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在迷失中寻觅归途

2022年01月20日 10阅读 来源:永州日报
◇刘雨璇《迷失的归途》记录了作者游历世界各地的见闻心想,包含了历史、地理、政治、民俗等诸多内涵,分为“零陵古城”“永州之野”“大江南北”“神州内外”4辑。文中作者的足迹跨越了大半个地球,从偏居一隅的小村落写到大洋彼岸,一路上且歌且行,且思且乐,既有旖旎风光之怡心,也有历史现实之锥心,亦有暗香浮动之禅心。此三者架构起本书的思想内涵,最终都指向一个主题——在迷失中寻觅归途。一、涵泳自然与人文该书的自然风光中蕴含作者浓郁的情感。“在蘋岛上听雨打芭蕉的声响,望烟雨朦胧的潇湘,赏稀疏阑珊的渔火,那不仅是一种诗意,更是一种享受”,写出作者对诗意栖居的追求,这也是作者在描摹永州山水时想要表达的愿望。永州的山“与德有缘”,沾染了佛德舜德,永州的水“因道而彰”,暗含天然之道。哪怕作者游览过无数地方仍然感叹:“永山永水永州城,这是我们永远的家园。”可见,永州自然风光是作者心灵栖息之所。在表达感情的基础上,作者还借助自然描写揭示出一定哲理。在攀登丫髻岭时,作者不仅描摹了沿途所见的奇峰险壑,更总结出“绝美风景多在奇险的山川”这一哲理。类似哲理揭发也在其他篇章中体现,例如作者认为九寨沟的水体现了《太极图说》中动静相生之理。人文景致主要集中在对民风民俗以及民间传说的记载。书中对民风民俗的记载大量可见。对于朝夕相处之地的风俗,作者有过学者式的研究,在《零陵风俗》一文中,作者通过引用文献、列举事例对零陵的习俗、风土、百姓性格、文化特色等十二个方面进行归纳概括,堪称研究零陵风俗的范例,字里行间升腾着作者热爱故园的乡土情结。对于遥远的异域之风俗,作者细腻传达游人内心体验。比如藏族人讲究缘分、邵族人特爱歌舞、荷兰人追求自由。民间传说承载着浓郁的乡土文化和民族精神。本书中几乎每一个地方都有一个动人的传说故事,如《翻越丫髻岭》中对宋代壮族首领侬智高带领全族人民反抗朝廷剥削,最终骑着白虎腾云而去,逃脱官兵追捕。还有喇嘛喝犀牛湖水治病成仙、蘋岛不被水淹没是因为下面有四只神鸭等等。这些传说在传播过程中不自觉记录了特定区域历史文化背景,折射了人民讲述传说的历史情境和民众心态,是培育民族认同感的宝贵资源。然而随着西方主流文化入侵,民间传说在现代化语境下面临着日渐消弭的危机。作者在作品中对民间传说的发掘,传达了作者对以民间传说为代表的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意识。二、反思历史与现实作者对历史人物既有新颖评价,亦有反思。历史上对杨贵妃的评价为“红颜祸水,祸乱朝政”,而作者却疑问“一个国家的灾难转化成了对一位弱女子的仇恨,这是何等的不公平”,作者认为问题根源在于唐明皇,可怜杨玉环只是王权文化的祭品。并由此反思人类“是一种健忘性的动物”,大唐的创痛在随后的年代里反复发作。教科书里严嵩被斥责为奸佞小人,弄权贼子,作者在欣赏完他的碑文后,肯定严嵩的书法水平与诗文才气。作者更同情严嵩,他碰上了喜怒无常的嘉靖皇帝,年老后被迫做一只“巴儿狗”。作品中对现实的反思体现在对底层人物的关怀和社会问题的思考。杨金砖先生作为一名人大代表,心系民生。他由杜甫草堂联想到杜甫诗歌对弱势群体的关注,茅屋被秋风所破这一民生窘况到现在仍然存在。作者在游历南洋时,因小马仔衣衫褴褛的瘦弱形象而伤心,为菲律宾遭受火山地震灾害的人民而祈祷。《湿冷的街道》更像是作者为底层人民发出的呐喊控诉之作。作者的爱是博大的,超越了种族阶层,他企图构建和谐社会。三、体悟禅宗与修心“禅宗”,融合了中国佛教和古印度佛教哲学最精粹的宗派。它是本书蕴藏的灵魂,从本书标题便可看出。“迷失的归途”——“迷失”是佛教普度众生的原因,“归途”代表着“觉悟”,它与通过自我调理,

达到精神上超脱安宁的“禅”的实质是契合的,作者希望用禅的智慧走出人生困局。《大智度论》里解释慈悲为:“大慈与一切众生乐,大悲拔一切众生苦。大慈以喜乐因缘众生,大悲以离苦因缘与众生。”作者以慈悲为怀,视他人乐为己乐。他每次涉足寺庙并不是替自己许愿烧香,而是做虔诚状在佛前祈祷,“只求您将福赐给天下那些需要幸福的人,让他们平安幸福”;视他人苦胜于己苦,他为自然灾害中受难人民祈求上帝赐福,为处于失语状态下的弱势群体谴责集权官员,为挣扎于温饱线上的苦难群众寻求政府的关怀,只要有人处于黑暗之中,他便想燃烧自己照亮那人。作者还以慈悲之心对待一切有生命的东西,就连做成山鲜的茅根鼠也会让他顿生悲悯,“听到厨房边传来一声闷响,知是那只茅根鼠的生命彻底终结”。禅宗的宗旨在于“明心见性”,发现自己的真心真性。回归本真,便是参禅。在作者眼中,本真就是“没有人为污染,没有人为雕饰”,一切回归原始质朴模样。为了展现心中本真状态,作者花费大量笔墨描写乡村文明、自然生态,甚至在《零陵风俗》中描摹世外桃源:上世纪六、七十年代以前,深山野岭中的人家自耕自足。他们真诚待人,“年复一年地守着心灵的圣洁”。那里的人际没有等级伤害,生态没有工业破坏,作者对此心向往之。因而作者先让自己学做真人,在喧嚣中修炼禅心,“心凝形释,与万物冥合”,于宁静中思考出他毕生欲达之境界:品行纯正,特立独行、摈弃虚假、表现真我,而无须任何名不副实的标榜与夸饰。如此,他内心安然,不再汲汲于名利,选择在烟火外的永州诗意栖居。他也欲让社会回归本真,于是乎考证、搜集民间传说,希冀从原始状态中发掘人性光辉。《迷失的归途》在结构上借鉴了秦牧、余秋雨散文即景抒怀方式,在寻访人文山水的过程中边行边思、夹叙夹议,为当代文化散文增添光辉。内容上,乡土情怀、民俗研究、人文关怀、天人合一、宗教思想的融合,扩充了当代散文思想承载容量。尤其是其中对永州乡土文明的展现,给永州地域文化与文学的融合做出良好榜样。

复制链接

下一篇

上一篇

返回目录

热点文章推荐

相关文章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