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近道闻书香

2022年01月20日 10阅读 来源:永州日报
◇郑万生

在江华瑶族自治县界牌乡小源村喇叭口处有一所远近闻名的书院古建筑,叫近道书院。它位于江华东北角的界牌乡,距离县城17公里。它的前身是始建于清朝乾隆二十一年(1756年)的永兴庵,距今有260年的历史。近道书院开始建的时候是永兴庵,后改为永兴寺。清朝末年,永兴寺兴办书院,根据院内石柱上的一副对联“近接九嶷奇景,道传千古正宗”,各取头一字“近”、“道”,合名为近道书院。“近道”二字来源于四书中的《大学》:“物有本末,事有终始。知所先后,则近道矣”。书院取名“近道”,阐明了近道书院的办学宗旨和目的。

近道书院是江华当时的四大书院之一,现存面积2000余平方米,院内建筑完整,保存有书院大门、古井、古树、十余方碑刻、碑匾、石柱对联、吊楼、回廊等建筑。整个建筑古朴典雅、静谧端庄,与四周葱郁的桂花古树和附近的田园风光融为一体,显得极为和谐,自然风景也十分秀丽,不失为一处读书、明德、修身、养性的好地方。

历代书院在江华遗存下来的不多,近道书院能保存下来,有助于帮助研究江华古代书院的建筑风格及形式。关于记载近道书院历史的8方碑刻在民国改建时被砌成古井的面壁。近道书院是江华县境内唯一建筑保存完整的古代寺庙兼书院,现保存的

“薪传遥接(大篆)”、“云鹤闲来”、“积善余庆”碑匾被当成基础石料砌在墙体上。几块碑匾字体丰满、笔锋苍劲、布局协调,从反映的意境来看,近道书院在当时可谓学风严谨,学术盛行,在外声誉有佳。其中“积善余庆”碑匾为清朝四朝元老、四部尚书汤金钊所书。近道书院于2013年12月31日被永州市人民政府以永政函〔2013〕223号文件列为永州市第二批市级文物保护单位。

汤金钊在清朝为官六十多年,是乾隆、嘉庆、道光、咸丰四朝元老,曾任吏、户、礼、工、兵部侍郎及礼部、吏部、工部、户部四部尚书。他为人低调,不喜声张,平时吃小米,盖布被,节俭如平民。撰有“修德自求多福,积善必有余庆”楹联,存于浙江萧山博物馆。近道书院至今留存汤金钊在辛丑年间落款书写的“积善余庆”碑刻真迹,从一个侧面也说明了书院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和在外良好声誉及影响。

从历史上看,江华建书院的时间不长。乾隆九年(1744年)江华县令陈喜谷在锦岗原锦岗义学旧址(现白芒营中心校内)建秀峰书院;在锦田义学旧址建锦田书院(码市所城)。乾隆三十八年(1733年)县令欧阳桂在上五堡义学旧址建三宿书院(上游乡洞尾小学校址),捐学田83亩,收租谷120石,设专人管理,供瑶族子弟学习。道光九年在三圣宫建凝香书院(现江华人民医院地址),光绪二十一年(1895年)建沱江书院(江华二中校址)。近道书院在清末由永兴寺改建而成,相比江华建的其他书院,它是书院古建筑保留得最完整的,至今还能看出百年古书院原有的风貌和特点。民国十三年(1924年),近道书院改名喇叭口完全小学。新中国成立后,先后更名界牌农业中学、界牌红星中学、界牌中学。上世纪九十年代,界牌中学迁出,近道书院恢复为喇叭口完小。学校规模最大时全校十二个教学班,师生共计600多人,现在喇叭口完小六个教学班,师生200余人。

走近喇叭口完小,看到近道书院时期的门楼、青石板路、青砖过道走廊、桂花庭院、供人休憩石墩、参天古树、旧式平房、伙房柴灶、烟囱及三进堂房屋建筑等,让人对这里充满敬仰。尽管悬挂在楼台上方的“近道书院”牌匾不知所踪,但书院石柱上的对联仍赫然在目。到近道书院老式建筑走上一圈,你会感受到浓浓的书香气息和经历沧桑岁月留下的古老痕迹,仿佛听到书院时期的琅琅书声,闻到一股历久弥新的书香气息。历史从来没有远离,一切犹如昨天。

近道书院,展现了江华的文脉底蕴和一段曾经有过的书香岁月。

复制链接

下一篇

上一篇

返回目录

热点文章推荐

相关文章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