士气高涨红4团在道州城南门上空击落的国民党709号飞机残片
周镜忠
翻拍(上接第十版)红军在长征时期,武器装备很差,除了少量的机关枪和老套筒等一类老式武器外,基本上没有什么重武器。但是,红军就是用这样的武器,不仅打败了武器装备良好的国民党地面部队,而且还打击了他们的空中力量。在永州市道县,红4团战士开创了用步枪打下敌人飞机的先例,这在当时,极大地鼓舞了红军战士士气。《道县志·军事篇·击落国民党“709”战斗机》记载:1934年11月23日,红一方面军分别从水南、洲背、九井渡葫芦岩、茶园和白马渡六个渡口抢渡潇水。这天,国民党军八架飞机沿河轮番轰炸扫射。红军进行反击,一架“709”战斗机向水南渡口俯冲扫射时,在县城南门上空被红军战士用步枪击中,坠落在黄泥石村头。时值(红三军团5师)红13团行经黄泥石村,俘虏敌飞行员2名,缴获机枪2挺、子弹5000余发,烧毁了敌机。时为红三军团4师11团政委的张爱萍在《休矣,飞机》一文中,详细描述了飞机坠落这一场面:嗡嗡的声音,又在天空中响起来了。正在向道州城前进的红5师第13团的队伍,在一声防空警报的号音下,迅速地离开道路,隐蔽起来,防空部队也占领了阵地,准备打一架下来。唧唧!飞机改变了它的声音,飞的高度也就更接近我们。“这一定打中了!”不约而同的,从许多红色健儿的口中发出来了这样的呼声。看着飞机飞翔得越来越近越来越近,,哗啦一声,几乎吸得你离开了原地,这是多么大的风呀!就这一下,活的变成了推也推不动的死的,卧在道旁的草地上。两个像猎人一样打扮的飞机师,面如土色,跪在飞机旁边,一边作揖磕头,一边惊慌失措地哀叫:“老总不要杀我呀!饶我一条狗命吧!”
“你们是技术人员”,苏政委(苏振华政委,时任十三团政委)说话了,“不要怕,我们不杀你们,你们想想!杀了你们两只走狗,无名小卒,又有什么用呢?”张爱萍接着写道:“这架飞机是从南昌飞来郴州专打红军的NO.709战斗机,驾驶员一个是广东人,一个是江西于都人;缴获两挺机关枪,五千余发子弹,还有两件皮衣,两架风镜,两个表,两支派克自来水笔……多谢蒋介石又送我们一架飞机,日用品也不少。红军所到之处,群众热烈欢迎,飞机打下来了,更提高了这一带群众欢迎红军的热情。附近的群众,老老少少,男男女女,兴高采烈地提着饭,担着茶,拿着红薯……来慰劳红军。”小甲乡黄泥石村蒋学君回忆:一九三四年农历十月十七日(公历1934年11月23日),约十至十一点钟,被红军击中的飞机坠落在黄泥石,那天是晴天,飞机从东南飞往西北方向。飞得很低,劈里叭喇地响。飞到黄泥石肥房边,瓦片被震落蛮多。黄泥石村前有一株枫树,飞机落在枫木树靠屋这边的一块田里,飞机头部和左翅在田埂上。落的时候土掀起蛮高。飞机漆着绿色。飞机落下来的时候,红军正好从这里经过,看见飞机都躲在田埂边。飞机里有两个人,穿着黄色短袍,蛮高大,约三十岁左右。飞机坠落了他们不肯出来,红军用枪对着他们,他们才出来。他们的话听不懂,据说是浙江人。飞机上有两挺机枪,被红军缴了,带得走的东西,红军都把它带走了。飞机里的两个人,红军没有打他们。晌午后,红军搬了些树叉子,将飞机烧了。红军走了,国民党警察局派人来守飞机架子。第二年冬天,叫了八个人把飞机头抬到道州街。现在黄泥石还保存一根铁管
(后已收藏在县文化馆)。蔡如燕家当时在道州城南门口潇水河边码头经营面、粉熟食,他对当年红军在道县打下飞机一事作了回忆:11月23日这天搞好卫生,擀好面正准备营业时(上午十时许),国民党的一架飞机来了,它绕着城内外、浮桥一带低空盘旋,飞经城南门上空时,红军架在城楼上的机枪开火击中了国民党飞机(其中一位神枪手用步枪击中飞机油箱)。敌机被打中后也朝下扫射了一梭子弹,浮桥船被打漏了五只。住在我家的一位红军战士伸头窗外观察而中弹牺牲。国民党飞机降落在七里岗方向(小甲乡黄泥石村)。后来,红军押着被活捉的两名飞行员及抬着的飞机螺旋桨、机翼(帆布制)过浮桥进城时我们都见到了。夹道围观的老百姓见了这场面高兴得直拍手。其实,红军在道州城打下敌军飞机,有其偶然性,也有其必然性,这点可从《耿飚传》中的《道州夺浮桥》一文中看出:一切布置妥当,东方一轮红日已经升起,耿飚和杨成武、李英华都为按时夺取了道州而高兴。这时,警卫员提醒他们:“首长,也应该吃点饭了!”真的,他们昨天都没吃晚饭。可是,他们刚刚摆出饭盒,还没来得及吃,忽然空中传来“轰……轰……”的声音,接着,全团的司号员立即发出了防空警报。部队的动作真快,不到2分钟,都已分散在树下、草丛里、房屋中隐蔽起来。这时,军委高射机枪连已经到达,在桥头设立了阵地。当敌机在空中忽高忽低地盘旋侦察时,红军的高射机枪便对准敌机开火,喷出一条条火龙,十分壮观。敌机大概没有估计到红军会有高射武器,立即惊慌地拉起向东飞逃。警卫员同志指着敌机骂道:“龟孙子,清早就来捣乱,将来有一天总会收拾你的!”果然,
11月23日,当敌人一架“709”战斗机向道州水南渡口俯冲扫射时,
在军委高射机枪连的火力掩护下,一名红4团战士在县城南门上用步枪精准射击,击中飞机油箱,打下飞机。这个振奋人心的消息,迅速通过各种途径传遍了正在艰苦前行的红军各部队,极大地鼓舞了战士们的士气。11月25日的《红星报》作了“打下飞机一架”的报道:“我红军于廿四日在西元[园]((小甲乡黄泥石村对面))击落敌人飞机一架,击落飞机师二,缴获花机关二、望远镜二。”由于获知消息时间有滞后的原因,红星报把打下飞机的时间写在了24日。《耿飚传》附录耿飚生平大事年表记载:1934年11月17至25日,率领第4团奔袭道州,在潇水河上架设浮桥,保障大部队和中央纵队安全渡过潇水。此战第4团击落国民党飞机1架。11月23日,红一军团1师3团向宁远发起攻击,但何键两个团和薛岳一个团已先我进城,不得已,3团于午夜撤出战斗。作为全军后卫的红五军团则与追上来的李云杰师在下灌、红岭一线发生遭遇,37团、39团与敌人肉搏四五次。红13师师长陈伯钧在日记中写道:“虽未能解决战斗,但给胆小的李云杰威胁很大,各追敌闻之胆寒,再不敢小觑我们了!”1934年11月25日清晨,中央机关、中革军委纵队进驻道县禾塘(今营江街道新屋村)一带后,中央政治局在禾塘召开会议(史称“禾塘决策”),提出从广西渡过湘江的意见并进行讨论,中革军委没有接受毛泽东等人不要入广西过湘水的主张,决定分四路纵队从兴安、全州一带抢渡湘江。下午17时,在道县寿雁镇豪福村,朱德以“万万火急”电,发布了《关于我军向全州、兴安西北之黄山地域进军的作战命令》。同时,中共中央及总政治部发布了《关于野战军进行突破敌人第四道封锁线战役渡过湘江的政治命令》。湘江战役,一场史无前例的悲壮血战!在道县打响了绝命阻击第一枪。山雨欲来风满楼,此时开路先锋红4团在耿飚带领下,已从道县紧急出发,奔赴广西,直取界首,即将在全州脚山铺以一挡十,面临敌军整整15个团的疯狂进攻……(十三)耿飚之问
振聋发聩“现在我要问问今天在座的你们这些人,不管哪一个,如果做错了事,老百姓还会不会替你们求情?!”这就是中共党史上著名的典故“耿飚之问”耿飚是一位具有传奇色彩的革命人物。红军长征中,他率红4团担任第2师前卫,攻克古陂,激战九峰山,夜渡潇水河,奔袭道州城,血战湘江边,沿途斩关夺隘,屡破强敌,有力地掩护了中央纵队和主力红军突破敌四道封锁线。红军进入贵州境内后,他率部在江界渡口强渡乌江,首夺天险娄山关,为中央纵队和大部队开辟前进通道。毛泽东同志曾就此事写信表扬耿飚同志。新中国成立后,耿飚先后历任驻外大使、公使,外交部副部长,中共中央对外联络部部长、国务院副总理、中央军委秘书长(兼)、国防部长(兼)、国务委员等职。在粉碎“四人帮”的斗争中做出了重大的贡献,是第六届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中共第九至十一届中央委员、第十一届中央政治局委员,1982年、1987年被选为中共中央顾问委员会常务委员。在其革命生涯中,以“足智多谋”和“骁勇善战”而闻名于世,但他却总是谦虚地称自己“永远是人民的战士”。1991年,已经退下来的耿飚同志,重返半世纪前战斗过的陕甘宁边区陇东某县。晚饭后,他住的招待所外黑压压来了一群“告状”的老百姓,诉说他们对一些县乡干部的不满,怎么劝说也不肯离开。这个县干群关系如此恶化,让耿飚同志感到震动痛心。于是耿飚同志召集省地县的干部讲了一次话,不批评、不责备,就讲了一件往事,提了一个问题。这件往事是:50多年前,耿飚同志任副旅长的129师385旅就驻扎在这里,一个战士损害了当地群众的利益,而且还很严重,旅部决定按纪律枪毙他。老百姓知道后,也是“黑压压”来了一大群人,为这个违纪的战士求情。耿飚对父老乡亲们说,纪律是必须坚决执行的,于是老百姓都跪下了,哭着说共产党都是好人,就饶了这个战士,让他戴罪立功吧!耿飚反复说明八路军的军纪,可老百姓一个也不起来,最后,耿飚只得流泪接受了群众的要求。当时耿飚在陕甘宁边区陇东提出了著名的“耿飚之问”。“耿飚之问”振聋发聩,值得每一个党员领导干部认真思考并作出回答。古人云:“得民心者得天下,失民心者失天下。”人民是历史的创造者,是决定党和国家前途命运的根本力量。密切联系群众是我们党的最大政治优势,脱离群众是我们党执政后最大的危险。习近平总书记指出:“领导干部的一言一行、一举一动,群众都看在眼里、记在心上。干部心系群众、埋头苦干,群众就会赞许你、拥护你、追随你;干部不务正事、骄奢淫逸,群众就会痛恨你、反对你、疏远你。”在奔袭道州城一战中,耿飚以他特有的亲民魅力赢得了群众的支持。途中,耿飚遇上一群当地老乡,便向他们打听道县的情况。为了消除他们的恐惧心理,耿飚先给他们递上纸烟,请他们坐下,然后向他们反复讲明共产党和红军的政策。当他们消失了惧怕心理后,就争着把知道的情况告诉红军。分别后,老乡们先走。不一会,一个挑担子的壮汉又专门返回来,把耿飚拉到一边,说出了要进道州城一定要先抢夺浮桥的重要情报。耿飚十分感谢他,这个情况对红军太重要了。但耿飚身上别无他物,便把两块光洋送给提供情报的壮汉,他说什么也不收,还神秘地说:“我再告诉你个秘密。”耿飚个子高,便弯下腰把耳朵凑上去,他在我耳边轻声说:“我家老弟,去年也当红军了,在贺胡子那里。”多好的群众啊!耿飚不由地发出感慨。也正是红军指战员们亲民的作风,才换来了当地群众无私的支持。蔡如燕也在《我为红军架桥带路》回忆文章中,描述了当年他帮助红军撑船架桥后,耿飚团长和杨成武政委热情接待他的事情:把浮桥拴妤后,红军叫我们扛着竹竿,给我们照了相,之后把我们接到了水南村码头上边住满了红军的洪十九家里。姓耿和姓杨的首长(解放后知道他们是耿飚,杨成武同志)跟我们握了手,用饭、肉招待我们。这时耿飚同志与进进出出的红军同志在忙着公事。杨成武同志为我们上菜端饭。吃完饭后红军给了我们每人一张印有镰刀斧头的证件,并告诉我们以后凭它联系。耿飚的一生,对人民无限热爱,对党无限忠诚,耿直坚毅,光明磊落。他的品格风范赢得了他那一代人的信赖和尊重,同时也像教科书一样深深地影响着他的后辈,成为最宝贵的精神财产和家风传承。2000年,91岁的耿飚在北京解放军总医院逝世。但这位“永远是人民的战士”的将军的亲民作风代代传承了下来。(下转第十二版)红军长征过道县时用过的大刀
周镜忠
摄
复制链接
下一篇
上一篇
返回目录
热点文章推荐
相关文章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