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想学生有创新精神,关键在于教师在教学中渗透创新意识。因此,在教学实践中,教师要从生活中找到学生们耳熟能详的数学例子,在缓解学生对数学陌生感的同时,加强对数学的理解,用近在身边的例子来激起学生学习数学的欲望,用兴趣在学生和数学之间架起一条沟通的桥梁。
一、教师富有创新意识,是创新教育之根
新课改背景下,教师要打破“教师讲学生听”的教学模式,以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为目标,从教学思想到教学方式上,大胆突破,成为一个创新的营造者,创新活动的组织者,创新学习的评价者以及创新人格的塑造者。
(一)教师要具备创新精神
一个教师为培养和发展学生的创新需要成为一个创新型的教师,改革落后的教学方法,改变陈旧的教学模式,重视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开拓精神。只有这样,教师的创新精神才会极大地激发学生的创新热情。因此,教师应充分发挥积极性和创新精神,努力提高创新能力,掌握灵活的教学方法,在教学实践中不断探索和创新,不断丰富和提高自己。
(二)创新应建立平等的、和谐的师生关系
师生关系是教育活动中人与人关系中最基本、最重要的关系。在数学创新教育中如果师生关系不和谐,那么会直接或间接地影响数学创新教育的发展。因此,作为小学数学教师必须运用创新教育理念建立起一种平等的、新型的师生关系。只有当教师关心、爱护学生,尊重学生,学生才会更倾心于教师,乐于与你交往,教师的言行、创新精神才会感染学生。
二、数学学习生活化,是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有效途径(一)深研教材,认真备课,让教材内容生活化
为了确保学生能够实现有效的课堂学习效率,
教师应根据学生的特点以及本门学科的基本情况,选择最有效的课堂讲授方式的一种方法。针对小学的数学教学,教师要考虑怎样才能使教育内容贴近生活化。从多方面进行考虑分析,不论是针对教材还是针对学生,研究出最有效最适合学生发展进步的教学方法。与此同时,教学方法的制定还要满足循序渐进的过程特点,使得学生在学习的道路上由易到难,由基础到复杂,层层深入,实现学生对知识点的掌握以及应用。
(二)以生活为主平台,开拓学生的数学思维
开展学习活动与生活是密不可分的,小学阶段的数学教育也不例外。由于小学阶段的数学教育是影响学生思维习惯的重要因素,因此,教师在引导学生形成思维习惯的过程中要慎之又慎。另外,小学阶段的学生思维习惯均未形成一定的定势,所以,不同的学生在思考问题时的切入点和方式亦不同。因此,教师的任务就是仔细研究不同学生的思维习惯,并据此制定出不同的训练方法来有效引导学生的思维导向。另外,在教学的过程中增加课堂小游戏的形式也是十分有效的。这种课堂活动形式在一定程度上可以激发学生的兴趣,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并增强学生的注意力,通过重复多次的练习达到掌握的效果。练习是数学课堂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传统的习题只能使学生掌握熟练的解题能力,但为了培养学生的思维品质,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数学教师还应当适当编设一些课堂练习题。方法如下:(1)改编教材上的习题,使之一题多变,一题多解;(2)设计开放题。这两种题目需要学生通过多项立体思维选择信息,全方位观察思考,运用多知识来重组解答,无疑对培养学生思维的灵活性和独创性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事实上,充满思考性的练习题即使学生没能完全正确解答出来,也能有效地训练学生的创新思维。
(三)数学知识渗透生活,实现数学教育生活化
数学教育贴近生活的意义,在于将数学知识与实际生活联系在一起,逐步形成学生的数学思维,使得学生能够将课堂上学到的知识应用到实际生活中去。从另一种意义上说,这种贴近生活的教育方式对于促进学习程度不强的学生来说是十分有必要的。这种方式可以有效增强学生的理解程度,并在一定程度上缩小与优等生之间的知识差距,提升学生的自信心,从而增强学生学习的积极主动性。与此同时,教师的监督辅导作用也是必不可少的。利用课后作业对学生进行监督,对于学习程度不够的学生用以特殊的教育方式,悉心教导,耐心细心的引导他们实现学习上的进步,并对有进步的同学给予一定程度上的鼓励,增强他们的学习自信心。
三、培养学生的创新兴趣和发展学生的创新能力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兴趣是鼓舞和推动学生学习的巨大动力。创新与兴趣是紧密联系在一起的,没有创新,兴趣就不会保持长久;没有兴趣,就不会有创新。要培养学生的创新兴趣和创新能力的方法很多。
(一)利用学生的求知欲望培养学生的创新兴趣
在数学教学中,设计开放性问题引起学生探索问题的兴趣,利用学生的未知个体户提高学生深层次的思维能力,培养学生在解决问题中的开放性与创造性思维;也会潜移默化地培养学生的主动参与精神与创新精神。例如:教学“9的乘法口诀”一课时,采用游戏导入法,看谁答得又快又对。出示:9+9
学生回答得很快,我又在算式后添了个加9,学生也很快计算出来了,这时在算式后连续添了两个加9、三个9等。多几个9学生根本回答不上来了。我告诉学生:“8个9是72,9个9是81.”。学生们都急于想知道其它的口诀,这时我说:“你们学完这节课就知道计算方法了。”这样,学生的兴趣一下子被激发起来了。
(二)利用学生的好胜心理培养学生的创新兴趣
十多年的数学教学经历,我发现每个学生都有强烈的好强、好胜心理,如果在学习中每次都失败,会让学生失去学习数学的信心。所以,在教学中应该给学生多鼓励,少批评,多给他们创设成功情境,让他们感受到成功的喜悦。苏霍姆林斯基说过:“成功的体验是一种巨大的情绪力量,它可以促进学生的好好学习的愿望。”在教学中,教师根据学生的心理、个性特征创设成功情境,让学生在成功的快感中产生兴趣。例如:在教学“乘法的初步认识”时,学生已知道5+5+5可以写成5×3后,教师提出5+5+5+3可以怎么写,学生经过自己的一番思考和观察,写出了5×3+3、6×3、5×4-2等各种算式。有个学生的算式很独特,把3个5相加看成了3个3和3个2相加,于是列式为:4×3+3×2.许多同学都笑他,认为是胡思乱想。但仔细分析,他做题勇于探索,仔细观察,有创新精神,值得表扬。对于他们的每种算式,我都给予肯定与赞赏。对于错了的学生也多鼓励,少批评。因此培养了他们的创新兴趣,推动学习,不断成功。
总之,随着时代的进步和要求,我们教师要勇于创新,大胆实践,探索新型的教学模式和方法。在教学中,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意识,多给点思考的机会,多方面培养学生的思维品质,必将成为我们数学教学努力的方向。(作者系永州市江永三中附小
教师)
复制链接
下一篇
上一篇
返回目录
热点文章推荐
相关文章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