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
退出
注册
搜索
首页
每日要闻
高层讲话
深度观察
专家视点
长三角合作
地区发展排行榜
经济运行报告
区域动态
产业地图
旅游发展
新区及开发区
热点问题
研究中心
关于我们
首页
媒体报道库
湖南省
永州市
经济
文章详情
永远的祁剧歌者
2022年01月20日
10
阅读
来源:永州日报
◇张伟敦厚的贤者孔子说:“所谓贤人者,好恶与民同情,取舍与民同统。”在我心中,现代“贤者”也就是“新乡贤”,就是那些品德、才学为乡人推崇敬重的人,我想“贤者”也许是对谭明顺先生的最好概括。初识谭老,是在2016年永州祁剧文化研究会的成立大会上,他给我的第一印象就是一个敦厚的老者,对我们这些与会者关怀备至。会上,我有幸被选为研究会副秘书长,主要负责内刊的编辑工作,因而每年都去竹山村几次。随着对谭老的了解越来越深,对谭老的敬意也越来越深。谭老出身贫寒,在逆境中奋起,靠自己的努力跳出农门;在组织的培养下,从一个农村穷孩子逐步走上领导岗位,退休后被聘任为市政府专家团成员。任职期间执政为民,两袖清风,多次立功受奖,深受好评。2005年退休后一直心系家乡建设,为竹山村发展出谋献策、东奔西走。尤其是2012年毅然携妻回竹山村定居,回乡后,他积极协助村两委工作,将竹山村建设成为全国第一批文明村。谭明顺老先生就是那些对我国传统文化、乡土民俗民风和乡村情况熟悉的新乡贤代表,他们扎根本土,利用自身优势及声望,以身作则,来影响、感染周边的人,为乡村振兴奉献着自己的光和热。在汲汲追名逐利的当下,我想也唯有“贤者”,才能确切形容谭明顺这位真正的共产党员为人民谋幸福的情怀厚度。深邃的智者祁剧,是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有着近千年的历史,被称为戏剧舞台的活化石。曾经有过辉煌的历史,所谓“祁阳弟子遍天下”。新时期以来,由于历史的原因,祁剧发展跌入深谷,面临生死存亡的巨大挑战。谭老经常跟我说,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强调要弘扬中国传统文化,我们一定要对祁剧传承和发展充满信心,传统文化遇到了最好的时代、最好的时机。这几年的事实也证明了谭老的判断非常准确。祁剧的发展史到底怎样?谭老一再强调,我们要静下心来扎扎实实做好祁剧的基础研究工作,我们一定要将祁剧的文化历史挖掘好,将祁剧发展的来龙去脉搞清楚。祁剧有800年历史的结论已经基本得到了学界的认可,虽然还存在一些不同看法,但我们自己必须要坚持这个观点。他带头搜集相关资料,撰写了《初谈祁剧的历史影响与现实传承之喜忧》等3篇文章,不断强化外界对祁剧800年的认识。有意思的是,在编辑会刊时,他指示我将所有文章里提到的祁剧500年全部改成800年。我有点犹豫,谭老说,我们自己都不坚持,怎么影响别人呢?孙文辉、罗少亚等先生都认可了的。想想也是,但我还是有点没底气,于是在《祁剧雅苑》第三期增发了孙文辉先生的旧作《焦德考》,谭老看后很是高兴。祁剧的未来在哪里?谭老认为,没有观众,祁剧就没有生存的土壤;没有教育,传承就是一句空话;没有创新,就没有生命力。在他的努力下,近年来,竹山村全力打造“祁剧故里”文化名片,效果显著。竹山村建成了第一个村级祁剧演播大厅,建成了第一支村级小剧团,建成了第一个村级祁剧学习班。尤为可喜的是,祁剧娃娃班学员表演的祁剧节目被评为湖南省文化展演一等奖,并登上了湖南卫视少儿春晚的大舞台。在大家的努力下,祁阳祁剧团升格为永州市祁剧传承和保护中心,新创大型现代祁剧《向阳书记》荣获湖南省“田汉奖”,2019年5月作为亚洲文明对话大会系列活动之一,在北京全国地方戏演出中心上演。祁阳县正在申报“中国祁剧之乡”。古老的祁剧正迎来新生,她动人的一颦一笑正在逐步让世界听见。坚定的行者古人说:“读万卷书,行万里路。”对于祁剧文化研究者来说,除了读万卷书做好基础研究,更重要的是行万里路,实地调研。谭老常说,说一万句都不如认真做好一件事。在我看来,谭老就是一个真正的行动者。按理说,早过了古稀之年的他完全可以同绝大多数人一样,岁月静好,安享晚年。而他偏不,恨不得一天掰成三天用。这几年,他非常重视田野调查,全力做好两件事,一是祁剧博物馆的建设,一是祁剧老艺人的走访。2015年来,他带领筹委会成员跑遍了永州各个县区,多次赴长沙、邵阳、郴州、衡阳,一路走来,向大家传递着祁剧传承和发展的坚定信心,将一大批祁剧研究者聚集到一起;2016年,近百位专家学者齐聚竹山,成立了永州市祁剧研究学会,祁剧研究就此开启了新的征程。他将眼光放得更远。2018年,谭老带领学会一行数人沿着祁剧传布的道路一路南行。从韶关、南雄辗转大余、赣州,联络了一批祁剧老艺人,收集了大量的祁剧道具、剧照和剧本等研究资料。在各方大力支持下,祁剧陈列馆初具规模。同时,他还带领祁剧团走进校园,将祁剧走进大中小学的心里,教育与传承正在形成良性循环。谭明顺先生还有三个宏伟计划:建立一个祁剧博物馆,编辑一套《祁剧通志》,建立一个村级祁剧团。如此庞大工程,绝非他个人力量能够完成,更需要政府、企业和社会各界的通力合作。“只要我的身体能做到……”他掷地有声:“祁剧故里在竹山,我一定要建好祁剧博物馆,只要建好了,我就要把它们留给国家。”遗憾的是,言犹在耳,可斯人已逝,痛何如哉!“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事业未竟,贤者已去。永州祁剧研究学会虽然失去了一位优秀的创会会长,但在祁剧的历史舞台上,谭明顺先生的“歌者”形象将永远留在我们的心中。
复制链接
下一篇
上一篇
返回目录
热点文章推荐
相关文章推荐
友情链接
新华网
人民网
光明网
中国经济网
上海社会科学院
江苏省社会科学院
浙江省社会科学院
安徽省社会科学院
江西省社会科学院
中国国际经济交流中心
丝路信息网
湖北省社会科学院
湖南省社会科学院
重庆社会科学院
四川省社会科学院
贵州省社会科学院
云南省社会科学院
国务院参事室长江经济带研究中心
复旦大学长江经济带研究中心
南通大学江苏长江经济带研究中心
南通大学江苏长江经济带研究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