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民国,每一个女子都值得敬仰

2022年01月20日 10阅读 来源:永州日报
◇文

/

张育梅她们,是刚离开人世不久的女人,蒋碧薇、吕碧城、王映霞、白光、张幼仪、潘玉良、张爱玲、陆小曼、林徽因、胡蝶、唐瑛、苏青、孟小冬、董竹君。我相信,这些名字对许多人来说不陌生,一点都不。她,曾经是文坛上的佳话;她,曾经是影视界的一颗明星;她,为中国美术写下了人体的篇章;她,在上海滩创下了响亮的招牌。她们,是战火滚滚中的一缕轻烟,飘飞的方向我们永远无法企及。能成为传奇,必有过人之处。民国,处在清朝末期与新中国成立之间,是华夏儿女极为瑰丽的时代,它有着清朝的封建,又有着新时代更替的前卫,以及与西洋建交所产生的中西合璧文化。这样的大环境,培育着综合性的优秀女子,但凡家境宽裕、家世显赫的女子,无不处于社会上层,穿梭于名门望族,这样的环境练就了她们一身的才气和别于他人的特殊技艺。以上罗列的十四位女子中,除林徽因的婚姻没有发生政变,其余女子的婚姻皆是“清风入竹林,落叶闻风动”,有才有情的男子,起初都是极易动人心的,像蒋碧薇的丈夫徐悲鸿,王映霞的丈夫郁达夫,张幼仪的丈夫徐志摩,张爱玲的丈夫胡兰成,陆小曼的丈夫徐志摩,孟小冬的丈夫梅兰芳……这些男子,不管在当时,还是在当下,其才华及社会成就都是响当当的。也许不单单是他们那个时期的婚姻,就算是现在,夫妻双方稍有一些艺术才华的,在生活上也出现了诸多价值偏失的矛盾。但是,在那个时代,法律还没有强制一夫一妻,多少有才有情的女子,面对和承受着与他人共侍一夫的悲痛,又有多少女子因为社会地位的缘故,不得不忍受丈夫对其做出的各种凌辱?我看到了她们婚姻的悲剧,更看到了她们在面对悲痛婚姻时所做的抉择,若说有什么值得我们敬佩的,那就是她们在面对婚姻破败后,对自己的人生路,对自己的爱情做出坚毅的“重生”。董竹君,上海锦江饭店的创始人,知性、通达的她,与丈夫夏之时的婚姻失败后,即使带着四个女儿求生(最小的儿子离婚后留给了夏之时抚养),面对情人知己陈清泉的妻子时,她决绝放弃这份“得不到的爱”,苦痛着自己,却也不愿让别人受到伤害。婚姻的失败对一个女人的打击本是人生最致命的重锤,加上战乱生活的颠沛流离,陈清泉对董竹君的关怀,可是说是一个女人重生的火苗,然而,亦然放手的董竹君拥有的何止是一个女人对一个女人的理解及尊重,更多的是对自己生命的珍重和对陈清泉恩情的珍惜,这样的女子,放在任何一个时代都值得我们敬仰。徐志摩,一代才子,传世佳人。一提到这个人,大家首先想到的不是张幼仪,更不是陆小曼,而是林徽因,这个一生让三个男人为之痴狂的女子,一个在建筑界和文学界极富盛名的稀世珍才,又怎么会没有被徐志摩如洪水般的柔情冲昏,但不管怎样的狂风暴雨冲过来,当林徽因得知徐志摩在妻子张幼仪怀孕的情况下依然要求离婚时,她清醒地明白这样的一个男子,又怎是可以终生托付的大树,同样身为女人的林徽因又怎么会体会不到张幼仪那种在异国他乡被嫌弃的痛苦。一个女人,懂得放下,比她懂得拿起更重要,也正是这样的放手,保全了林徽因一生婚姻的完整,在梁思成和金岳霖的呵护下终成为最让人羡慕的民国女子。每个人的概念里,青楼都是烟花之地,里面走出来的女子,一是阅珠宝无数,二是阅男人无数,自古以来多少豪门子弟因爱上青楼女子引来整个家族的反对,甚至多少血案流出青楼,一提到这样的话题人们是避之不及的。话虽如此,毕竟世事无绝对,试问从古至今,有多少女子自甘堕落沦为青楼,又有多少女子眷恋青楼而不自求温饱?玉泽天成,良人如天。会画画的人,也许多少都听过玉良这个名字,十四岁被舅舅卖入烟花柳巷,迫使她在背井离乡的地方做起了那无名无分的清倌人。命运到这里已是一个女子莫大的悲哀,然而即便是在这样的一个大魔窟里,亦毁容三次以保其肉身洁净,幸得一良人潘赞化,求其脱离苦海,并给了她学画的机会,这一学就成了中国一代人体画先锋。一个女子,能爱一个人,是其称之为人的本能,然而当所爱之人对自己百般凌辱,父母之命、媒妁之言的婚姻在异国遭到绝情的拆裂时,能够毅然决然地站立在德国大地上,并好好活出自己的非凡,此女绝非普通名门望族家的闺秀。张幼仪,她的名字本身就是一个传奇,徐志摩和她的婚姻大概是他们那个时期最悲哀的一段婚姻,没有人能够想象被徐志摩羞辱的张幼仪是如何走过一个又一个看不到希望的黑夜。婚姻的不幸,真的不值得我们为张幼仪去声讨什么,在我看来,她是徐志摩人生中最大的财富亦是最大的损失。离婚,对张幼仪而言是一种重生,命运的拷打彻底把她内在的能耐激发出来了,她专注于事业,专注于她的学习,大上海第一家云裳时装公司便出自她手。可是,富有涵养的张幼仪即便离了婚,对徐家亦是尽忠尽孝,自始至终地帮着徐父料理着徐家的产业,并为之颐养天年,养老送终,那种大爱又有多少女人能沾上一点点的清墨。身为女子,身为民国的女子,张幼仪可谓是女性楷模,不抛弃中国传统里一个媳妇应有的谦恭,亦不失为先锋女性为自己的人生创下属于自己的辉煌。是金子,根本不需要靠男人发光。民国的每一位才女,骨子里都透着一种坚韧,对命运颠簸不可把控的坚韧,对世态炎凉而不退缩的坚韧,对人间真情执着守候的坚韧,这样的风骨,我们没有。我读不懂她们,但我选择了敬仰。

复制链接

下一篇

上一篇

返回目录

热点文章推荐

相关文章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