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玲玲
通讯员
罗颖
蒋云5月25日,走进东安县白牙市镇工业园易地扶贫搬迁安置点,7栋新建民居楼静静矗立在蓝天白云下,楼间的树荫下,三三两两的群众悠闲地散步、聊天,孩子们在广场上嬉戏,黄发垂髫并怡然自得。白牙市镇工业园易地搬迁集中安置小区是以解决建档立卡贫困户和同步搬迁户住房安全为目的的综合性搬迁安置小区,位于白牙市镇工业园内,2017年开始动工兴建,共7栋,2018年底安置入住全县8个乡镇的贫困户共135户483人。近年来,东安县强化易地搬迁后续产业发展,把安置小区修到产业园、工业园附近,方便搬迁户就近工作,让他们再也不用去远方。“李佳妮,和谐实验学校,6:00离校;刘婷,三小,离校时间5:42……”在东安县工业园易地扶贫搬迁集中安置小区“四点半学校”的课堂登记本上,清楚地记录着孩子们的学习时间轨迹。宽敞明亮的教室里,桌椅排列整齐,两侧书架上图书琳琅满目。为了解决小区学龄子女放学后、家长下班前的“管理真空期”,出于对孩子安全、健康学习考虑,小区党支部与周边学校联系,开设小区四点半学堂,每天放学后安排教师志愿者辅导中小学生学习,解决了学生放学后无人管理没有人辅导的难题。“目前我们小区有28名小孩在这里学习,每天都有一位老师来,基本上是一小与和谐实验学校的老师。孩子们陆续签到后,在老师的陪伴下开始阅读、画画或写作业。大部分小孩子不止待一个小时,每天到六点,仍有不少孩子还‘赖’着不肯走。”社区管理人员告诉记者,小区“四点半学校”不仅有课后作业辅导,还开展了围棋、书法、绘画等兴趣课程,为孩子成长服务。“这个搞得好!小孩子的父母都在外面打工,我现在年纪大了,也没有能力辅导孙女功课。现在有老师的辅导,帮助解决了我们这些隔辈人的教育难题。”安置小区的居民们对于“四点半学校”赞不绝口。“这里有图书室、老年康养室、文化活动室、爱心超市等等,老百姓都喜欢到这来。”白牙市镇工业园易地搬迁安置小区管委会主任王斌自豪地向记者介绍。他告诉记者,白牙市镇易地扶贫搬迁安置小区区位优势明显,交通便利快捷,基础设施完善,幼儿园、中小学及卫生院等公共服务场所在小区的五分钟生活圈之内。“参与志愿服务可以获取积分,凭积分卡就可以到爱心超市兑换相应的商品。”在1栋一楼的爱心超市里,小区工作人员向记者介绍。据悉,自4月份以来,小区主动参加志愿服务的居民达500多人次,爱心超市提高了小区居民参与志愿服务的积极性,增加邻里之间感情,帮助贫困户家庭解决部分家庭支出。同时,社区与县文广新局协调建设的小区图书室,动员社会力量捐助图书3000多册,免费对外开放,小区居民在家门口就能享受文化大餐。“有人在菜地上烧火”“我们马上通知放火人员灭火,并向其普及火灾的危害性。”“我家水费不正常,请麻烦安排工作人员来看看”“我们联系了自来水公司,发现你家水表坏了,已更换水表”在社区便民服务站,值班员为大家处理着各类问题。与此同时,社区安排公益性岗位对小区卫生清扫保洁和专门保安负责安全保卫,维持秩序。“我在小区做保洁,每个月有700元的收入,丈夫就在附近的垃圾清运公司上班,孩子能就近上学读书,我们现在变成了城里人啦!”1栋二单元王海英一家是来自大盛镇半山村的易地扶贫搬迁户,以前住在大山里,下山要走十多里路。安居的关键是乐业。在搬迁安置小区建设的同时,白牙市镇坚持将脱贫产业与小区建设同步谋划,以易地扶贫搬迁安置小区为依托,结合工业园内100余家企业,就近吸纳转移就业100余人,全力实现搬迁群众搬得出、稳得住、可发展、能致富。在小区的扶贫车间里,花桥镇香井村的易地扶贫搬迁户周满英正在充棉,小小的玩偶布对准充棉口,经过两三次旋转调整,一个饱满的小动物布玩偶就成型了。“我的手有点痛风,做不了很快,每天最多做700个,大概40—50元一天。但是时间很自由,中午回去煮饭下午带小孩都没问题。”周满英告诉记者。“不光可以在工厂做,像缝线这样的工序还可以带回去做。”社区工作人员介绍道。“我现在在县保险公司上班,每个月至少都有2000元多收入,再也不用千里迢迢去外地打工了。”家住小区2栋2单元的唐顺龙表示,住在县城里,上班也在城里,家中有事,不多久就可赶回。“我种了南瓜、小白菜、豆角、南瓜,以前住在横塘镇高峰村的土砖房,只有40平方米,和现在根本不能比。”在安置小区后的闲置后山上,74岁的蒋祖著和老伴正种菜。“你不欺负我日子就更舒服啦!”蒋祖著笑着打趣着老伴。东安县白牙市镇工业园易地扶贫搬迁集中安置小区。唐明登
摄
复制链接
下一篇
上一篇
返回目录
热点文章推荐
相关文章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