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红日高照幸福家

2022年01月20日 10阅读 来源:永州日报

刘倩

朱江民

谢海波无人航拍机似一只风筝悬浮在风和日丽、蓝天白云中“嗡嗡”作响,联接航拍机的手机上立即显示出清晰图片,只见一排排粉墙黛瓦的新式民居,如一颗颗方形翡翠镶嵌在绵绵群峰之间。“很漂亮,有气势,有特色!”操作航拍机的道县县委宣传部干部何红福啧啧称赞。“这是我们横岭瑶族乡浪石村的易地扶贫搬迁集中安置点,面积47.7亩,建筑面积7375平方米,总投资3900多万元,离乡政府只有3公里。两期工程安置了全乡8个行政村的贫困户76户295人,已于2018年12月全部入住。他们的老家自然条件恶劣,交通极为不便,房屋年久失修,生活异常艰难。”道县横岭瑶族乡乡长曾小玉滔滔不绝地解说。“这个安置点是我们道县最大的一个。目前,全县实施易地扶贫搬迁177户643人,建设安置房177套16075平方米,有4个集中安置点,分别是乐福堂乡的到江源村安置点、祥霖铺镇的雷洞村安置点、道县工业园安置点和这个浪石村安置点。”道县发改局副局长杜鹃说。有一种艰难叫困羁于山,有一种信念叫走出大山。“十三五”期间,道县围绕“搬得出、稳得住、有事做、能致富”的目标,切实把易地扶贫搬迁作为打赢精准脱贫攻坚战的重要举措,让祖祖辈辈生活在山沟沟里的居民搬出深山奔富路,彻底走出“一方山水难养一方人”的怪圈。“搬迁就要规划、选址、建新居。要绘好蓝图,结合美丽乡村建设和城乡总体规划,将易地扶贫搬迁项目设计好、规划好,既要符合整体风貌,又要体现民族特色,让村庄增色、农村更美。”道县县长、县易地扶贫搬迁联席会议召集人李天明提出要求。“县里通过过户申请、村级初审、乡镇复审、县级审批、签订搬迁协议和旧房拆除复垦承诺书等程序,精准识别搬迁对象。道县的四项亮点工作得到省、市的充分肯定:一是精准施策全覆盖,道县安置方式全部采用集中安置,安置房建设面积、搬迁户自筹资金等严格按照政策执行。二是后续帮扶全覆盖,全县177户搬迁户都有结对帮扶责任人,每户都制定了具体的脱贫措施,安置点都筹建了扶贫车间或带贫企业,搬迁户已全部脱贫。三是社区化管理服务全覆盖,安置点都设立了便民服务中心,配齐了工作人员,安排了工作经费,制定了规章制度,全面开展社区化管理和物业管理等工作。四是基本权益保障全覆盖,安置房不动产权证办理、电价优惠等全面落实到位。”道县发改局局长、县易地扶贫搬迁联席办主任朱江民说。山高路远,沟壑纵横,这是到江源村最真实的写照。这个村位于乐福堂乡最北边的大山深处,距离乡政府21公里,9个自然村824人散居在半山腰上,村民的大部分房屋修建于上世纪五六十年代,以木屋或土坯房为主,由于年代久远和风雨侵袭,一些房屋已演化为危房。为了改善群众的生产、生活条件,道县决定采取行政村内就近集中安置的方式,实施易地扶贫搬迁,共安置113人。到江源村只有唯一的一条进村道路,是上世纪修建的一条简易公路。“在没修水泥路之前,我们回村里只能坐摩托车,从上一个村子的岔路口开始一般要开两个多小时才能到村里,一路上心惊胆战。”道县乐福堂乡人大副主席熊彬说起当年的出行情景还心有余悸。易地搬迁心连心,齐奔小康手牵手。2016年,道县集全县之智、汇磅礴之力,展开了一场史无前例、气壮山河的易地扶贫搬迁大决战,建成了到江源村和工业园两个集中安置点,贫困户已全部搬迁入住。其中到江源村安置了40户113人,建设安置房40套2825平方米,硬化通村公路17.2公里,新建浆砌河堤1100米,学校、幼儿园、卫生室、村活动中心等公共服务设施建设同步完工;工业园安置了15户47人,建设安置房15套1175平方米。2017年,道县建成了祥霖铺镇雷洞村和横岭乡浪石村两个集中安置点。其中雷洞村安置了16户64人,建设安置房16套1600平方米;浪石村安置了两江村、天鹅岭村和菖路村贫困户46户193人,建设安置房46套4825平方米,学校、幼儿园、村便民服务中心等配套设施于2018年5月全部完工投入使用。2018年,道县建成了浪石村二期集中安置点和工业园区集中安置点。浪石村二期与一期在同一位置,搬迁范围为乐福堂乡、横岭瑶族乡、桥头镇等少数民族居住地和偏远乡镇,安置了30户102人;工业园区集中安置了桥头镇、乐福堂乡贫困户30户124人。两个项目于2019年5月已完成搬迁入住。为了帮助贫困户顺利“挪穷窝”,不因搬迁而负债,道县在易地搬迁扶贫工作中严格执行省规定的差别化补助和奖励政策。在农户自筹资金方面,严格控制在每人3000元、每户10000元以内,以此减轻搬迁对象负担。“只花了1万元,我们一家4口就住进了100平方米的洋房,感觉像做梦一样。而且安置点离乡卫生院、小学都很近,老人小孩就医就学很方便。”来自两江村的贫困户罗来顺感慨万分。“现在邻居都很熟了,大家有事都会相互帮忙,照看一下小孩啊或者帮忙做点农活之类的,而且村里也有卫生室,旁边不到100米就是学校,小孩子出门就可上学。”搬迁户唐大爷乐呵呵地说。今年52岁的李湘富是2014年建档立卡贫困户,全家4口人,自己体弱多病无劳动能力,妻子重度残疾,两个女儿要读书,家庭一贫如洗,一直靠政府扶持度日,蜗居在不通路不通水的山疙瘩里。2018年1月,在帮扶责任人的帮助下申请易地搬迁,12月入住浪石村安置点。新房子有了,但如何告别贫困脱离苦海,李湘富却显得力不从心。“有一天,我叫他清扫一下安置点路上的垃圾,他非常感激,把周边的道路打扫得干干净净。由于他的热心和勤劳,在成立安置点管理委员会时,被一致推选为管委会委员,专门负责卫生工作。虽然工资不多,但他心里很高兴。”乡长曾小玉说。由于易地搬迁人口较多且相对集中,一心想改变贫穷面貌的李湘富看到了商机,在乡政府的帮助下,他申请了4万元小额扶贫贷款,开起了小卖部。如今,李湘富早上打扫好卫生后,再回到小卖部做生意,日子一天天红火起来。“没有搬迁的好政策,我一家人还会在山疙瘩里靠吃救济过日子,挪不出穷窝窝。全靠党的好政策,才有我今天这样的幸福生活。”李湘富激动万分。在靠近安置点的易地搬迁扶贫工厂,60多名务工人员正在车间里的两条流水线上紧锣密鼓地生产无线蓝牙耳机。赵明珍是来自大山深处的天鹅岭村搬迁户,一家5口人于2018年1月入住浪石村安置点。“我原来那个村有4个人在这里做事,工资有2000元左右,还可以照顾家人,我也知足了。”赵明珍一边熟练地操作一边说。李桂林是来自两江村的搬迁户,家里有两个小孩,夫妻二人无法外出务工。“搬到这里后,可以在家门口打工,不但可以照顾小孩,每月还有收入。”横岭瑶族乡和相邻的洪塘营瑶族乡一带山峦叠翠,云雾缭绕,野生茶叶资源十分丰富,拥有2万多亩生长在海拔1000多米高山上的野生茶,茶汤清澈,味道甘甜,入口醇香。“那天从山脚爬到野生茶生长的地方花了3个半小时,到达目的地后虽然一身臭汗,但看到漫山遍野的茶树,心情格外爽快。”横岭瑶族乡党委书记陈云国谈起今年4月4日调查高山野生茶资源时神采飞扬。有这么好的资源,横岭瑶族乡决定创办野生茶叶加工扶贫车间,为贫困户开辟一条致富门路。曾德龙今年50岁,是来自两江村的搬迁户,原来一直在广东、海南打工。“但从今年开始我就不出去打工了,要承包野生茶叶加工厂,中南大学教授黎胤来我们这里考察了野生茶资源后答应在技术上予以全力支持。”曾德龙一边泡茶一边聊茶,话语中透着满满的自信。在乡政府30万元无息贷款的助力下,曾德龙联合4名搬迁户成立了道县瑶山人茶叶种植农民专业合作社,注册了“横岭瑶茶”商标,专门生产加工野生茶。今年4月19日,野生茶叶加工厂在欢声笑语中开业投产,拉开了贫困户创业奔小康的序幕。“下一步,我们将进一步优化投资环境,全程做好茶叶产业发展服务协调工作,使茶叶成为全乡经济发展的支柱产业。”展望未来,陈云国胸有成竹。走进道县工业园集中安置点,住宅楼一面墙上的标语“住上好房子,过上好日子”格外鲜艳,小区配套建设了便民服务中心、学校、幼儿园、卫生室、文化广场、健身广场等,安装了监控摄像头、消防设施,进行了绿化、亮化。同时,安置点配齐了管理服务人员、安保人员、卫生保洁员等,社区化管理服务工作已全面展开。在一家5口的搬迁户何昌文宽敞明亮的家里,电视、沙发等各种现代化家具一应俱全。“以前住在大山深处,去哪里都要走很远很远的山路,环境也恶劣,什么都不方便。搬出来后,有一份稳定的工作,老人就医、小孩读书这些问题都不成问题了。”来自桥头镇庄村的何昌文说。为确保搬迁群众能致富,桥头镇采取了园区就业、产业扶持、低保兜底等措施,全力做好易地搬迁后续帮扶工作。“政府将我们一部分有就业能力的人安置在源浩科技公司做事,我进公司后通过努力,现在负责公司的产品质量。公司考虑到我的家庭状况,又把我老婆安排到公司来,两人的收入加起来每年有10万元左右。”何昌文很满意目前的工作,他认为搬迁新居只是幸福生活的开始,往后的日子更需要努力打拼。搬迁户何满珍一家4口人,爱人身有残疾,平时只能打零工维持生计,大女儿在外地读大学,小女儿在县城读初中。从桥头镇搬到工业园后,何满珍也在园区找到了一份工作,忙碌的时候每月有两三千元的收入。“居住有新房,工作有收入,我们一家人安心了。”何满珍希望生活越来越好,两个女儿不再受贫困折磨,将来学有所成能够自食其力、回报社会。搬迁户易典荣今年53岁,儿子媳妇在外打工,他和老伴平时照顾孙子孙女的日常生活和上学。“有了住房,解决了我们的后顾之忧,我们可以安心生活。”为了减轻家庭的负担,易典荣还就近在工业园找了一份手机屏幕清洁工作,每月有两千多元可以贴补家用。最关键的是,住在工业园附近,老伴有什么事打一个电话就可以赶回去,工作家庭两不误。贫困户入住工业园安置点后,道县东门街道办事处针对后续管理服务和思想文化建设,与搬迁群众面对面联动,制定共同遵守的便民服务、矛盾协调、治安维稳、环境卫生和红白喜事管理等各项群众自治制度,开展思想、文化、道德、感恩教育和扶志奋斗宣传教育以及基本生活技能培训、文明创建和文体等活动,增强搬迁群众对小区事务的参与意识,提升搬迁群众对建设和谐小区的认同感、归属感与获得感,更快融入城市生活。“我们还重点围绕搬迁户最关注的住房权属、就业、子女入学、社会保障等有关政策和法律问题进行讲解,消除搬迁户的思想顾虑,引导他们增强学法、知法、守法意识。”东门街道办事处原党工委书记潘高旺说。“虽然从不同的地方聚在一起,但我们就是一家人,在这里我感到很幸福!”参加了生活技能培训课的搬迁户刘忠顺说。搬迁搬出新天地,移民移来新生活。“我们在开展易地扶贫搬迁后续帮扶工作中,突出搬迁与脱贫同步、安居与乐业并重。目前,全县177户643名易地扶贫搬迁对象除3户兜底户外已全部脱贫。”道县县委常委、常务副县长李林介绍,县里对搬迁户实行“一户一策”,确保有劳动能力且有就业意愿的搬迁家庭,至少有

1

人实现稳定就业,有产业发展条件和发展意愿的搬迁家庭,至少帮助其发展1项产业,实现就业帮扶和产业帮扶全覆盖。同时因地制宜发展特色优势产业。目前,贫困户已有50亩以上的林业种植大户53户,牛、羊等养殖大户12户。到江源安置村大力发展杉木和中药材等产业,建设光伏电站,创办食用菌扶贫车间,着力增加贫困户收入,增强自我发展能力。雷洞安置村成立了油茶种植专业合作社,种植油茶1000亩,搬迁户以土地入股分红,有劳力的做员工拿工资。同时,贫困户还借助资源优势发展山羊、肉牛养殖等。目前全县共有易地搬迁扶贫工厂和专业合作社9家,安排搬迁群众就业100余人。搬出深山天地宽。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我们的奋斗目标。拔穷根、挪穷窝、换穷貌,通过易地扶贫搬迁,贫困户把家从大山深处搬出来,他们的新家园成了一道美丽的风景。有家业、有就业、有产业,贫困户们正扬起新时代的风帆,大步走向美好新生活。

复制链接

下一篇

上一篇

返回目录

热点文章推荐

相关文章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