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搬”出好日子

2022年01月20日 10阅读 来源:永州日报
□本报记者

王晶图为冷水滩区普利桥镇易地扶贫搬迁安置点扶贫车间一角。

王晶

摄6月24日,记者一行来到冷水滩区普利桥镇。在离镇政府不远处,是冷水滩区易地扶贫搬迁普利桥镇安置小区项目,该项目位于普利桥镇腊子山村,占地约16亩,规划建设三栋楼,总建筑面积约9653.34平方米,包括主体建筑、配套基础设施及普利桥街道改造工程。共建设80套安置房,其中户型75平方米的32套、100平方米的36套、125平方米的12套。集中安置普利桥镇经审核符合搬迁安置条件的建档立卡贫困户80户,总计275人,2017年9月底80户贫困户已全部搬迁入住。三栋红白相间的楼房在阳光下格外耀眼,小区阴凉处三三两两地有人在下棋、闲聊。58岁的朱春桂正与丈夫在楼下休息,她的丈夫因为2007年突发脑溢血导致语言功能丧失,生活不能自理,自此以后都靠朱春桂一人照顾。“那年,我丈夫脑溢血发病时昏迷了27天,当时的我感觉天都塌了,家里顶梁柱一下没了,又面临各种生活压力,别提多难过了。”说起往事,朱春桂几度哽咽,丈夫十几万元的治疗费用,又正好碰上两个儿子上大学,巨大的生活压力压得她喘不过气。“你在楼下休息,我带他们上去看看。”朱春桂在丈夫耳边柔声说道,于是带着我们来到了她楼上家中。屋内宽敞明亮,到处堆满了生活用品,客厅茶桌上摆放着各种药瓶。“我两个儿子现在都在外地做贸易,今年疫情期间在家待的时间比较长,也正好一家团聚。”说起儿子,朱春桂是喜笑颜开,现在两个儿子都有了自己的事业,自家又有了新的住房,苦日子总算熬到了头。“以前我们在小水村住的是危房,就是那种木屋房,后来我们两口子开始搞养殖,先是在楠木冲养蛋鸡,后来又到了牛角坝养鱼,都是就近住在附近的公棚房,一直居无定所。现在好了,国家来了这么好的政策,修了这么好的房子给我们住,让我们在医疗、生活方面有很大改善,真是要感谢党、感谢政府!”朱春桂认为,家就是港湾,现在房子宽了,生活好了,便是最好的归处。现在的她每天会带着丈夫在楼下小区散散步,自己闲暇时还种点芝麻,最大的心愿就是早日抱上孙子了。临街的安置房一楼是一家塑料花厂,25岁的吕名武跟父母一起在这上班。吕名武之前在社区当保洁员,月工资在1000元左右,现在在这家塑料花厂接受培训学机修,也就是维护修理厂里的各种机器设备。他的母亲则在厂里负责卫生和中午工人伙食,父亲因为青光眼导致失明,厂里给他安排了撕树叶的手工活,就是将成捆的塑料树叶一片片撕开,然后计件结算工资,她的母亲闲暇时也会一起帮忙。吕名武性格内向,有点害羞腼腆,做事却是扎实认真,从不偷懒。熟悉他的扶贫干部告诉记者,以前还没搬迁时,吕名武一人在家种了5亩田,他还有两个妹妹,一家五口的生活重担全部在他一人身上,他却从无怨言,不喊苦与累。现在搬上新楼房了,自己不但工作有了着落,父亲母亲也能帮着补贴家用,日子宽松了不少。楼上安居,楼下就业,该想的事情就更多了。“你们认识人多,帮他介绍个女朋友嘞!”工厂里的其他同事起哄道。工厂的管理人员吕美丽告诉记者:“他现在在我们这接受3个月培训,培训期间工资在1400元底薪加提成,以后学好了工资有5000多元一个月哩!”大家你一言我一语说着,吕名武只害羞地低头,脸上却露出满意的笑容。不花一分钱住上新房、只要用自己勤劳的双手就能获得可观的收入,易地扶贫搬迁安置户们真切感受到了好政策,新生活的开启,让他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愈加憧憬。

复制链接

下一篇

上一篇

返回目录

热点文章推荐

相关文章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