吕晓勇
通讯员
周镜忠
原红34师100团团长、开国中将韩伟,是湘江战役后红34师极少数幸存者之一,他于1992年去世之后,其独子韩京京夫妇20多年来将自己的绝大多数收入都投到了重走父辈长征路的事业上,他们遵循父亲夙愿,寻访红34师烈士祖籍和名字,为红34师6000子弟立碑,为陈树湘师长塑像,慰问照顾老红军及其后代,足迹踏遍红34师战斗过的土地,身体力行地为宣传和传承红军长征精神做出了不懈努力和无私奉献。
“陈树湘大爹爹英灵九泉之下应安息了吧,6000名没有子嗣的红军将士应安息了吧,我想我就是你们的儿子、你们的后代,我还要把你们的信仰,把你们‘为苏维埃流尽最后一滴血’的精神传给下一代!”——韩京京
今年“两会”期间,习总书记参加全国人大政协福建代表团审议时,提起过一位开国将军,去世后骨灰一半送回家乡,一半送到闽西革命老区埋葬,死后同战友们长眠在一起。
习总书记提出,忘记老区,就是忘本;忘记历史,就是背叛。今年是新中国成立70周年,要饮水思源,决不能忘了老区苏区人民,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要确保他们一个都不掉队。习总书记讲到的这个老红军,就是开国中将韩伟将军。韩伟不是闽西人,去世前却要求把骨灰安放在闽西革命烈士陵园。原来,韩伟曾任红34师第100团团长,而他手下的战士则多是闽西子弟。
韩伟将军(1906-1992)
韩伟:从跳崖团长到开国中将
1934年底的湘江战役中,为了保证中央纵队和军委纵队能安全通过湘江,红1军团在脚山铺一带阻击阵地阵亡了3000多人,红3军团在新圩阻击阵地阵亡了2000多人。敌机在天上疯狂盘旋扫射,在广西全州县一个叫岳王塘的江水转弯处,由于江水渐缓,从上游漂浮下来的红军尸体聚集在这里,江水看上去灰蒙蒙一片。整个湘江战役,红军伤亡、被俘和失踪人数近5万之巨,中央红军从长征出发时的8.6万人减少到3万余人,只此一役,折损过半。湘江战役,注定永留史册。
最为悲壮、可歌可泣的是红5军团34师。红5军团是全军的总后卫,承担中央纵队的殿后任务,在敌军的包围圈越缩越紧、跨越湘江之路随时可能被切断的危情时刻,他们只能在全军过江之后再过江,面临的处境凶险至极。红34师是全军著名的“铁流后卫”,由来自宁化、清流、长汀、连城、上杭等闽西8个县的子弟兵组成。主力红军西渡湘江以后,敌军如飞蝗扑来,切断了34师到江边的通道,红34师血战数日,与敌人拼尽弹药。最后,除了34师100团团长韩伟率领的30余人突围外,6000闽西将士几乎全部阵亡,鲜血染红江面。至今,当地还有“三年不饮湘江水,十年不食湘江鱼”的说法。
红34师以全师大部牺牲的代价,换取了主力红军的西进,那6000个年轻的生命,从此长眠于异乡。湘江战役粉碎了蒋介石“围歼红军于湘江以东”的设想,革命星火重燃于未熄。
韩伟(1906年至1992年),土地革命战争时期,从红四军中队长、大队长、支队长,成长为福建军区独立第一团团长、独立第八师师长、军区参谋长、红34师第100团团长。
长征之初,韩伟统领的100团有1600多人,全部是闽西籍。湘江之战打响,100团担任正面阻击任务。完成掩护中央纵队过江的任务后,红34师突围时又屡遭重挫,韩伟率100团余部担任掩护工作。100团为掩护主力突围,
在广西大山中弹尽粮绝,最后部队打散,100团仅存数名官兵全体跳崖。
万幸的是,韩伟和其他两名战友挂在树丛上,没有死,被上山采药的土郎中王本生救护,在老百姓家的红薯窖里藏了7天。数10年后,韩京京带家人重走父辈长征路时,专门寻访父亲跳崖的地方,并在宝界岭山麓找到了当年救起他父亲的土郎中,那口红薯窖也还在。当地老百姓还记得当时跳崖下来的红军团长,“他们三个你扶着我、我扶着你,颤颤巍巍地走着”。
躲过国民党搜山后,韩伟和一个营长脱下军装,把军装连同两个皮包,两条驳壳枪,还有几十块银圆都留在老百姓家,一人一条扁担,背上老百姓炒的几斤糯米,扮成挑夫模样,分头去找红军去了。此时,已渡过湘江的中央红军开始向西跋涉,而韩伟一个人的“长征”更为艰辛和曲折。一路上,他受过伤,坐过国民党的牢,在诸多生死考验面前,他没有放弃对红军的追随。直至抗日战争全面爆发,韩伟才找到党组织,重回战场,领导了敌后抗日游击战,历任晋察冀军区第四团团长、警备旅副旅长、冀中军区第九分区司令员等职;在解放战争时期,率部参加华北解放战争等多次重要战役,历任热河纵队司令员、第67军军长等职;新中国成立后,任华北军区副参谋长、北京军区副司令兼参谋长等职,1955年被授予中将军衔。
遵父遗愿
归葬闵西
韩伟将军,从1922年参加安源大罢工开始,在中国革命战争各个阶段都留下戎马英名,身经百战,胸前挂满勋章,但最为惦记、无法忘怀的还是湘江边上的那场战役,最不愿离开的还是红34师的战友。
韩伟将军在去世前的弥留之际向儿子韩京京交代道:
“湘江战役时,我带出的闽西子弟都牺牲了,我对不起他们和他们的亲人,要是带领他们过了湘江,征战到全国解放,说不定全国的将军县还会出在闽西,出在永定、龙岩、上杭……我这个将军是他们用鲜血换来的,我活着不能和他们在一起,死了也要跟他们在一起,这样我的心才能安宁。”
韩京京是韩伟将军的独子,曾在总参军务部、总参装备部任职,如今已年近古稀。他告诉记者,从他出生,从未听父亲提过湘江战役,直到1986年韩伟将军80岁时,中国人民解放军要编写《红军长征回忆史料》,找到韩伟将军,让他回忆红34师浴血奋战这段历史,韩京京才从父亲那里听到这惊天动地的鏖战。尘封了将近半个世纪的历史再重新打开是非常痛苦的,“老人家接到任务后,眼神中透着悲痛和哀伤。显然父亲是把这段历史完好地保存在内心深处,每一个细节他都记得很清楚。”在韩伟将军一气呵成写就的回忆录中这样记叙道:“弹药打光了,红军指战员就用刺刀、枪托与冲上来的敌人拼杀,直杀得敌人尸横遍野。我团1营有位福建籍连长,在战斗中身负重伤,肠子被敌人炮弹炸出来了,仍带领全连战斗。阵地上空铁火横飞,山上的松树烧得只剩下枝杆,但同志们仍英勇坚守阵地,顽强战斗。”韩伟将军在生命走向终点时,仍挂念在湘江岸边牺牲的战友,要求将自己骨灰安放在闽西革命烈士陵园中,与6000闽西子弟长眠在一起。
1992年,韩伟将军去世,韩京京遵照父亲遗愿将他的骨灰送回到福建龙岩,这里是他带领几千闽西子弟走上长征的起点。直至今天,韩京京还记得骨灰安放当天的情景——在闽西的四月细雨中,上百位老红军和红军后代聚集在骨灰堂外的台阶上,迎接这位“扩红团长”。这位从鄂东走出的贫家子弟,走熟了闽西的山山水水,听懂了客家话的一字一句,闽西人民养育了他,他对闽西的感情是那么真挚。
韩伟将军的儿子韩京京(中)和媳妇张薇薇在闽西革命公墓祭奠父亲。
追寻先烈
心向南国
送走父亲后,韩京京的心也飞向了闽西和湘江两岸的南国热土,在此后的20多年里,他和爱人张微微,足迹踏遍红34师曾经战斗过的土地。
2009年,湘江战役过去75周年的日子,韩京京在湘江畔为红34师牺牲的6000名将士立了一块无字碑。碑基上刻下了这样一行字:“你们的姓名无人知晓,你们的功勋永世长存——为掩护党中央、中革军委和主力红军在湘江战役中牺牲的红三十四师六千闽西红军将士永垂不朽。”
随后,韩京京又会同龙岩市、三明市政府开始了一项漫长的工程:用多年时间查访闽西每一处村落,查找出1000多名在湘江战役中牺牲的红军战士的名字,刻在花岗岩石板上,同无字碑一起立在湘江之滨。这些名字一一看去:赖老石头、马二二、陈三哩子、吕太阳妹、李矮六、戴七子、李四古佬(古佬,闽西方言,小伙子的意思),这些名字,在今天看来多半都不能算作名字,连小名都不够。由此却可大致猜出他们家里的情况,“李矮六”,可能是一个矮个子的李姓人家的第六个孩子;“马二二”,马家的老二;“李四古佬”,是李家的第四个男孩……他们的父母,连给他们取名的能力都没有。这些出身贫寒的、卑贱的生命,有着和我们一样的身躯,一样的热血,一样地惧怕伤痛和死亡,但在那个特殊的年代里,他们俯下身去,将自己的身躯碾碎为滚滚历史车轮下的尘土。“习近平主席曾指出,革命军人要有血性。什么是血性?这就是血性,宁死不屈!”韩京京对记者说。查找烈士姓名,是件耗费大量精力的事,但韩京京一直乐此不疲,他深情地向记者阐发了这样一个道理:“凡是对这个国家作出过牺牲的人,哪怕过去了70年,甚至100年,哪怕你只是一个小山村的贫农之子,也一样将被历史记住!一个尊重英雄、牢记历史的民族,必是伟大的民族!”
20多年来,韩京京追随父辈的思绪和脚步,在闽西、桂北、湘南一带寻访,整理红军长征历史,尤其注重实物的发掘和考证,现在他已自修成红军历史专家,大到方面军、小到营连,在长征路上的行军路线他如数家珍。每到一处红军作战的遗迹,他都要在战壕里蹲守一阵子,感受红军作战的艰苦。他曾在湘江战役光华铺阻击战阵地上发现两枚没有爆破的手榴弹,送到兴安湘江战役纪念馆保存,后来,中央军委原副主席张震到纪念馆参观时,看到这枚手榴弹后,难掩激动,告诉一旁的讲解员,他当年就是用这种手榴弹与敌军打仗,这种笨重的手榴弹要使出很大力气才能扔出去。
韩京京夫妇在陈树湘烈士墓前与红34师红军后人林福建、林古田父子在一起。
周镜忠
摄
感念“大爹”
情系道县
最让韩京京夫妇牵挂的,当然是红34师和父亲的师长陈树湘烈士!
陈树湘与韩伟相识于秋收起义之时,陈树湘年长韩伟一岁,在那个血与火的年代里,他们协同作战,相互支援,在湘江战役中他们生死与共,在共同完成了掩护党中央、中革军委和主力红军抢渡湘江的任务后,他们又把生的希望留给战友,把死的威胁留给自己。在红34师冲出敌人合围向湖南转移的危急关头,在广西洪水菁村,韩伟率100团余部100余人做最后的掩护,两位战友就这样诀别了。后来韩伟跳崖幸存,陈树湘在道县“断肠明志”,“为苏维埃流尽最后一滴血”。
“79年后的端午节,我终于找到了陈树湘师长失去了头颅的遗骸。他被当地百姓趁黑夜埋在了潇水堤岸的斜坡上。我们肃立在他的墓前,泪水止不住淌了下来……我们摆上两盆鲜花、从北京带来的二锅头、从闽西带来的点心,微微(注:指韩京京爱人张微微,闽西老红军的后代)的一声‘大爹爹,我们来看你了’,叫人撕心裂肺。”讲到这里,韩京京不由潸然泪下,“陈师长没有后人,连外甥、侄子等也没有。更让人心酸的是,他留下的唯一一张像是根据我父亲口述的一张素描画……”
2014年,陈树湘牺牲80周年的纪念日时,韩京京请著名军旅雕塑家刘林大师为他塑了像。三尊标准像,一尊被他的故乡长沙博物馆收藏,回到了他童年和青少年时代生活、战斗的地方;另一尊韩京京赠给了陈树湘1930年带过的红4军特务大队——如今的某部红3连,这个英雄连队曾走出了罗荣桓、谭希林等一批将帅。连队的官兵们把他当成了自己的亲人,新兵入伍都会在他的像前宣誓!“还有一尊安放在我们家中,与我父亲的像肩并肩,就像他们当年一起战斗的岁月那样。”如今,根据铜像复制的陈树湘雕塑安放在道县烈士纪念园。
道县是陈树湘师长战斗被捕和壮烈牺牲之地。2013年以来,韩京京夫妇多次来到这里祭念拜谒陈树湘烈士,寻访陈树湘师长和红34师在这里战斗过的主要地点,看望慰问红34师失散红军后人。
红军先烈鲜血渲染过的潇湘之水,已然溶入韩京京夫妇的血脉。
3月27日,道县潇水河畔,韩京京、张微微夫妇和长沙县福临镇的乡亲及福建闽西红军后代,在墓前缅怀陈树湘烈士。周镜忠
摄
复制链接
下一篇
上一篇
返回目录
热点文章推荐
相关文章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