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永州馆藏文物之战国九大眼九小眼琉璃珠

2022年01月20日 10阅读 来源:永州日报
◇楚天雨

平德

战国九大眼九小眼琉璃珠局部图

记得十多岁的时候,我曾在晚上无数次仰望浩瀚星空,也曾于白日无数次仰望蓝天白云。我之所以仰望,主要是怀着好奇的心寻找天空中那个传说的破洞或补上之后的疤痕。因为在中国的上古传说中,某日四根擎天大柱突然倾倒,九州大地裂毁,天空裂开了一个洞,大地无法承载万物,大火蔓延不熄,洪水泛滥不止,凶猛的野兽纷纷吞食善良的百姓。在这种情况下,那个美丽的女神——女娲,为了拯救天下生灵,她不仅从汾河里捞起了许多五色石头,把坚硬的五色石用烈火烧熔,然后用色彩缤纷的熔浆将天上的窟窿补上,而且还砍断海中巨鳌的脚来做撑起四方的天柱,杀死黑龙来拯救冀州,用芦灰堆积起来堵塞住了洪水,挽救了这场灾难。

我一直以为,救民于水火之中的人或神,都是高尚而伟大的。只是让人感到遗憾的是,女娲为了补天,不辞辛劳炼五彩石,竟不幸牺牲了自己的生命。

这种传说,确实感人,让我幼小的心里,对美丽的女娲充满了敬意,所以经常用眼睛往天上梭巡,希望能看见一个倩丽的身影,脚踏祥云在空中款款而行。

长大之后,我才知道《淮南子·览冥训》《竹书纪年》《史记》等诸多文献里记载的女娲补天只是一种民间传说,而不可能实际存在。但正是这类的美丽传说,给了我许多文学素养,让我爱上创作,一直到今天。

后来,听一位博学的朋友讲,女娲补天的五色石,又名五色玉,再说白一点,就是琉璃,一种用铝和钠的硅酸盐化合物烧成的釉料。

这让我大吃一惊。

因为我最初对琉璃的了解是十分肤浅的,源于自己游山玩水参观了一些古建筑,特别上世纪八十年代去到北京参观故宫,看见大量金碧辉煌的琉璃瓦,才知道琉璃颇具贵族气息。而且,从中国现有的文献记载来看,很长一段时间,琉璃是与皇宫息息相关的。

汉代民歌《陌上桑》曾这样描述采桑少女秦罗敷的朴直和美丽:“头上倭堕鬓,耳中明月珠。”关于“明月珠”,民间还有这样的一个传说:随国的君主随侯在一次出游途中救下一条受伤的大蛇,这条大蛇痊愈后衔一颗夜明珠送给随侯,后人称之为“明月珠”或“随侯珠”。《淮南子》中更把随侯之珠与和氏璧相提并论,上载:“譬如随侯之珠,和氏之璧,得之者贵,失之者贫”。随侯之珠虽然美名天下,但是人们一直不知其为何物。直至1976年随侯墓出土人们才明白,所谓随侯珠就是精致而华美的战国琉璃珠!

根据新中国成立以来的考古资料显示,战国琉璃珠出土地主要集中于湖北江陵和湖南长沙,两地都属于战国时期楚国的故土。但凡事有例外,很多考古专家万万没想到,我们永州居然也出土过战国琉璃珠。

假如时光可以倒流,那让我们把时光倒流到1994年那个具有纪念意义的一天。那天,在永州东山之麓东北方向的永州监狱砖厂,一群犯人在狱警的监督下正在挖土制作红砖,他们挥着锄头一下又一下地挖着。忽然间,一层乌龟背状的汉砖凸显而出——他们竟意外发掘到了一座西汉古墓。文物部门获悉,立即派人赶赴现场。经过仔细发掘,从中出土了一批文物,其中就包括这枚战国九大眼九小眼琉璃珠。

战国九大眼九小眼琉璃珠仰视图

据考古专家鉴定,该器物高1.5厘米,口径1.6厘米,重13克。装饰精美,色泽艳丽,造型规整,体现了较高的技术水平,为战国时期玻璃珠的典型代表。珠呈扁圆体,中有穿孔以浅蓝色或绿色为基色,表面饰以九大九小白色、浅蓝色的类同心套环,其中心部位略高于四周,呈凸起状,酷似蜻蜓眼睛。考古专家推测,此玻璃珠应是以缠丝法制胎,再分别蘸取白料和浅蓝色料,呈环状点于珠胎之上,在两者均未完全凝结时粘接而成的。而蜻蜓眼玻璃珠为春秋战国时期玻璃珠的主要形式,同时它还遍布中亚、西亚及北非各地,是中西方玻璃器所共有的品种。

如果大家拿永州出土的这枚战国九大眼九小眼琉璃珠图片,与1981年在长沙市解放路出土的九眼琉璃珠和1983年在长沙市麻园岭出土的四眼琉璃珠图片对比,就不难发现,尽管它们的颜色不同,但纹理基本相似,表面材质才也大致相似,似乎存在某种“血缘“关系。只不过永州这枚琉璃珠更为光洁,充满了青春气息,因而更加惹人喜爱。

所以,当我在永州博物馆国宝厅展柜俯瞰这枚旷世珍宝时,心情格外地激动。是啊,两千多年的岁月转眼就过去了,而这枚九大眼九小眼琉璃珠琉璃珠,依然空灵高贵、精致细腻。它色彩晶莹偏多彩,光泽柔和含美艳,坚硬却显脆弱,冰冷却又热情,既奔放耀眼,又深含气韵,彰显出一种非同寻常的美。

其实,在我看来,俯瞰这枚琉璃珠,如同俯瞰一段流金溢彩的历史。白驹过隙,沧海桑田。漫长的岁月,宛如流水,一一而逝,这段历史竟还是那么鲜活,还是那么朝气,那么迷人。它带给永州的财富是那么丰富,那么精致,那么昂贵,至今还在惠及于永州古城。

我所说的这段历史,就是陵候国的历史,它可谓永州古城金光闪闪的项链,让考古和文史研究者充满激情和眷恋。

从汉武帝元朔五年(前124年)封长沙王刘发之子刘贤为泉陵侯置泉陵侯国于潇水之滨开始,到东汉光武帝建武元年(25年)改泉陵侯国为泉陵县,泉陵候国只存在了短短的149年,经历了四代王侯,在零陵城外东北方向的鹞子岭遗留下了一些西汉古墓群。正是这些古墓群及其主人与陪葬品,被施工者无意中挖出,被考古专家揭开神秘面纱之后,顿时给永州的历史增添了不少光辉。

作为众多出土文物之一的战国九大眼九小眼琉璃珠,恍若一个娇小的大家闺秀,让人特别喜爱。而关于琉璃,我想我们需要有一个认识的过程。《琉璃志》中指出:“琉璃者,石以为质,硝以和之,礁以锻之,铜铁丹铅以变之。非石不成,非硝不行,非铜铁丹铅则不精。三合然后生。”

只是琉璃这种华丽的佩饰,在江浙一带,还有另一个凄美的传说:

从公元前496年开始,范蠡花了三年时间为越王勾践督造出一把王者之剑。王剑出世之日,范蠡在铸剑模内发现了一种物质,就好比某个厨师烹调时在锅底发现了一些残剩的油渣。只是这种物质晶莹剔透,且有金属之音。望着这些物质,范蠡犹豫了一阵子:这些貌不惊人的物质是好还是坏?是丢了还是一并献给越王?好在范蠡脑瓜子灵转,他认为这种物质既然历经烈火百炼,又有水晶阴柔之美暗藏其间,应该是天地阴阳造化的极致,于是将它随剑一起进献给越王,并称之为“剑道”。范蠡万万没想到,越王不识货,他对所谓的“剑道”并不感兴趣,但又不好明说,于是讲范蠡啊范蠡,你为本王铸剑有功,本王就将“剑道”赐还给你,我还为它赐名为“蠡”,你就好好珍藏吧。而当时,范蠡恰遇西施,惊为天人,为她神魂颠倒,认为金银玉翠等俗物无法与西施相配,唯有“蠡”能与之美丽相衬,便遍访能工巧匠,将“蠡”打造成一件精美的首饰,作为定情之物赠予西施。这就是传说中世界最早的琉璃配饰。不料风云突变,战事又起,越国大败,几近亡国。西施被迫前往吴国和亲,临别之际,西施将“蠡”送还给范蠡,西施晶莹的眼泪滴在“蠡”上,蠡顿时融合西施泪,更加流光溢彩,天地日月为之所动,后人称之为“流蠡”,后来慢慢演变为“瑠璃”和“琉璃”。

也就是从那个时候开始,中国上层社会开始流行琉璃佩饰,王侯将相以拥有琉璃佩饰为荣。不仅如此,国外包括中亚、西亚及北非各地也开始流行,使之成为世界性饰品,如同今天的黄金首饰。

基于这样的原因,即便在后来的战国时期,也就是东周后期至秦统一中原前(公元前475年——前221年,因西汉刘向编有《战国策》,故后世称之为“战国”),尽管那是中国历史上各国混战不休的时期,但在战乱的王侯将相之宅中依然可见琉璃的光芒。

战国之后,中国历史上迎来了强大而短暂的秦朝。之后,便是西汉。西汉时期,国家相对稳定,经济发展也快。而在潇水之滨的零陵古城,随着泉陵侯国的诞生,一群身上散发着王者之气的人从长沙迁徙而来,开始演绎出一种迷醉后世的精彩。他们在并不很大的王城里,享受着自己的荣华富贵。而琉璃佩饰,就是他们华贵的象征之一。

我不知道这枚战国九大眼九小眼琉璃珠,究竟出自于哪位能工巧匠之手?出自于那一座窑炉?原材料又来自何处?它出生的时间究竟在哪一年?又是怎么到了泉陵侯家族之中?它曾经被哪一位或者说哪些人佩戴过?

小小的琉璃珠,居然隐藏着天大的秘密。而这些秘密和它所散发出来的气息,除了缄默的自己,只有棺中那具早已腐朽的尸骨知道,只有流经过的那些双手知道,只有那两千多年前的明月秋风知道。

尽管我们可以通过历代诗词来揣测它的主人,比如:唐朝风流才子元稹就有一首《咏琉璃》,其中有“有色同寒冰,无物隔纤尘”一句,出神入化描绘了琉璃灿烂夺目的诱人风采,但我们依然不敢断定它的主人就是女性,它就是王侯夫人的佩饰。倘若遇上思想高洁的王侯,同样有佩戴琉璃饰品的可能。

我仔细观察这枚战国九大眼九小眼琉璃珠,发现它的大小眼有明显的区别。大眼圆润饱满,有立体感,酷似鱼眼或蜻蜓眼;小眼相对简洁,而且小眼之间有七点虚线相连,把大眼围在中间,似乎蕴藏着某种玄机。九为最大单数,也是九五之尊,足以证明它是王者之物。那么,七又做如何解释呢?

这依然是一个谜。

珠子上有一个穿孔,仿佛是历史的窗口。我俯身凝眸,却似乎看见穿孔的那边也有一双眼,正以惊讶的眼光与我对视。

那是来自西汉的目光!

它,穿越时空捎给我一个人生哲理:做人当如琉璃,蕴含似火热情。在日常生活和工作中情感奔放,热情洋溢,让人感受到自己的激情;做人当如琉璃,葆有似水柔情。我们应该领悟“上善若水”的深刻含义,胸怀宽广,像琉璃一样安静沉稳;做人当如琉璃,拥有沉稳淡定。我们应该学习它沉稳淡定的厚重品质,不轻浮,不做作,让初心超然于一切世俗之物,不以物喜不以己悲,保持一个纯净的灵魂。

战国九大眼九小眼琉璃珠正视图

复制链接

下一篇

上一篇

返回目录

热点文章推荐

相关文章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