时间永远不会垂落,而虚无的是我们的内心和情感,一个诗人最终的情感皈依就是自己的出生地,是自己的童年和少年。往往很多老年人,在年事已高的时候,他最能记忆起来的是养育过他的土地、山水以及他开始成长的地方。我想每一个人都有这样的感恩,感恩时间给我们自由,感恩命运的宠爱,让我们可以做自己喜欢做的事情。而诗人所要感恩的是,自己可以自由吟唱,抒发内心的情感;可以从故乡的一棵树开始,寻找到那片秋季枯黄的落叶。
诗人的使命是什么?诗人所写下的诗歌最终要到达哪个地方?我自己也陆陆续续写了好几年,个人认为,一个诗人的使命只有二种,第一种,打通自己的精气神,满足个体的内心宣誓,达到一种澄明的状态;第二种就是归乡,让诗歌带着自己归乡,一步步靠近自己的出生地,靠近自己的父母,靠近养育之恩。只有让诗歌带着自己归乡,那么我们最终要达到的人生归宿才会圆满。诗人蒋三立就是一个让诗歌带着自己归乡的人,他的诗歌中不断呈现故乡的人事物,不断在诗歌中探究故乡的秘密,让自己的人生密码在故乡中一次次被解开,一次次更靠近故乡的水土。
河流最蓝的时候
在河流最蓝的时候,鸟和蝉的声音就会安静,而潇水低沉,鱼群活跃在江面之下,只有潇水怀里的白鸟,沿着河岸和倒影低低地飞。当诗人蒋三立在深秋,漫步潇水堤岸,看潇水静静流淌,他的思绪会安静下来,听落叶掉在地上的声音。这种声音是沁人心脾的,他会让诗人回想起自己一路从乡村来到城市的点点滴滴。那曾经接触的每一朵野花,每一株无声生长的草木,都使诗人感到内在的喜悦。
在河流最蓝的时候,当水划过心间,当诗歌像梦想一样重,那漂浮在人世间的尘埃和草木,是否有细密的寒意和倦怠?
多想自然地活着
抖落身上的灰尘
风吹得像林子里的树
在远离城市的河流
看见自己在河水里清亮淡泊的影子
然后蜻蜓一样睡在一片红红的落叶上
做一个春天和夏天的梦
——《多想蜻蜓一样在漂浮的落叶上做一个梦》
一个诗人最后抛弃的是不切实际的梦想,最后要收获的是减去那些强加于自身的尘埃,只有身体的负累越轻,诗人的灵魂越干净,越飘逸。而灵魂最后将回到肉体和精神的原乡。在《多想蜻蜓一样在漂浮的落叶上做一个梦》这首诗中,诗人蒋三立用非常凝练、直接的语言开门见山地告诉自己要抖落身体上的灰尘,回归宁静,要像蜻蜓一样,安然自得睡在一片红叶上。只有自己的影子静止,倒映在水中的影子才是清晰的,才是淡泊的。
河流最蓝的时候,必定会跟一些事物保持着距离,或者跟泥土,或者跟落叶,或者跟激荡的风。我们从《秋景》这首诗能再次印证诗人在寻找内心的宁静,他在诗中寻找精神的宁静之所。
从湘西去贵州
路连着一座一座山峰,仿佛连着天
阳光照着多彩的山林
偶尔见到白鸟披着雾纱在飞
低矮处是白墙青瓦的村庄
还有穿蓝翠花格子的女人,挎竹篮走向河边
大大小小的麻卵石点缀着蓝色的
深深浅浅的河流
一路的景色从眼前流淌着怀乡的蜜和血
——《秋景》
诗中,大大小小的麻卵石点缀着蓝色的深深浅浅的河流,在河流之中,麻卵石能一眼就能辨认出来,它们干净、铮亮,点缀着河流。而诗人所处的生活,在生活中所寻找的,或者所表明的态度,就像在寻找河流中的麻卵石,它会随着河水动情地流向远方,流向心灵之圣地。
亲爱的眼泪
诗人,就是那种胸腔内多一颗心的人,这颗心为情感而造,为情而跳动。
在大时代,在物质丰沛,人类情感日益枯竭的今天,要做一个有血有肉,有情有义的人实在很难。这个时代,已不是崇拜主义、英雄主义泛滥的时代,我们需要的是如何处理人与人之间的情感交流,如何将日常生活中的普通,庸常的事情转化为一种生活的哲学。
而诗人蒋三立在大潮汹涌的时代,仍然保持着一颗善意和激情之心是非常可贵的。在他的诗歌中,你可以读到感动和感恩,你可以读到关怀和暖意,你可以看到一个高尚的灵魂带着火焰般的情感正飞跃在蓝天之中,那是亲爱的眼泪,如雨水一样透明。
一辆夜行的列车穿过了深夜里的小桥
绕过了村庄的沉静和颤栗
在墓地边“哐呛——哐呛”地爬坡
在苍茫的夜里,我死去的父亲
您是不是那草丛中惊起的飞蛾和萤火
看看正在减速的列车
那一排排长长的灯光下
一张张疲倦的脸,虽然不怎么生动
但真实得像您的亲人
——《亲人》
在这首《亲人》的诗歌中,诗人通过夜行的列车、排灯和一张张疲惫的脸等具体的物象,来联想到自己的父亲,记忆中的父亲仍然活着,活在诗人的世界里。如草丛中惊起的飞蛾,或者萤火,发着微弱之光,照亮着诗人的方向。是的,父爱如山,父亲的指引是人生最大的指引,父亲的离去也是人生最大的悲伤。诗人蒋三立以诗歌的方式缅怀逝去的父亲,在文字的深处哭泣。
诗人要情关何处,要将内心的情感安置在何方?情,这是一个诗人非常难以抉择的地方。但从诗集的第二辑《亲爱的眼泪》较多的诗歌来看,诗人蒋三立已为个体的情感找到了可靠的栖息之地,他的情感放置在他的乡愁之处,停靠在故乡的山水之间,安托在与他熟悉或者不熟悉的故乡人身上。
我想在你的心里留下指纹/我想在洁净的空气里留下脚印/我想把房间打扫干净/迎来更多春天的客人
《想》。
比时间更慢的寂静
时间无痕,时间不会告诉我们什么,也不会提醒你什么。
在《岁月的尘埃》这本是集中,诗人蒋三立通过对乡村、城市、个体以及生存空间,自然空间的多维度关注,创造性地挖掘出了很多诗歌的题材。
诗人企图以回忆式的片段来衔接,还原自己生命成长的过程,还原他经历的过往,并对已经失去的东西心生悲悯。
比时间更慢的是寂静,是一颗逐渐衰老的内心和情感,一份对世事的明淡,云清。但诗人蒋三立却在时间的流逝之中,保持一颗诗人的淳朴和干净之心。他试图在时间中抓取一些什么,挽留一些什么,或者遗憾一些什么。
蓝色的大海,乌黑的沙滩,岛崖上的塘鹅
海边岩石上长满了黑色的贝壳,密密麻麻
在阳光下闪着晶莹的光亮
像有什么话,要说不说
——《黑沙滩》
这是诗人曾经到过的一个黑沙滩,在这个黑色沙子构成的沙滩上,诗人由远及近观察了大海、沙滩、塘鹅,看到了岩石上的黑色贝壳,而正是这些生长在岩石的黑贝壳,给了诗人很深的感触,它们安静地生长在岩石上,有光就晶莹地闪亮,没有光就会挂在岩石,自由地生长,不被人打扰,但它们似乎有什么要说,而要说出的话,也许就是诗人同时也想表达的东西。诗人,只有越安静,内心的思维就越缜密,很多情感的表述就会越真实。那些埋在时间深处的语言,会把更遥远、更宽广、更真实的情感、事物联系在一起。
在《回放时间》《在一起》等诗歌中,诗人都在营造这这样一种情绪,过去的,永远留在内心里,而苦难终将结束。在人生的长河之中,诗人以真诚、美酒、诗歌和信仰款待着生命中每一个相遇之人。
时间是寂静的,诗人则拥有一条寂静的街道,摆满了各种物件和粮食。
通读诗集《岁月的尘埃》,诗人蒋三立的诗歌直抒胸臆,与自己的生命体验直接对话。他用诗歌语言的实践来切入痛点,非常真实地再现了生命的真实、厚重,对自己,对过去的时间,对即将来临的时间发出了自己的声音。写诗歌,最难能可贵的事情,就是能从自我出发,抵达诗歌之殿堂。而假抒情、烂抒情者想要企及诗歌之真谛,是做不到的。
从诗人蒋三立的诗集《岁月的尘埃》来审视他的诗歌写作状态,可以看出,他写作情感的投入,对诗歌语言的实践,并将生活所见、所感的日常题材转化诗歌写作的现实,是真切的,他在不断的精神和平常事物的消耗中,仍然没有失去一个真诗人的初心和耐力,没有失去一个诗人的文学抱负和情感之真实,而真实才是诗歌的内核。诗人只有将自己置于时间的中央,才能静观万事万物,才能从一行行诗歌中塑造自己和世界的形状,只有收集到更多细小的、岁月的尘埃,心才能在无边的静处追逐。
当我在房间里,挑灯拜读诗人蒋三立的诗集时,窗外似乎一切都是静止的,寂静得只有鸟和鸟的声音,我想,这个夏天,一切都会长成好的模样。
复制链接
下一篇
上一篇
返回目录
热点文章推荐
相关文章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