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鱼水情深

2022年01月20日 10阅读 来源:永州日报
——红军与道县百姓互爱互援故事录□本报记者

吕晓勇

通讯员

周镜忠

“红军纪律真严明,行动听命令。保护老百姓,到处受欢迎。借了东西要送还,损坏东西要赔银……”这首《纪律严明歌》,既是当年红军过道县行军途中经常演唱的歌,也是红军指战员一言一行的真实写照。红军爱百姓,百姓拥红军。人民群众主动为红军提供情报、救护伤病员、参军参战,为红军增添了不竭动力。

记者在这次专访途中,在道县收集和采访到很多红军爱护百姓、百姓帮助红军的动人故事。

红军爱护百姓

甘蔗地里的铜板

红军纪律严明,秋毫无犯。道县四马桥罗家山村与宁远梅岗交界,是南乡一带过广东的交通要道。罗家山并不姓罗,而是清一色彭姓。这里土地肥沃,祖传下来年年都要种甘蔗榨糖。1934年11月22日,中央红军从宁远的天鹅抱蛋进入道县周塘营,经罗家山向四马桥那边开去,大队人马过了几天几夜。从第一支过路的红军开始,看见罗家山道路两侧都是甘蔗,就由原来的两路纵队改成单行走。驮东西的马,抬着走的大炮,只好绕道从村子后边的山上走。11月24日,军委纵队的红军从这里经过时,甘蔗地里突然窜出一头水牛来。受惊的一匹战马朝路边的甘蔗地里狂奔而去,踩倒了不少甘蔗。经红军清点,共损坏56根。牵马的红军战士来到村里找主人,主人彭大爷却去赶集了。红军战士把首长拿给他的大洋换成铜板,在被踩倒的甘蔗蔸上每蔸放一个。彭大爷赶集回来知道情况后,忙拿着铜板去追红军,追到富足湾,又追到四马桥圩。问到的红军怎么也不肯收回铜板,他们都说的是一样的话:“这是红军的规矩。”

道县四马桥镇杨家村何俊全收藏的红军买红薯的苏区纸币。周镜忠

红军纸币的见证

红军买卖公平,优价付款。红军长征过道县中,红军因为行军和生活需要,有时难免要购买、使用群众的东西。如果主人不在场,红军吃了群众的米,就把钱放在米缸里;拔了群众的菜,就把钱放在菜地里。1934年12月11日,红34师转战湘南到达四马桥镇时,只剩140余人。一个穿破烂军衣的高个子带着7、8个人到四马桥镇杨家村何俊全家里,问他母亲杨开娥是否有什么可吃的东西卖。红军叫她莫怕,他们是穷人的队伍,专门打土豪劣绅的。他母亲见来人比较和气友善,于是说家里只有一些红薯。于是杨开娥拿出一竹篓子红薯,大约30斤左右。杨开娥又拿出4捆稻草,让红军把红薯放在上面烤。7、8人没等红薯烤熟,匆匆忙忙吃了一些,其余的就带走了。临走时,高个子说谢谢了,并给了他母亲一张苏维埃壹圆纸币。目前该纸币颜色陈旧,小部分被虫蚀烂,保存至今。

道县西关桥头红军墙。周镜忠

战士血洒红军墙

红军重视宣传,发动群众。1934年10月9日,红军总政治部发出的政治指令就规定:“红军必须在沿途进行对群众的宣传工作,要广泛进行口头宣传,散发和张贴宣传品,多写标语口号,领导群众斗争。”1934年10月25日,《红星报》发表了题为《在新的环境下的政治工作》的社论,指出“每个红色战士应该是苏维埃基本政策的宣传者和鼓动者”。红军在道县境内不顾战斗和行军的劳累,利用宿营和休息时间,采取个别座谈、开群众会、排演文艺节目、书写革命标语等形式,向群众宣传革命道理,激发道县人民群众的革命热情。1934年8月31日,在道县周塘营,红六军团战士在土豪家的墙上写了“打倒土豪劣绅”等标语。宿营后反复向群众宣传:红军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老百姓军队,是彻底为劳苦群众谋利益、求解放的队伍。下次打回来,就会让穷人都有田种、有饭吃、有衣穿。1934年11月26日,中央红军撤离道县城时,一位年仅14岁的红军小战士见文庙墙高显眼,便在当地老百姓家中借来楼梯,在梯子上一笔一画地写下了“工农革命胜利万岁,工农革命努力奋斗”16个大字标语。刚写完最后一个字,还来不及打上感叹号时,尾追而来的国民党士兵的枪口就对准了他。当地老百姓发现小战士的遗体时,小战士稚嫩的小手仍死死拽住涂满白石灰水的笔刷子。据了解,

文庙这条标语是红军长征经过的11个省中,书写在县城显眼处而保存下来的唯一的一条。1997年,道县人民政府将红军墙迁往县城西关桥南桥头。据统计,中央红军过道县时,在道县豪福村、白地头村、空树岩村、早禾田村、杨柳塘村等村的路旁、石壁墙壁和门板上书写的革命标语达100余条。这些标语宣传了共产党的主张及红军的性质、任务,揭穿了国民党反动派的阴谋、谣言以及日本帝国主义侵略中国的野心。

百姓支援红军

供茶供水供情报

担任向导跟党走

1934年11月17日,红一军团2师4团在向道县疾进的路上,街道两边的群众笑脸相迎,为红军准备一盆盆一缸缸的茶中开水,摆在路边,红军都舀了一碗,一边喝一边赶路。红4团奔袭到道州县城附近时,两个挑担的农民告诉耿飚:“从这里去县城非得从桥上过不可……他们(指敌人)要是知道你们去,会把桥拉过去,那时,你们可以在晚上派人游水过去,把桥放过来。”杨成武称赞道:“若不是两个挑担的老乡告诉我们关于浮桥情况,假如没有群众的奋勇支援,为我们搭浮桥,我们就是三头六臂也不能这样快地占领咽喉要地道州城啊!”。1934年11月26日晚,中央机关、军委纵队从豪福村出发,经蒋家岭入广西。豪福村村民蒋先景个子高、力气大,主动给红军带路到永安关。回来时,红军还给他一张条子,叫他永远跟共产党走。

吃菜要吃白菜心

当兵就要当红军

“吃菜要吃白菜心,当兵就要当红军”成了当时流行的佳话。1934年12月7日,道县空树岩村一名叫盘戌保的20多岁青年跟随红军当了兵。红军过道县时,白芒铺镇裁缝学徒蒯秋棠,丢下剪刀,拿起钢枪加入了红军行列。葫芦岩村潘得浅和金鸡洞村刘肖崽跟着红军过湘江,后一直没回来。1935年3月18日,红24师71团余部进入道县插花坪、大洞田、牛栏洞一带,在此发动了陈天一、陈炳河等30多名瑶、汉族穷苦人。他们表示决心与土豪劣绅做坚决斗争。1935年4月3日,

红24师71团在插花坪召开道县插花坪红军游击队成立大会,选举陈天一为队长,陈炳河为副队长。游击队成立后,红24师71团指战员一面派人四处打听红34师失散人员的下落,寻找潜伏在民间的红34师伤病员,一面带领游击队队员到各村各寨打土豪、分谷物。

无名红军烈士墓。(现已迁道县烈士纪念园)

冒死救护伤病员

安葬烈士永纪念

道县人民冒着生命危险掩护和护理红军伤病员,留下了许多感人事迹。红军伤病员有的被认作儿子,有的被当作女婿,躲过了敌人疯狂的搜捕。1934年12月12日至17日,在四马镇富足湾村,村民周玉生的爷爷周昌荣、父亲周明安冒着生命危险给在馒头岭岩洞内养伤的陈树湘师长及几名战士送红薯送草药。后来,周昌荣又将在馒头岭战斗中牺牲的2名红军战士遗体悄悄埋葬(2019年4月,红军墓迁至道县革命烈士纪念园)。1934年12月12日,红34师有一个叫林中辉的传令班长,他跟随王光道突围到四马桥镇清水塘时,被尾追的民团用机枪打断右脚脚掌,不能跟随部队行军。王光道带人将林中辉隐藏在四马桥中学的道南书院里。红军过后,林中辉被四马桥村黄永良收留,养伤三年,伤势仍未治愈。最后还是塘坪村水牯庵一个姓唐的和尚治好林中辉的伤,并将他改名为林玉芝。1952年,林中辉到杨家公社早禾田村七组参加土地改革,分得房屋9间,田地7.5亩。1956年生下一个儿子,取名林福建(不忘祖籍是福建),1960年6月林中辉病逝。1934年12月,道县空树岩石村村民盘承贵、彭学运等村民冒着“通匪、窝匪、济匪”而将被杀头的危险,收留了4名红34师受伤战士。4名战士分别叫童旺扬、兰金甫、冬狗、兰老二。其中,童旺扬、兰金甫后来被空树岩村民介绍到广西水车乡成家。冬狗伤好后回到江西,1968年还来过一封信,请村里证明他在道县养伤的事。兰老二在村中生活三年后,1938年为了抢救山洪中的群众不幸牺牲。道县杨柳塘村杨容秀收留一名30多岁、脚肿了走不动的红军伤员,天天为他熬药、洗伤口。伤员伤口见好,能吃东西了,她把家里的老母鸡杀掉,熬鸡汤给他喝。杨容秀为他拣药,别人问她为谁拣药,她回答说:“给我弟弟。”当收留红军伤员的消息不胫而走后,杨容秀与老伴一起,机智地躲过保长的盘问和保安团的搜捕,使伤员转危为安。经过一个多月的精心照料,这位红军伤员很快伤愈归队。据统计,当年失散在道县的红军伤员达10多人,他们大都在群众的掩护下生存下来,有的伤好后追赶部队,有的留在了当地。对于那些牺牲的红军烈士,群众总是想方设法安葬,使他们的英灵安息在九泉之下。1934年12月18日,道县群众冒着生命危险将陈树湘师长及其警卫员的遗体安葬于道县县城潇水河畔、上关桥头的飞霞山下。2019年4月,陈树湘墓已迁至道县革命烈士纪念园,并被列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

寒水热心架浮桥

井冈竹碗传深情

1934年11月17日傍晚,红一军团2师4团日夜兼程赶到与道县县城一水之隔的水南村。地方保安团拆除浮桥,红军无法渡河。18日清晨,蔡绍华的爷爷,该县寇公街时年21岁的蔡如燕和表哥黄玉祥、“老庚”王志生以及邓告告、周六崽、何友友等6位群众在知道红军是保护穷人的队伍后,冒着生命危险跳入寒冷的河中,帮助红军将浮桥从西岸撑到东岸,并帮助红军固定铁链,架设浮桥,使红军顺利过河。1934年11月22日至24日,红军长征过道县葫芦岩渡口时,村民邱声彪的父亲邱家儒帮助红军过渡,摇了几天渡船。一个红军战士十分感激葫芦岩老百姓相助,坚持要把他从井冈山带来的一只竹碗送给邱家儒留作纪念。85年过去了,老人后代一直视这只竹碗如珍宝,保存至今。

邱声彪老人的父亲邱家儒为红军摇渡船时,一名红军送给他做纪念的竹碗。(该图片来自微信公众号中国之声)

一根扁担挑三省

一把柴刀开百山

中央红军攻占道县,准备启程抢渡湘江时,道县老百姓不但夹道欢送,更有不少人抢着为红军挑担运送物资。在道县兴桥村,当时就有30人帮红军挑运物资。上关村一位叫彭素贞的农村妇女,当时30岁出头,她毅然告别亲人,用一根把扁担,挑着几十斤重的担子随红军离开了自己的家乡。经历了惨烈的湘江之战后,彭素贞幸运地活了下来,虽然负伤多处,但肩上的担子却一直没有丢掉。湘江战役后,红军劝说彭素贞回乡,可她拒绝了,这位一路上备受红军长征精神感染的坚强女性,在接下来的40天里,走过了3个省17个县,行程2500多里,硬是把红军送到了贵州境内。为了给红军抢渡湘江赢得时间,道县祥霖铺乡石山村为地主老财做长工、50岁上下年纪的陈有芳自告奋勇为红军当向导。他拿着砍柴刀在崎岖的山道劈荆棘,砍藤蔓,为红军开路。他手上、脸上被划破了,却不肯用红军的药品、纱布;草鞋磨穿了,也不肯换上红军的新鞋;休息时,红军战士们拿出干粮给他吃,他却只吃自带的糠饼子和红薯丝。3天3夜后,陈有芳将红军一部提前带到了广西。临别时,红军首长拿出四个银圆塞进他的衣袋里,说给他回家做盘缠。他知道红军更需要钱,又把钱还给了首长。

复制链接

下一篇

上一篇

返回目录

热点文章推荐

相关文章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