邹天著
通讯员
刘福华初冬时节,山里有些湿冷。烤房边上,热浪却是一阵接着一阵。刚出炉的茶树菇,已经彻底脱水,颜色金黄,散发出诱人的清香。“茶树菇烘干脱水,既保留了茶树菇的鲜味,便于储存,又能卖个好价钱。”邓玺炳这边搭着话,那边还没有停下手里的活。“现在有很多客户下了订单,生产还得抓紧点。”邓玺炳是金洞管理区金洞镇油胜村村民,2019年10月,他和父亲邓建华在村里办起了2000平方米的茶树菇基地,依靠口碑和电商平台,产品畅销大江南北。油胜村层峦叠嶂,群山连绵,是典型的“老、少、边、山、穷”地区,到2016年底,全村人均纯收入不足2000元,357户1139人中,贫困户达181户676人,是“十三五”省级深度贫困村。盘活资源,释放动能。近年来,油胜村通过科学规划产业布局,深入推进农村产业建设,成功蹚岀了一条脱贫致富的新路。2019年,全村居民人均纯收入达到了5600元,180户673人顺利实现脱贫摘帽。油胜村四面环山,林木资源丰富。过去,村民靠山吃山,把山吃光了,把地吃少了,把人的劲头吃没了。贫困户邓建国说:“那时村里有三多:懒汉多、醉汉多、光棍多。”2019年3月,中石化湖南石油分公司、永州市疾控中心等后盾单位派岀扶贫工作队驻村帮扶。“精准帮扶就要找准‘穷把子’,开对‘药方子’,送去‘金点子’。”扶贫工作队队长唐正茂说。经过扶贫工作队同村两委反复调研、论证、商议,最终确定了发展产业,壮大经济,实现强村富民的思路。根据村里溪流多、气候温暖湿润的特点,扶贫工作队和村两委向在外发展的邓建华、邓玺炳父子发岀邀请,建议回乡种植茶树菇带领乡亲们共同发家致富。邓建华、邓玺炳父子祖祖辈辈生活在油胜村,在这里,群峰环抱,树木遍布,溪水潺潺,绿色环保,父子俩觉得这项建议靠谱。“农村发展潜力大,以后的机会,都在这里头!”邓玺炳高兴地说。2019年10月,邓建华、邓玺炳父子拿出积蓄100余万元,村里出资66万元,采取村+合作社+贫困户方式,租赁土地40余亩,搭建大棚2个计2000平方米,修建厂房1座计1500平方米,引进菌包15万袋,迈出了产业发展的第一步。没想到,基地建起来,更大的考验却接踵而至。刚开始,一朵朵茶树菇破包而出,待长大之后,木质化严重,放到嘴里咀嚼如同木碴。更为严重的,春季长得好好的茶树菇,突然发霉、坏死。“有了基地,却生产不出产品,我们心里很急,更耽心投资打了水漂。”邓玺炳谈起创业时的情景一脸无奈地说。正当邓建华、邓玺炳父子陷入生产困境时,扶贫工作队主动上门了解情况,帮助出主意、想办法,共同渡过生产难关。一方面介绍邓玺炳北上江西学习茶树菇种植技术;另一方面,邀请专家实地把脉,查找原因。很快,一个个问题的症结被破解,种植茶树菇不仅要控制大棚温度,还要保持大棚内的湿度。按照专家的建议,邓建华、邓玺炳父子俩带领村民立即从山边挑取粘土,在大棚内增铺30公分厚度,同时架设水管,引来山泉水,确保有效掌控大棚内的温度和湿度。苦心人,天不负。今年4月,茶树菇基地迎来了丰收季,“最近天气比较好,茶树菇长得快,白天采摘后,一夜间又长出来。”基地负责人邓玺炳说,种植基地这段时间每天可产新鲜茶树菇2千斤左右,平均每天要请15个工人来采摘、烘烤茶树菇。由于受疫情影响,基地茶树菇虽然有了产量,但销售又成了问题,尽管邓玺炳尝试各种方式去推销,茶树菇却仍然躺在仓库里睡大觉,每天看着堆积如山的茶树菇,邓玺炳忧心如焚。恰在此时,市委副书记、市长朱洪武来到了扶贫联系村——油胜村调研产业扶贫情况。当得知茶树菇基地销售受阻情况后,他当晚住进邓建华家里,同他父子俩彻夜长谈,帮着出点子找销路。第二天,邓建华、邓玺炳父子俩按照市长的“锦囊妙计”,带上新鲜和烘烤的茶树菇,走出金洞,进超市,上饭店,挨家挨户送茶树菇试吃。“没想到,回家当晚就接到了一家饭店的订货电话。”邓玺炳兴奋地说,就这样,茶树菇凭借脆嫩爽口、味道清香的特点,诱惑着人们舌尖上的味蕾,叩开了市场大门,今年基地预计可产茶树菇5万公斤,产值近100万元。“茶树菇基地建起后,大家的眼界开阔了,赚钱的路子也多了。”52岁的邓国华,当了15年的村支书。“想要稳定脱贫,就要结合村里的实际,做好产业特色大文章。”为把资源优势变成经济优势,2020年4月,油胜村引进阳明山滴滴山泉公司,采取“村+公司+农户”的模式,投资430万元兴建山泉水厂。目前,一期投资350万元,建成厂房2000平方米,安装机械设备3台套。到年底,水厂可投入生产,年产值达1500万元。与此同时,引进战略投资伙伴,发展长线产业。今年9月,油胜村、中石化永州分公司、金洞管理区共同签订三方合作协议,由中石化永州分公司投资1200万元,兴建扶贫加油站、农村综合超市,打造农村旅游休闲目的地等。协议规定,合作期限40年,成立合资公司,三方共同经营,且公司每年拿出利润的10%返补油胜村。“三大产业犹如三架马车,拉动了油胜村经济大发展。项目建成后,村集体经济每年可增收30
万元,全村一跃跨入全区先进村行列。”油胜村会计李金桃满脸高兴地说。“有了产业,还要稳就业。”金洞镇党委书记刘富春说,油胜村实现如期脱贫、同步小康,一靠产业,二靠就业,两条腿走路,让村民的腰包鼓了起来。鸡刚叫,李俭生就起床了,他穿好衣裤,钻进霏霏雾气。路上,李俭生掰起指头,“摘菇、分类、生火、烘烤……要干的活真不少,不早起咋能行?”今年62岁的李俭生是该村3组村民,虽然养育了一崽一女,但由于儿子患有精神疾病,加上爱人大脑呆滞,一家四口靠他一人支撑,生活异常艰难。“自从村里建起茶树菇基地,就安排我每天在基地做事,每月工资达2000元,感谢这样的好时代。”2组村民邓海洋,自己患有腰椎盘突出,父亲癌症缠身,爱人离家出走,一个五口之家,因病致贫,分奔离析。针对邓海洋家的情况,扶贫工作队和村两委自从今产业项目落地时起就安排他在基地就业。“过去因病为钱犯愁,生活在惨淡的阴影下。如今,在家门口做事,每月就能挣到几千元,日子越过越有信心了。”邓海洋充满感激和自豪地告诉记者。目前,油胜村只有一个项目建成投产,先后安排了15名贫困村民就业。若三个项目都建成,可常年安排50
名村民就业,户平增收25000元。“咬定青山不放松,立根原在破岩中。”油胜村支书兼主任邓国华说,自己没读过多少书,但这两句写竹子的诗,总还记得。
复制链接
下一篇
上一篇
返回目录
热点文章推荐
相关文章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