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回乡去看井

2022年01月20日 10阅读 来源:永州日报
◇唐严森

我接到家乡陈支书的电话,邀我回去看井。

我心里咯噔了一下,是不是我听错了?陈支书明明知道的,两个月前,我回家乡把村里的新井都看过了,怎么又邀我看井呢?

上次看井,甚是欣慰,仿佛就在昨天。记得在返回的路上,我抑制不住内心的激动,竟然慨叹了一路……

那一口口新井,遍布于家乡十三个自然村组的各家各户。每口新井,都用水泥盖板密封着。乍一看,好像是窑藏着的一坛坛美酒。井水仍然藏于地下,丝毫不与外界接触,不但一尘不染,甚至连外部空气都很难浸润其中。不难想象,井里的水是何等的干净、清爽。人们要用水的时候,只需轻轻一拧水龙头,井里的水便带着欢呼的花腔从水管里喷出来。和城里的自来水相比,更便宜实惠,还多了几分浪漫的情致。从每口井里抽出来的水,都是那样的清澈透明,不论当场喝或是烧开了泡茶喝,总是感觉爽口而有淡淡的甜味……井的幽深,水的温馨,还有井的主人那一张张透着满足的笑靥,给我留下了绵长的回味,同时也在撞击着我的心灵。我在想,如果我们每一个人都能像这些新井一样,不显山,不露水,不自夸,不自傲,以人民的需要为己任,默默无闻地为国家和人民作出自己应有的贡献,那该有多好啊!

在电话里,也许我支支吾吾,答应得不够爽快,陈支书加大了“诱惑”力度:你一定要回来——这次看井,另有新意。你知道的,通过美丽乡村建设,我们华源村的变化很大,不但山好、水好、路好,连空气都很鲜,能洗肺、养人,你一定要回来。

我不得不佩服陈支书,我不得不“上钩”。

我终于经不起“诱惑”,驾着车又乖乖地驶上了回家乡的路……

我本想直达陈支书家,但车经过老乡政府门口时,被一个陌生的年轻人截住了。于是电告陈支书。陈支书幸灾乐祸:我知道你是块香饽饽,到哪都受欢迎,我会等你。

我挂断电话,用疑惑的目光看着年轻人。

年轻人彬彬有礼的说:请恕我冒昧,我知道你不认识我,但我却记得你呢!

是吗?我仍然一头雾水,木呆地看着他。

年轻人扑哧一笑:你先别出声,看我说的对不对——当年,你是乡文化站长兼电影队长,村里人都夸你是快乐的使者。那时我还小,像跟屁虫一样跟着你。有时围绕着你跳,有时追逐着你笑,有时你走在前面,我又追着你走,有时你背着放映机落在了后面,我又转过身用期待的目光迎着你赶上来。那时候,大人们喜欢看《天仙配》,我们小孩子喜欢看《少林寺》;只要知道晚上有电影看,我又高兴得手舞足蹈,抓耳挠腮……

他像背课文一样一口气说了这么多,我感动得真想哭。好纯真的记忆、好淳厚的乡音啊!

我从耀眼的阳光下移步到了他家里。刚进屋眼睛有点不适应;堂屋里好像坐着一个人。我定睛一看,是陈支书。他眉开眼笑地说,我在此恭候你多时了,用井水泡茶我比你在行。这不,刚泡好一壶野生茶等你来品尝。我用鼻子哼了一声,故作生气地说,好哇,你们俩连起手来蒙我,拿我寻开心啊?陈支书诙谐地说:多心了不是?有时候玩游戏和猜谜语要搭配着来,我们这是换了一种方式迎接你。顿了一下,又说:待会去看古井,这儿近。

是老乡政府旁边那口古井吗?我问。

陈支书点点头:正是。

果然是那口井啊,我至少受过它十年的恩惠!可至今却叫不出它的名字,想想都愧疚啊。

陈支书说,你呀,还好意思说呢,若不经常回来走一走,恐怕要数典忘祖了。

我沉默着惭愧地低下了头。

陈支书说,这口古井还有一个美丽的传说,和木鱼石的传说一样,感人至深呢。

还有传说啊?走,看古井去!

我们放下茶杯,来到古井边。令我吃惊的是,昔日的古井现今仿佛成了景点,杂草和青苔不见了,映入眼帘的是随风摆动的杨柳和盛开的山茶花;井台已用水泥和青石板铺就过,干净而又平坦。井的周围用不锈钢管做了护栏,安全又规范。几盏LED灯点缀其间,到了晚上,明亮的灯火恐怕能把嫦娥从月宫里诱出来。而白天井底的鹅卵石清晰可见,阳光一直透入井底。

我掬了一捧井水送入口中,当年那清凉而又甘甜的乳汁又沁入我的心脾……

你要为古井树碑立传啊?我开玩笑说。

正有此意。陈支书一本正经地说,修缮古井是村民的共同愿望。在历史的长河中,古井把自己的所有,无私地奉献给了人们,做人要懂得感恩呀!再者,我们村历史上最好的井也就仅此一口,我们不能让它化为乌有,无以继承。所以,我期盼你写一篇短文,既要赋予古井的新意,又要彰显新井的幽深……

那美丽的传说呢?我可从没听说过……其实我已经答应了。

有关古井的传说是李奶奶传承下来的。陈支书动容地说,她已逝去多年,临终前什么都没说,唯独把有关古井的故事传给了她的孙子——就是刚才截住你的那个年轻人。等会他给你当讲解员。我听后,亦随之动容。

返回的路上,古井那至纯至爱的传说不自觉地钻进了我的灵魂。好一口人性化的古井啊,您永远是我流连忘返的醉人芬芳!无论如何,我都要写下这篇短文。

夜深人静,我坐到电脑桌前,键盘在指间响起,也算是成就了家乡的父老乡亲对古井的拳拳之心吧。

在很久很久以前,这里就有了白花井这个美丽的名字。相传,井的周围原是一棵棵高大挺拔的白杨树。每年到了白杨树开花的季节,白鸭绒一样的杨树花密密匝匝地飘落在井水上,把原本清澈见底的井水覆盖得严严实实。人们在取水时,总要用竹扫帚先扫去那一层白色的杨树花,很是麻烦。突然有一天晚上,村里的一位老奶奶偶得一梦,梦见在一个月朗星稀的夜晚,一位身穿白色广袖碎花连衣裙的美丽少女,步履轻盈地来到井边取水解渴,只见她拂动广袖一扫,井上的白花转瞬即逝……老奶奶醒来,甚为惊奇,赶紧趁着月色来到井边一看,美少女不见了,杨树花也不见了,只见映入井里的月亮在迎着她嫣然微笑。从此,白花井的美名便流传了下来,白花少女的“仙气”仿佛也留存了下来。从那时候起,“白花井”像一位慈祥的母亲,用她那甘甜的乳汁,慷慨无私地哺育着华源的村民。白花井又是一口爱憎分明的井。她秉性刚直又心存厚道,对坏人必予惩罚,而对善良的人们却百般呵护。据传日本鬼子的铁蹄践踏零陵时,有一天来了一队鬼子,想驻扎在“花园头”(华源村的旧称),但就是不能喝白花井的水,一喝便上呕下泻,鬼子随军医官亦束手无策,只好拿“水土不和”说事。于是,鬼子悻悻然撤到别处驻扎去了。之前,一群失散了的红军战士为与大部队汇合途径此地,时值炎夏又逢大旱,白花井的水位降到了最低点,村民们正在排着队取水,不知是谁喊了一声,看!红军来了。又有人大声说,请大家让一让,让红军战士们先取水吧!红军战士一看井里水位很低,礼让着不肯取水。就在礼让的瞬间,井里的水突然神奇般涨了上来。村民们顿时欢呼雀跃,一边唱着《映山红》,一边帮红军战士装水……

时至今日,随着美丽乡村建设的深入,每家每户都打了新井,饮水问题得到了根本的改善。因而白花井的水,人们使用得少了。但是,人们却忘不了她在漫长的历史进行中,所做的无私奉献,村委会将其修缮一新,是将古井的美德昭示后人,让人们永远记住这口古井。

复制链接

下一篇

上一篇

返回目录

热点文章推荐

相关文章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