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通讯员 唐科)8月17日一大早,81岁的陈昌世老人又拄着拐棍出了门,他要前往祁阳县八宝镇寻访贫困学生。1995年,陈昌世退休后,就这样年复一年、日复一日地行走在扶贫助学的道路上,帮助1000余名寒门学子完成学业。先后被省市授予“十佳爱心大使”、“四好老干部”、“助学功臣”和“道德模范”等荣誉称号。
爱心感动孩子们
在1000多名受陈昌世资助的贫困学生心中,“陈爷爷”不仅是帮助他们重返校园的好心人,更是无微不至关心他们的长辈。在扶贫助学过程中,陈昌世注重引导受助孩子健康成长,热爱生活,自立自强,学会感恩,传递爱心。为此,他自费编写了12万字的德育教材,免费送给孩子们。
2000年8月,陈昌世在祁阳县浯溪镇调查贫困学生时,发现路边小店里有一个小姑娘正在端菜、扫地。原来,小姑娘名叫蒋复云,年仅13岁,因父母患病失去劳动能力,只读了初一的她只能辍学在家。了解情况后,9月1日,陈昌世给蒋复云买来一套崭新的衣服,把她送回学校。
为了让蒋复云安心学习,陈昌世四处寻医问药,在他的努力下,蒋复云父母的病情得以好转;为了帮助蒋复云克服自卑感,陈昌世还与蒋复云的班主任一起为她量身制定了性格培养计划,并每周到学校了解蒋复云的学习生活情况,发现问题及时与她谈心,直到她顺利完成学业,成家立业。如今,已为人母的蒋复云提起陈昌世,依旧激动不已,“是陈爷爷的大爱点亮了我希望的梦想,更让我懂得要传递爱心,回报社会。”
20年来,陈昌世尽自己最大的能力,帮助上千名寒门学子圆了大学梦,用大爱精神为贫困孩子点燃起心中的希望。在他的发动下,祁阳县扶贫助学蔚然成风。
爱心脚步不停步
每年高考前的几个月,都是陈昌世最忙碌的时间。为掌握基金申请对象的家庭情况,确保基金真正用到有需要的孩子们身上,陈昌世不顾年事已高,深入乡村走访调查,一把雨伞,一顶草帽,一根拐棍,就是他的“装备”。遇到偏远不通车的地方,有时甚至需要步行十几公里,还要自带干粮和饮用水。20年来,陈昌世的足迹遍及祁阳县20多个乡镇、400多个村,走访贫困学生1000多个,行程达3万多公里。2013年8月,陈昌世病倒了,这时正是申请昌世助学基金贫困学生审核的关键时期。家人都劝他在家休息,等身体好转再到贫困生家中审核。但陈昌世执意不肯,硬是拖着病体踏上了核实贫困生家庭情况的道路。贫困生夏广林的家在离县城88公里的晒北滩瑶族乡大山深处的大源里村,陈昌世拄着拐棍,和基金会的工作人员借着月亮的微光,一步一步在山间艰难行走。到达夏广林家时已经是晚上10时了。就这样,陈昌世和工作人员挨家挨户地上门核实,终于,赶在8月20日前对103名贫困生逐一进行了审核。
爱心薪火永相承
1995年8月,陈昌世回老家走访老朋友,得知同村的陈罗考上华中师范大学,因筹不到学费面临辍学;上大学一年的陈双明因父亲患病丧失劳动能力,正打算休学。陈昌世毅然拿出准备支持家人建房的7000元积蓄,帮助他们回到大学校园。
从此,陈昌世坚定地走上扶贫助学的道路。为了筹集更多助学金,他把抽了四十年的烟戒了,然而,这对于众多失学的孩子来说只是杯水车薪。于是,陈昌世动员在深圳办厂的3个儿子参与扶贫助学。
1999年,陈昌世的儿子陈寿生、陈兵、陈金山共同捐资200万元,设立全县首个家庭助学基金——“祁阳县昌世助学基金会”。目前,累计资助贫困大学生921名、中学生105名,发放助学金510万元。此外,陈昌世还动员家人资助500万元,帮助肖家村镇中心小学、三口塘镇中心学校、文明铺镇狭江完小等学校改善办学条件。陈昌世捐资助学的感人事迹传开以后,干部群众交口称赞。面对荣誉、鲜花和掌声,陈昌世谦和地说:“作为一名拥有50多年党龄的老共产党员,能为寒门学子完成学业尽自己的一点绵薄之力,我感到很荣幸。捐资助学是造福后代的善事,我会一直坚持下去,永不放弃!”
热点文章推荐
相关文章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