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道县:齐心协力脱贫攻坚亮点纷呈

2022年01月20日 10阅读 来源:永州日报
□本报通讯员

盘林

王光雄

谢万波这里,点燃千古不灭的圣灯。这里,盛开道州父老的笑脸。这里,见证扶贫帮困的情怀。这里,正经历一场悄无声息的嬗变……道县,雅称道州,县域面积2448平方公里,辖22个乡镇(街道)、369个行政村(社区),总人口83余万。道县是湖南省扶贫面上县,全县有建档立卡贫困对象12301户47324人,贫困村53个。截至2018年底,已实现43个贫困村退出、9084户36972名贫困人口脱贫、643人易地扶贫搬迁,贫困发生率由2014年的7.24%下降到1.46%。2019年,出列10个贫困村、脱贫2878户9372人,贫困发生率降至0.14%。道县明方向、强责任、严考核,着力构建脱贫攻坚体系;抓好“3+1”保障、抓好产业就业扶贫、抓好兜底保障扶贫、抓好金融和保险扶贫、抓好生态扶贫、抓好文化和科技扶贫、抓好基础提升,着力落实脱贫攻坚政策;强化党建引领、强化帮扶联动、强化宣传引导、强化问题清零、强化涉贫信访舆情防控处置、强化专项治理、强化资金保障,着力夯实脱贫攻坚保障;动态管理精准到位、脱贫出列精准到位、巩固提升精准到位,着力提升脱贫攻坚质量。创建孵化大基地

打造扶志扶智新模式充分利用永州工贸学校“农业部管理干部学院实践教研基地和永州市农村党员、青年农民实用技术培训中心”平台优势,深度做实“党建+新型职业农民培育”文章,特别是把缺技术的建档立卡贫困群众作为培训重点,努力实现“培养一名村支书,造福一个村;培养一名学员,带动一个家庭;培养一名能人,带活一项产业;培养一名党员,带富一方山水”的“火种效应”,形成可复制可推广的经验做法。2018年,农业农村部将“培训中心”命名为“全国新型职业农民培育示范基地”。《人民日报》《党建研究》等主流媒体推介经验做法。2018年3月,省委副书记乌兰到学校实地调研指导职业农民培训工作。2018年9月,省委组织部在“培训中心”举办“全省党员致富带头人培训示范班”。2018年11月,在北京召开论坛,宣传推介培训经验,引起全国关注。——面向基层建设构建党建人才“蓄水池”。针对农村基层骨干队伍后继乏人的现状,通过学校培训平台精心培训,既注重传授种植、养殖、电商等实用技术,把参训农民培养成“手艺人”;又注重党建引领,上党课、讲党话、跟党走,以班次为单位设立临时党支部,过好党内政治生活,开设十九大和十九届二中、三中、四中全会精神宣讲、基层党建实务等公共课程,聘请实践经验丰富的党建专家、党务工作者进行授课,用党的创新理论武装新一代青年农民头脑,将优秀青年农民培养成党员、优秀党员培养成村(社区)干部、优秀村(社区)干部培养成村(社区)党组织书记。这些精心培育的“领头雁”,迅速成为农民脱贫致富的主心骨、带头人,“雁阵效应”不断显现。目前,累计送培学员2906名,参训学员有28名新进入村(社区)“两委”班子,

5名成为村(社区)党组织书记。——面向脱贫攻坚一线培育致富“领头雁”。精选全县53个脱贫攻坚示范点、种养加基地、新农村建设示范点作为实践教学基地,统一授牌管理,把培训课堂设在“田间地头”“基地公司”,真正手把手教、面对面学。目前,累计培训农村党员724名,其中437人成为致富带头人。营江街道上汶村蒋楼喜以农村党员身份参加培训后,不仅成功掌握了菊花茶、玫瑰花茶、牡丹花茶“三朵花”的栽培技术,还将栽培技术无偿传授给贫困户,带动周边贫困户一起种植,每户每年可创收5万元。——面向乡村振兴战略实施造就现代农业“职业人”。针对贫困户普遍欠缺的培训知识,开设现代养殖、现代种植、农村电商3个大专业,组织编印3本专题教材,采取“农民点单、财政买单”的方式,由农民自主选学参训专业,变大水漫灌、走马观花为精准滴灌、靶向治疗,实现从“输血式”到“造血式”扶贫的根本转变,培养出一批农村实用人才“火种”,带动影响一大批,点亮产业脱贫新天地。蚣坝镇石马神村贫困户许立红,通过培训后回村发展泥鳅养殖12亩,年收益近20万元,彻底摆脱了贫困。在他的带动下,周边村民通过养殖泥鳅,摘掉了贫困帽,迈上了小康路。2018年1月,许立红向党组织递交了入党申请书,现已成为一名光荣的预备党员。坚持产业大带动

建立稳定脱贫新路径把发展扶贫产业作为稳定脱贫的关键性工程,按照“四跟四走”原则,大力创建园区带动、龙头企业带动、经营大户带动和群众自身调整优化种养结构的“三带一自”模式,逐步走出了一条政府扶持、企业带动、电商加盟、学校扶智、乡村主抓、群众主力的产业扶贫开发新路子,形成道县产业扶贫特色经验做法,在省人民政府发展研究中心主编的《研究与决策》、省小康办《全面小康工作情况交流》上刊发。——做实利益联结,资金变股金。推行“公司+基地+农户”和“公司+合作社+农户”等合作模式,贫困户通过小额贷款入股,建立一定利益联结机制,加入产业发展合作社定期分红。全县共建有533个农业产业扶贫合作社,全县8692户有产业发展能力和意愿的贫困户通过奖补引导、帮扶责任人及龙头企业、合作社、大户及家庭农场等结成利益联结机制,做到产业帮扶全覆盖,贫困群众通过入股分红的形式增加收入。祥霖铺镇猫儿山村

25

户贫困户,用100

万元扶贫小额贷款入股四季桂产业,实行保底分红,带动

168户贫困家庭

602

名贫困人口增收脱贫致富。——做大优势产业,资源变资产。依托当地资源禀赋和产业优势,充分发挥新型经营主体和贫困户的主体作用,坚持把脐橙、优质稻、蔬菜、油茶、中药材种植和规模养殖等作为支撑贫困群众脱贫致富的扶贫主导产业。目前,在贫困地区建成脐橙产业万亩基地3处、千亩基地10处,油茶产业万亩基地3个、千亩基地20个、蔬菜产业万亩基地1个、千亩基地6个,厚朴等中药材万亩基地1个、千亩基地4个。2019年新发展黑木耳种植基地4个,千亩以上蔬菜种植基地3个,培育了祥霖铺下蒋村万亩脐橙、乐福堂乡千亩青蒿、桥头镇庄村中药材种植、寿雁镇大龙村生猪养殖、审章塘松柳村东亚飞蝗养殖、蚣坝镇石马神村泥鳅养殖、横岭乡瑶家黑山羊养殖等一批特色种养业基地,以及清塘镇棉竹源村竹筷加工、小塘村高山有机茶加工等一批农林产品加工业基地,全县5000多户家庭参与产业扶贫,惠及3万多名贫困群众。特别是寿雁镇空树岩村发展的飞地产业,带动空树岩村和水源头村贫困户顺利脱贫;道县濂溪金丰农业有限公司已投入

600

万元,租用田地

1000

余亩,在贫困村开展瓜蒌种植产业扶贫。同时,在53个贫困村建成100KW以上村级光伏扶贫电站,已全部并网发电并顺利通过省级验收评估,有效补齐贫困村集体经济收入短板。——做优电商平台,产品变商品。组织参加国家或省组织的消费扶贫农产品产销对接活动2次,累计销售额达到191.3万元。建立了以工贸学校和道滋味为主导的电商基础培训机构,培训贫困人口2200人。创建集商品贸易、物流配送、实训模拟等多功能、多业态为一体的电商街,引进农村淘宝、京东、农一网、苏宁易购、供销惠万家等电商平台企业5家,培育本地电商平台道滋味、聚福龙、惠民网等省电子商务认定企业8家,入统省电子商务企业38家,设电商公共服务中心1个、淘宝运营中心1个、县级物流仓储配送中心1个、孵化企业网商90个、个人网商1800个,建成农村淘宝县级运营中心和农村淘宝村级服务点56个、天猫优品电商服务店7家、贫困村建设电商服务站51个,培育销售贫困对象农特产品的示范网店74个。金丰农业、寇公农业、翠椒农业等11家电商企业对接贫困户700余户;道滋味有限公司开设贫困村农副产品展示厅,线上线下为贫困户销售农副产品达10万余斤,推动农产品上行。全县电子商务累计订单20万余单,年交易额45.83亿元,农产品上行交易额1.37亿元(其中贫困村农产品上行交易额800余万元),帮扶1200余名贫困人口就业,带动3012名贫困人口增收脱贫。——做火乡村旅游,风景变“钱”景。发挥当地资源禀赋,努力将农区变景区、风景变“钱”景、资源变资产、产品变商品。在两河口贫困村,引进社会资本,建设“道州欢乐世界”主题游园,通过土地入股分红,该村56户贫困户273人、人均增收400元,17名贫困人口实现就业、人均工资2000元/月。通过建好陈树湘烈士纪念园和何宝珍故居,打造以周敦颐故居为核心的濂溪一脉精品旅游线路,大力发展乡村旅游,当地贫困群众吃上“旅游饭”。——做强技术培训,劳力变劳务。强化“扶志”和“扶智”相结合,县人社、商务、妇联、农业农村等部门组织专门培训班,培训贫困人口达8600人次,贫困劳动力技能培训510人(含贫困家庭“两后生”技能培训150人),将潜在劳动力转变为增量劳务量。2019年来,发放一次性转移就业交通补助18616人570.41万元、发放率为99.63%,全县新增转移就业1010人、完成率为101%,未脱贫贫困劳动力实现就业总人数2843人、完成率为132.23%,有组织劳务输出1610人、完成率为100.6%。开发扶贫公益性岗位安置58名贫困劳动力就业;发放贫困劳动力稳岗补贴3.4万元、社会保险补贴16.75万元。创建就业扶贫车间30家,开发就业扶贫车间岗位916个,吸纳1142人就业(其中吸纳贫困劳动力就业人数587人)。审章塘村创建400亩村集体烤烟农场,90名劳务人员在农场种植、管理、拨烟、分级、烘烤、运输等环节务工,人均增收9000元。推进脱贫大联动

构建社会扶贫新格局——大力实施“万企帮万村”。积极引导县内外企业参与扶贫事业,实现企业发展与扶贫开发互动双赢。全县参与帮扶企业34家、总投入4000余万元,帮扶81个村(其中贫困村39个,非贫困村42个),惠及6540人(其中贫困村5273人,非贫困村1267人)。充分利用“就业援助月”“春风行动”“就业扶贫专场招聘会”等大型公共服务活动,组织举办招聘会40场,提供岗位8000余个,帮扶实现就业4500余人。——大力开展“户帮户亲帮亲”。充分动员引导社会组织和慈善组织,开展以“户帮户亲帮亲互助脱贫奔小康”为主题的全国扶贫日系列爱心活动18次,共捐赠物品价值约400万元,捐款204.3万元,惠及3万余名贫困人口、4000余名贫困学子。——大力健全社会扶贫网络。全力推进“中国社会扶贫网”工作,完善县、乡、村三级工作体系,建立乡、村工作站75个,设管理员和信息员766名;组织“社会扶贫网”业务培训3期400余人次;县财政安排专项经费40万元,通过政府购买服务方式聘请4名专职管理人员,新增爱心人士注册13120人,户帮户亲帮亲结对帮扶8320人,完善“人人皆愿为、人人皆可为、人人皆能为”的社会扶贫参与机制,形成政府、市场、社会协同推进的大扶贫新格局。做好衔接大文章

描绘乡村振兴新图景深入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统筹推进脱贫攻坚与乡村振兴战略、脱贫成果常态化管理与全面小康的有机衔接、整体联动、全面发力,做实脱贫攻坚与乡村振兴融合大文章。——做好结合文章。突出稻作文化、理学文化,围绕“濂溪一脉,诗画田园”主题,致力打造“万亩荷花园、万亩蔬菜园、万亩花卉园、万亩水稻园、万亩生态康养园”5个万亩特色产业园。布局建设的濂溪一脉乡村振兴示范片已建成1个国家级创业创新园区、2个国家级农业园区。仅濂溪大洞万亩供港蔬菜基地年生产蔬菜9780吨,产值1.23亿元,其中创汇950余万美元,带动当地贫困户人均增收1000多元。充分发挥道县毗邻粤港澳大湾区的区位优势,及早布局建设一批重要开放通关平台。目前,建成湖南农副产品集中验放场暨永州公路口岸,启动粤港澳大湾区“菜篮子”产品永州配送中心建设,完成濂溪大洞万亩供港蔬菜基地等16个出口备案蔬菜基地和加工企业认定,其中粤港澳大湾区“菜篮子”基地13个,打造湖南供粤港澳果蔬集中交易、集中验放新平台,为道县乃至周边县区甚至全省农副产品增值增效、农民增产增收创造良好基础。充分依托道县农业资源得天独厚优势,先后获批全国粮食生产先进县、生猪生产调出大县、全国蔬菜产业重点县、中国脐橙之乡和全国油茶产业大县,成功创建国家级出口食品农产品质量安全示范区、国家农产品质量安全县,为发展绿色高效农业、农民持续致富创造了良好外部条件。——做好融合文章。精心规划打造濂溪大洞田园综合体、濂溪故里千亩荷花、两河口千亩油葵、小塘瑶族文化园、贵头村红色文化旅游景区等特色景点景区,引爆道县乡村旅游。在爱莲小镇成功举办重走长征路徒步穿越大湘南、农民丰收节、灯光艺术节,提升了“原地现代”“爱莲小镇”等品牌的知名度和影响力,打通农村一二三产业界线,加速推动农业与旅游、文化等产业深度融合。——做好整合文章。加大扶持力度,对乡村振兴试点区流转土地500亩发展优势产业的,给予1至3年的土地流转费奖励,在试点村成立土地合作社,引导农户以土地经营权入股,加快土地流转,积极发展规模经营。整合项目资金,用好各类资金,县财政每年安排资金1000万元,整合项目资金1亿元以上,用于乡村振兴战略;创新投融资方式,推进试点村承包土地经营权、农民住房财产权等抵押贷款,积极鼓励工商资本入农,保障乡村振兴战略投入,为广大农民特别是贫困群众致富奔小康创造更加坚实基础。青蒿助力脱贫

盘林

复制链接

下一篇

上一篇

返回目录

热点文章推荐

相关文章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