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江华瑶香探源

2022年01月20日 10阅读 来源:永州日报

郑万生

说起江华瑶香的来历,跟舜帝是江华人有很深的渊源。

据司马迁《史记》中记载:舜帝南巡“崩于苍梧之野,葬于江南九疑,是为零陵”。苍梧在今梧州市,江华古属苍梧郡,古称冯乘。江华八景之一“梧岭南屏”的大山——姑婆山就叫苍梧山,是九疑山的余脉。而江华境内的惠风亭又是联接苍梧与内地最直接的潇贺古官道。相传,舜南巡时有铜、铁二将军护驾,舜死后,二将军悲痛万分,也就地升天化为石头。铁将军的化身在江华县城东面的云梯山,铜将军就在惠风亭古道前约二公里的宝昌洞,村民在此建有铜将军庙,以纪念舜帝忠勇的将军。此庙如今还在,且香火旺盛。

不仅如此,更有许多学者认为,舜帝就出生在江华,舜帝的全部故事就发生在苍梧九疑山周围。理由一是《孟子·离娄下》说:“舜生于诸冯,迁于负夏,卒于呜条,东夷之人也”。因为《水经注》说“营水又西经营道县,冯水注之。水出临贺郡冯乘县东北冯岗。其水导源冯溪,本北流,县以托名焉”。其间所提到的“营道县”即是现今的江永和道县,冯水即为江华县的冯河,而江华自古称为冯城,冯水、冯城(冯乘)、冯岗、冯河和起来就是“诸冯”。另外,九疑山就是历山,还有象山等与舜帝有关的地名。与江华相邻不远处的道县玉蟾岩又发现了历史上最早出现的制陶业的等等。其二,江华的县名与舜帝有关,江华原为冯乘县,以地有冯水故名,乘字古义之一为帝王的代称,意即舜帝的故乡。三、《荀子·非相篇》言:“帝舜短”。《淮南子·修务篇》言:“舜霉黑”。就是说舜帝长得又矮又黑,像一个南方人,而不是历史上所认为的北方人。如此,舜帝老年回家乡的大道上巡视就顺理成章了。

相传勤民事、苦忧民的舜帝南巡时,发现冯水下游的潇水、湘水水患成灾,便只身一人溯水而上寻找原因,并与冯乘百姓及妃子娥皇、女英约定:如果百天后之后汹涌浑浊的河水变清,便表示水患得到了治理,人平安无事;若是河水依旧浑浊,则表示其治水的任务还没有完成,将继续坚持治理下去。

舜从冯河水逆水而上经湘江(香江)来到麻江,最后上了潇水源头黄龙山,在山顶一个出水的岩洞里发现有一条巨大的蛟龙正在兴风作恶。舜为解救黎民百姓于水患之中,手持利剑与恶蛟在山洞激战了七七四十九天,最终将作恶多端的蛟龙斩除。但舜在鏖战过程中因场地在窄,不幸被蛟尾甩伤,当遍体鳞伤走出山洞时,手执宝剑,气绝身亡。

百日之后,乡亲百姓及娥皇、女英看到汹涌的冯水逐渐变得平静了,河水的颜色由当初浑浊的黄黑色变为鲜红色,最终变为清澈透明。舜帝到底怎么啦,水患治住,却迟迟不见归来。过了一段时日,娥皇、女英决定沿着舜帝走过的足迹前往寻夫。到了黄龙山出水口,却渺不见舜帝的身影,二人不禁放声大哭,泪水滴在青竹上,留下斑斑点点,很快黄龙山方圆百里的青竹均染成了有泪痕斑点的斑竹,山上山下的杜鹃花、映山红也在哭声中刹那间满山遍岭的热烈开放着。舜帝、娥皇、女英最后羽化为黄龙山不远处的最高峰——九疑三分石。舜在中间,二位妃子分别依偎在他身子两旁,永远相亲相爱的相守在一起。

舜罹难的消息传来,作为家乡——冯乘县(江华)的父老乡亲想起舜作为百岁老人仍为天下黎民百姓的利益辛苦操劳,不禁悲从天降,于是家家户户砍下青竹作成小竹棍,用艾叶、香草、桂皮、树叶等捣成粉末并和上粘性黄泥,捏在小竹棍一端上,晾干后,便做成了最原始的香。冯乘人民将香插在坡岭上,以村寨为单位,统一在九月九日这天祭祀舜帝。说来也怪,点燃后的香烟直上九天云霄。舜帝的义举,感动了上苍,感动了玉皇大帝,最后下令座落人间的万山众神统一向九疑三分石的舜帝顶礼膜拜,从而造就了今天“万里江山朝九疑”的天下神奇景观。

此后,每年九月九日冯乘百姓登高焚香祭祀舜帝成为传统。而萌渚岭下的冯乘县又是全国有名的瑶族主居地,因祭祀舜帝的缘故,瑶香便世代流传了下来。这就不难理解冯乘县越靠近九疑三分石的地方,为什么留有许多与“香”有关的地名和称谓:如香江(湘江)、香草口、香草源、香草坪,娥皇、女英后人称为“湘妃(香妃)”,落泪有痕的斑竹,称为“湘妃(香妃)竹”,舜帝也被人尊称为“香君”等。瑶香文化通过世代传承、推广,使舜帝的丰功伟绩在天下广为流传,继而在全国百姓中家喻户晓,舜帝最终也成了中国历史上赫赫有名的“三皇五帝”之一。

复制链接

下一篇

上一篇

返回目录

热点文章推荐

相关文章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