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浅谈问题意识在数学课堂教学中的渗透与实践

2022年01月20日 10阅读 来源:永州日报
□唐媛萍

在数学教学中渗透学生的问题意识是新课改的具体体现,是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起点。实施新课程以后,要求老师转变角色,把课堂还给学生,充分挥发学生的主体作用。著名教育家陶行知先生曾说“创造始于问题”,有了问题才能引发思考,有了思考才有解决问题的方式方法,才有获得独特思路的可能。那么在教学中如何渗透学生的问题意识?笔者在此谈谈自己几点肤浅的看法。一、营造氛围,展现问题意识的自由度

教师在教学中要营造适宜学生主动参与学习、发问的课堂气氛。心理学实验证明:在宽松、自由的时空内,人的思维更活跃。没有任何形式的压抑和强制,学生就不会小心翼翼、顾虑重重,他们就会自由的思考、想象、发问。例如,笔者在上二元一次方程组的应用时,我问了一个学生:你的生日是几月几日?学生回答:4月25日。学生反问我:老师,您的生日是几月几日?我回答:我的生日的月和日相加是37,月的2倍和日相加是43。听完我的回答,同学们拿起笔赶快在练习本上算,看谁先得出答案。很快有学生回答:老师,您的生日是6月31日。但是这些学生仔细想了想后又说:老师,您没有说真话,6月没有31日。“对,你们真聪明!老师就是想考一考你们是否能够发现其中的问题,结果这个问题还真的难不到大家,真棒!”在新课程的教学过程中,教师要鼓励学生大胆质疑、提出问题,倡导学生敢于向权威挑战。罗杰斯认为,一个人的创造力只有在他感觉到“心理安全”和“心理自由”的条件下,才能获得最优秀的表现和发展。二、开展活动,激发问题意识的自信心

在数学教学过程中,我们可以举行以“发现问题、提出问题”为主题的比赛活动,激发学生的自信心。例如,在一次以“发现问题、提出问题”为主题的比赛活动中有一位学生提出这样一个问题:“水桶为什么做成圆柱形?”同学们积极思考,分组讨论,有从消费者的角度去考虑的:“在高相等且底面周长相等的情况下,圆柱的容积最大,用圆柱形的水桶能装更多的水”;有从厂家的角度去考虑的:“容积相同的容器中,表面积最小的器皿就是圆柱。水桶做成圆柱形不光是因为盛水多,还因为用料少”等等。也可让学生自己编数学问题,给其他同学解决。有一次我们开展了一个编题比赛活动,题目是“你能根据方程2(X+1)=3X+1来编一道实际应用问题吗?”题目一出来,同学们积极思考,有同学编买东西的问题,有同学编分东西的问题,也有同学编年龄方面的问题……。还可给出一个实际背景,让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看谁发现的问题多,提出的问题有创意。

由于学生原有的知识基础不同,领悟程度不同,他们发现和提出的问题有些可能是浅层次的、无价值的,或者是与本节课无关甚至是“不合常理”的。此时,老师不能以漠然的态度对待,更不能嘲笑和讽刺,而是应该给与肯定、表扬、鼓励,保护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的积极性。使学生有一种愉悦的心理体验,有感受思维劳动的成功和乐趣,今后面对情境,就会信心满满,提出问题便成为一种自觉的意识。三、设置问题,探索问题意识的开放性

目前在中学数学教学中使用的问题主要是填空题和选择题、计算题及一些常规的应用题等。这种常规的数学问题有一个共同的特点:问题组织良好,答案只有正确与不正确(包括不完整)两种,并且正确的答案是唯一的,这就是封闭性问题。为了加强学生的创新意识,体现数学的发展性,教学中有必要设置一些开放性的问题。所谓“开放性”可以有以下几个特征:

第一,结果开放,对于同一个问题可以有不同的结果。例如,请你写出一个以x=1,y=2为解的二元一次方程组。此题答案就不唯一。

第二,方法开放,学生可以用不同的方法解决同一问题。例如:如图,已知⊙0的半径为5cm,弦AB∥CD且AB=6cm,CD=8cm,求弦AB与CD之间的距离。分析:由于题设条件仅仅给出了弦AB∥CD,并未指出它们与圆心O的位置关系,所以根据多图性可以画出以下两种不同的图形:

由图(1)可求得AB与CD之间的距离为1cm,由图(2)可求AB与CD之间的距离为7cm。

第三,条件开放,对一个命题保留其结论,隐去其条件,而去寻找其结论成立的充分条件。

例如,在△ABC与△ABD中,AD与BC相交于点O

,∠C=∠D,请你添加一个条件,使AC=BD,你添加的条件是

,并加以证明。通过训练,有利于学生发现数学问题的开放性。

总之,数学教学中学生问题意识的渗透,是新课改的要求,作为教师应当转变观点,学会尊重学生,为学生营造一个民主、宽松、和谐的课堂氛围,鼓励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大胆实践勇于创新,积极为学生提供问题意识产生的好“土壤”,做学生问题的“保护者”,让每个学生都能成为问题的发现者、探索者和研究者。(作者系江永县第三中学教师)

复制链接

下一篇

上一篇

返回目录

热点文章推荐

相关文章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