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瑶山减贫史上的壮丽篇章

2022年01月20日 10阅读 来源:永州日报
□本报记者

周燕妮

通讯员

朱国卿

杨丁香2018年12月31日,是江华瑶族自治县史上值得铭记的日子。这天上午,江华瑶族自治县易地扶贫搬迁四联安置区分房抽签仪式在县民族文化科技培训中心举行,

2018年度最后一批次易地扶贫搬迁420户1910人分房到户。这也标志着“十三五”全县易地扶贫搬迁对象10126人已全部完成分房。10126人,不仅仅是报纸头条上加粗惹眼的数字,更是10126个活生生被改变的人生。这其中有近半个世纪未走出大山的赵新妹,有挑起乡村旅游重担的莫友翠,有“新市民”身份认同感很强的车黄英,有自己创业开农家乐的盘龙富……他们都来自高寒山区,那里气候恶劣,山洪及泥石流等地质灾害频发,加上地广人稀,完善人居所必需的“水、电、路、讯、教”等基础设施建设难度大,群众发展生产改善生活十分困难,是典型的“一方水土养不活一方人”的地方。自易地扶贫搬迁工作开展以来,江华县委、县政府始终以习近平总书记关于脱贫攻坚工作系列重要讲话精神为基本遵循,全力贯彻落实党中央“五个一批”的要求,全力帮助贫困群众建金窝、挪穷窝。曾经因为各种缘由致贫的他们,如今通过党委政府的帮扶之手,正在走出大山,走出贫困,走上奔赴小康生活的康庄大道。“搬得出”:立下愚公志,啃下硬骨头受历史、自然、地理等因素影响,江华瑶族自治县一直是湖南最为贫困的地区之一,为国家扶贫开发工作重点县,建档立卡贫困人口约11.3万人。通过精准调查摸底,省里核准江华“十三五”易地扶贫搬迁任务人数为10126人,约占贫困总人数的十分之一,搬迁涉及乡镇11个,有搬迁任务的村89个,是永州市易地扶贫搬迁任务最重的县区之一。如何破解易地扶贫搬迁难题,推进易地扶贫搬迁工作,成为县委、县政府高度关注的最大民生问题、最大政治问题。2016年10月,江华瑶族自治县易地扶贫搬迁工作联席会议制度成立,以贫困群众“搬得出、稳得住、有事做、能致富、同步奔小康”为目标,举全县之力组织实施易地扶贫搬迁工程。“当初担心搬到安置点后,山场土地被没收,没有收入,所以一直有顾虑。”搬迁工作启动之初,涛圩镇新大山口枫木坪年近70岁的宋球成的顾虑代表了大多数搬迁户的想法。自古以来,安土重迁的思想深深烙在群众心里。一次次上门做工作、讲政策、算经济账……为了说服群众搬迁,有扶贫干部住在村里两三个星期没有回家,有扶贫干部跑坏了两台摩托车。白天走村串户,走断腿、磨破嘴;晚上填资料想对策,熬红了眼,抠破了头。江华县委、县政府敏锐地察觉到,易地扶贫搬迁不仅是一项社区再造和重建工作,更是一项人口分布、资源环境、经济社会重新调整和完善的系统工程,必须强化党建引领作用,切实把党的政治优势、组织优势转化为推进易地扶贫搬迁工作的优势。该县在搬迁集中安置区设立社区、建立党总支和支部11个,初步形成了“以村级(社区)党组织为核心、产业党组织为支撑、专业党小组为基础”的新型组织体系。针对部分贫困群众“等靠要”思想严重的问题,组建20个宣讲小分队深入贫困村宣讲党和国家的扶贫政策,宣传群众身边的脱贫致富典型。针对部分基层干部不敢担当、看摊守业、履职不力等问题,以集中换届为契机,扎实推进乡镇扶贫工作骨干力量和村级扶贫带头人队伍建设。四年间,部门协调、上下联动、凝聚合力。县发改局、自然资源局、财政局、卫健局、水利局、扶贫办、住建局、移民局、农业农村局等17个成员单位勠力同心,朝着一个目标奋进。四年间,城镇集中安置、城镇分散安置、农村集中安置、农村分散安置,全县易地扶贫搬迁建设任务相继完成,工程实施有节奏有力度,进入到以后续扶持为重点的新阶段。四年间,“党建+社区+企业”的服务模式,在探索中不断成熟定型。截至2019年6月底,全县已完成搬迁入住2406户,完成率100%。“有事做”:楼上居家,楼下就业搬出来不是终点,而是新生活、新奋斗的起点。今年4月21日,习近平总书记在陕西考察时说,搬得出的问题基本解决后,后续扶持最关键的是就业。乐业才能安居。解决好就业问题,才能确保搬迁群众稳得住、逐步能致富。早在2011年,省委、省政府认定江华县高寒山区村50个,贫困群众8740人。为帮助这部分群众“挪穷窝”,江华于2013年在全省率先启动了高寒山区易地扶贫搬迁,成为全国的先行先试先进典型,也为全省探索易地扶贫搬迁政策提供了实践实例。得益于早期的经验,江华县在规划和建设易地扶贫搬迁安置房时,就将第一层规划建设成架空层,简单装修后就可发展小微企业,实现楼上住人,楼下就业。同时,配套设计、建设标准厂房,设立产业发展引导资金,引进企业。“走出大山心敞亮,幸福来自共产党。”一走进大石桥乡金竹冲移民安置点,小区第一栋安置房上的标语就赫然入目,生动地揭示了金竹冲搬迁贫困户住上新房子、过上好日子的心声。金竹冲村位于大石桥乡东部的萌渚岭瑶山腹地,平均海拔810米,山大沟深弯多,群众居住分散,道路狭窄崎岖,是典型的高寒山区。2016年,金竹冲村列入易地扶贫搬迁范畴内,统规统建,选址在距离大石桥乡207国道60米处的马腰山脚,依山傍水新建9栋灰墙青瓦马头墙平地瑶风貌建筑,95户452名贫困瑶胞搬迁至此,附近农贸市场、学校、医院一应俱全。“我的新家可漂亮啦!125平方米,三室两厅,一厨两卫,还有一个大阳台。”6月12日上午,在安置点一楼架空层的联合工艺厂,赵大妹带着她80岁的母亲赵新妹正在聚精会神地做塑料装饰花。她的老家在金竹冲村最偏远的山顶上,搭乘摩托车30分钟到达村里后,还要步行一个多小时的山路。一层土冲墙的房子,低矮、潮湿、阴暗,因为村里要发展生态旅游而保留了下来,过去一家8口人住在这里,只有3个房间。母亲赵新妹近半个世纪没走出过大山,直到2018年9月搬入新家。“联合工艺厂是今年2月份才入驻的小微企业,工厂主要组装各种塑料装饰花,简单易学,可以拿回家做,按件计酬,工资最高可达80元一天,像赵新妹这样的高龄老人每天差不多有二三十块钱。”金竹村驻村后盾单位县交通局驻村扶贫队长彭建岗介绍,目前该安置点共引进了欧纳森家具厂、兴昌电子厂等5家扶贫车间,可提供就业岗位200个,已经解决贫困劳动力就业160个。2018年底,金竹冲村实现整村脱贫摘帽。怎样让安置区的搬迁群众端上结实的新饭碗?江华决策者思路非常清晰:产业发展和就业扶持是重中之重。涔天河镇镇长刘瑞平带记者参观整个社区。上千幢青瓦马头墙坡屋顶建筑依山就势,分三个台地错落有致布局,形成具有瑶族特色的村寨风情,堪称新时代的“千家峒”。2017年初,4000余名水库移民于库区统一搬迁到这里,成为仅次于沱江镇和水口镇的第三大安置区。易地扶贫搬迁安置区与库区移民安置区相融合,建成4栋107套安置房,加上3户分散安置户,涔天河镇安置区共安置103户417人。如今,镇政府、中小学校、医院等公共服务机构相继迁入,成为涔天河镇3.4万人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在安置区的制高点,刘瑞平说,这里是涔天河镇的“工业小区”,规划建5栋2万平方米的标准厂房,可为移民群众增加2000个就业岗位。现已建成1栋4层框架结构厂房,进驻小微企业5家。涔天河工业厂房与9公里外县城的江华高新区,分别作为推动高质量发展的实验区和主战场,成为“规模企业进园区、小微企业进社区”的产业扶贫“黄金搭档”。县发改局副局长、县易地扶贫搬迁工作办公室主任朱国卿给出一组印证着脱贫成绩的数字:目前,全县新建12个城镇集中安置区,共建成安置房175栋2698套,近30万平方米。其中配套建设一楼架空层厂房5万平方米,建成3个标准化厂房共

10万平方米,共引进小微企业481家,解决搬迁贫困人口1961人就业,人均年增收2万元以上。截至2019年底,经县扶贫办核查认定,已完成稳定脱贫10118人,脱贫率99.9%。“能致富”:把瑶族文化变为“真金白银”“盘王出世先出世,盘王出世在西天,盘王头戴平头帽,帽带俏俏朝上天……”热情六月,江华瑶族自治县湘江乡千年瑶寨桐冲口村的瑶歌瑶舞和民族风情吸引了一拨又一拨的游客。“我们白天招待游客,晚上表演节目,都是有分红的。村里拿小头,我们得大头,每天干起事情来浑身是劲!”村民赵龙姣笑呵呵地说,仅乡村旅游一项就为村里集体经济每年增收80万元以上。江华是“神州瑶都”,瑶族文化底蕴深厚,生态旅游资源丰富。近年来,县里全力打造民族特色旅游景区景点和民族生态旅游精品路线,建设全域旅游县。把安置点建成具有瑶族民俗风情特色旅游区,既让民族传统演艺、工艺焕发新生,吸引了旅客,发展了旅游业,又让广大易地扶贫搬迁贫困人口通过经营特色民宿、农家乐、特色产品等方式增收,为易地扶贫搬迁后续产业发展走出了一条新路子。目前,桐冲口“千年瑶寨”、水口“中国爱情小镇”等景区景点,吸纳易地扶贫搬迁贫困人口2000人左右。桐冲口安置点位于江华瑶族自治县湘江乡桐冲口村,距县城80公里,这里风景秀丽,森林覆盖率高达90%。全村共有8个村民小组,166户,610人,瑶族人口占99%,是过山瑶聚居的村寨,后盾单位湖南广播电视台和县委、县政府共同将其打造为“千年瑶寨”景区。在旅游核心景区的建设上,扶贫工作队将易地扶贫搬迁和旅游发展相结合,对桐冲岔、苦竹源等小组的部分居民30余户实行易地搬迁,并在规划核心区内集中安置。村支两委成立了千年瑶寨旅游服务管理中心,设立旅馆部、餐饮部、经营部、游乐部四个部门,按照“公司+农户”的模式,发展民宿184个床位。走进瑶寨,夷勉堂(瑶韵活动广场)、风雨文化长廊、马道……处处洋溢着浓郁的瑶族文化风情,30栋瑶族吊脚楼风格的两层小别墅,点缀在桐冲口青翠的山间。“所有迁建新房按两层设计建设,建筑面积达到180余平方米,其中第一层用于自住,二层以上纳入公司改造成民宿,实行统一化管理和经营。公司和股民按3:7的比例分成,并发放村民股权证书。”千年瑶寨旅游开发有限公司总经理莫友翠介绍,2017年腊月二十四日,农历小年,搬迁群众欢欢喜喜地住进了新房,村里的长鼓队挨家挨户去打长鼓,庆贺乔迁之喜。住房得到了保障,搬迁群众将原来的木板房、冲墙屋交给公司处理,经过翻新改造成民宿、餐馆和特色陈列展示馆,成为乡村旅游中传统古民居旅游的一大亮点。2018年运营第一个年头,分红最多的郑军户达到9800元。为传承民族文化、丰富旅游娱乐,村支书郑仁辉发动群众成立了第一个以过山瑶文化为主体的尤绵歌舞队。民宗文体旅发委专门派出精干力量,指导村民排演节目8个,创作了《千年瑶寨》《过山瑶过山谣》两首寨歌,开展了瑶族民俗表演、竹筏泛舟、瑶家特色餐饮等旅游服务项目。通过各级各部门的共同努力,桐冲口村成功创建为国家AAA级景区、湖南省美丽乡村示范点和湖南省最美少数民族特色村寨,三块“金字招牌”见证了桐冲口村旅游发展的铿锵步伐。“稳得住”:高山瑶胞变身“新市民”搬迁是一时的事,而居住是一辈子的事。只有公共服务跟上了,归属感和身份认同感增强了,搬迁群众才安得下心,稳得住。5月12日,初夏的沱江镇四联易地扶贫搬迁安置区,阳光明媚、鸟语花香,斜坡屋面、红墙青瓦马头墙的瑶族风貌建筑,在阳光的照射下,与周围涔天河水库扩建移民安置区交相辉映。“我们的易地扶贫移民安置房好,社区环境又漂亮,这样的房子在县城现在均价到了4000元一平方米。”28岁的易地搬迁户车黄英正在楼下的扶贫工厂——华瑞电子有限公司进行手机充电线插头的打模工作,月工资最多可拿4500余元。2018年底,车黄英一家六口从江华大圩镇西岭村搬到位于县城的四联移民安置区,仅花了1万元就住上了150平方米的漂亮新房。对于自己的新家,车黄英是越住越喜欢,就业的问题也解决了,她最关心的重点就是随迁子女的就学问题。在四联易地扶贫搬迁小区,漂亮宽敞的四联城北生态幼儿园,攀爬梯、蹦蹦床、活动室、午睡室、漱洗室、舞蹈室、美术创意室等设施齐备,校舍建设面积6300平方米,户外活动面积4980平方米。现开设大、中、小教学班13个,幼儿321人,其中建档立卡户71人。而位于四联安置小区的另一所九年制义务学校——江华思源实验学校,总投资8500万元,占地126.51亩,总建筑面积38718平方米,综合教学楼、师生宿舍及食堂、风雨操场、塑胶田径运动场、图书馆、心理咨询室一应俱全,专门为四联水库移民和易地扶贫搬迁移民的随迁子女提供义务教育,目前有66个班3427人,教师182人。除了就业、就学有保障之外,四联还配备了2个设施完备的社区卫生服务室,方便移民群众就近就医。位于北区的卫生室医务人员郑昌兰医生,负责小区2800多人的基本医疗、基本公共卫生服务、家庭医生签约等相关工作。夕阳西下,车黄英下班后接到放学的女儿在社区遛弯,脸上写满了笑意。为更好地帮助易地扶贫搬迁户尽快融入新社区,顺利地完成高山瑶胞到“新市民”身份的过度,江华狠抓易地移民安置点基本公共服务,聚焦搬迁群众最关心、最忧心的事,满足其子女义务教育、学前教育就读顺利,医疗服务便捷,社区配套服务便民利民。将安置点交由当地乡镇的社区管理,制定安置点管理办法,成立安置点理事会,从安置点选举出3至5名搬迁群众担任理事会成员,负责公共设施维护、社会治安管理、文明创建活动组织开展等工作。对每个易地扶贫搬迁贫困户,均实行台账式管理,建立健全了“乡镇、单位包楼栋、干部包户”责任制,干部开展常态化走访帮扶工作。与此同时,大力开展转移就业培训,每年均投入资金100余万元,用于有劳动能力的易地扶贫搬迁对象专项培训。今年培训搬迁对象500多人次,其中技能培训200人次、农村实用技术培训300余人次。原务江乡漕滩小朋村盘龙富通过参加烹饪技能培训,在东田易地扶贫搬迁安置区开起了农家乐和平酒楼,年收入在5万元以上,一举成了小康户。“看看他们的眼神吧,你会看到真正的脱贫成果!”一名当地干部提醒记者。的确,江华搬迁群众的眼神中少了哀怨,多了幸福;少了冷漠,多了热情;少了惶惑,多了坚定。一路走来,我们不仅看到壮美山河,更感受到万众一心的力量。易地搬迁,绝境突围,这是党员干部用汗水缔造的奇迹。

复制链接

下一篇

上一篇

返回目录

热点文章推荐

相关文章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