永州,镶嵌在湘南的一颗璀璨明珠,这里青山绿水、风景如画,且以美丽富饶而饮誉三湘。永州气候温润、阳光丰富、雨量充沛、四季分明,得天独厚的自然条件促成了丰富的物产,大米、蔬菜、柑橘、油菜、花生以及“江永三香”等传统产品早已闻名于世。近年来道州灰鹅、新田麻鸭、宁远九嶷山兔、祁阳黑凤凰鸡、东安舜皇山土猪、永州异蛇等优质食材也扬名全国,不仅给永州美食提供了取之不竭的烹饪原料,更为永州菜肴增添了独特的美味。自古至今,永州以文化著称,这里孕育了周敦颐、怀素、何绍基、唐生智、陶铸、江华等旷世英才,也留下了柳宗元、元结、李白、徐霞客等名人名作,更诞生了舜文化、柳文化、理学文化、瑶文化、女书文化等丰富的地方文化,这是永州饮食文化诞生的温床,也促成了饮食与文化的结合及发展。
永州的先人们在长期与大自然的斗争中,为了维持生命的繁衍与延续,用自己的聪明才智与辛勤劳作,创造了丰富多彩的食物和烹饪方法,更是造就了绚丽斑斓的饮食文化。从道县出土的一万四千多年前的稻种与陶罐来看,就充分说明永州地区与整个中华民族饮食文化的起源是一脉相承的,原始时代的永州人不仅创造了最早的稻作文化,也最早运用了陶罐烹饪熟食的技术,在这里诞生了原始的饮食文化。到了汉代,零陵始建郡,永州饮食文化也进入了一个发展的时期,据考究西晋年间,民间就广为传播“醋鸡”的烹调技艺,讲究“味”的饮食特征开始形成,至今还有很多烹饪方法可以从这里溯源。进入唐宋以来,永州饮食文化更是步入兴盛的时期,这里虽然地处偏远,但“迁客骚人,多会于此”,如李白、柳宗元、元结、怀素、徐霞客、周敦颐等名人名家或游历于之,或贬谪于此,或出生于斯,他们结缘于永州,也热爱这片土地,留下了大量的名作名篇,其中有不少涉猎美食文化,多为中华文化传世之宝。如唐代诗人杜荀鹤在诗中吟到:“残腊泛舟何处好?最多吟兴是潇湘。就船买得鱼偏美,踏雪归来酒倍香。”他将永州潇湘河傍烹鱼饮酒吟诗的情境描述得活灵活现,回味无穷。到了清代末年和民国时期,永州美食和菜肴开始走向辉煌,永州街上酒楼林立,最为著名的有得月楼、红福楼等等,常常是食客如云。同时私厨也十分兴盛,达官贵人大户人家都请有厨师,品菜蔚为风气。由此厨艺得以不断发展,不少永州名菜也诞生于此。据传太平天国时期,洪宣娇(天王洪秀全胞妹)率起义军途经永州城郊,想吃永州地方炒鸭一菜,因战事紧张,情急之下厨师将鸭血拌鸭块烹炒,竟成就了“永州血鸭”这道名菜。清末永州籍湘军名将席宝田将“东安醋鸡”做成“宫保鸡”,民初的北伐名将唐生智又将“宫保鸡”演绎成“东安鸡”,从此名扬四海,使之成为湘菜之首的菜。上世纪七十年代初,毛泽东主席在招待美国总统尼克松的宴会上,就推出了主席家乡菜“东安鸡”,更是增添了这道名菜的光辉。
改革开放以来,永州美食和餐饮行业得到了长足发展,餐饮业的经营规模,从业人员都增长了几十倍,永州菜肴体系也已经建立,烹饪技艺不断提高,饮食文化也得以传承和发展。特别是近年来,永州市餐饮行业协会为促进永州饮食文化事业的发展,连接举办了两届永州市美食文化节,多次召开美食文化研讨会,制定了永州菜肴标准,出版了《永州美食》一书,并积极向外宣传和推介永州美食,使永州美食的知名度和美誉度得到极大提高。总之,历史造就了永州饮食文化,而它的不断演变和发展,更丰富了永州文化的内涵,推动了经济社会的发展。
复制链接
下一篇
上一篇
返回目录
热点文章推荐
相关文章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