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祖桐,今年94岁,东安人。1936年,报名参军高炮部队,抗战爆发,先后随队参加太原防空、潼关战役、豫西会战等一系列战役。
本报(记者胡纯亮)从东安县城往西南方向约10公里,有一条小河,河流宽阔而平静,两岸长满了高耸的翠竹,如此绵延不绝,唐祖桐的家就坐落在河边的一个小院落里,院落里布置了些花花草草,一切显得那么怡然自得。
抗战爆发,只想当兵报国
因为有些失聪,唐老借助助听器跟记者聊起抗战时候的往事。他时而冥神沉思、时而手舞足蹈,仿佛已久远的战争才刚刚结束。
年轻时的唐祖桐认为当兵是一件很神圣的事业。当国民政府前来征兵的时候,唐祖桐踊跃报名,很快随部队到达了南京城,驻扎在南京中华门外通关营房。“初到部队,除了每天2个小时固定的文化课,还学习了高炮的操作、观测镜的使用等知识,我就想为国家战斗,我想马上就能打仗。”唐祖桐回忆参兵时的情景。
但抗战却远远超出了唐祖桐的想象。去南京后不久,抗日战争全面爆发,蓄谋已久的日本侵略军迅速将战火烧向了整个中国东南,平津沦陷,华北沦陷,唐祖桐和他的部队被调往山西太原担任防空任务,阻止日军向山西的进攻。
炸弹落下,什么都听不见
“部队刚到达山西太原,就听见了防空警报响起,一开始有三架日军飞机在上空盘旋,随后又来了九架,日军目中无人低空盘旋,先用机枪扫射,接着扔下几颗炸弹。”此时,已经做好准备的我军高炮部队随即进行还击。“我们趁势放了一排12发炮弹,敌机胡乱地扔下一连串的炸弹,立即升高到了3000米的高空,往南飞去。”
这是唐祖桐参加的第一次真正意义上的战斗。日军的轰炸给当地居民造成了巨大的灾难。“我看见几个孩子当场被炸死,场面非常惨烈。”
随后,唐祖桐随部队转战陕西韩城、三原等地,也是在这段时间,他的耳部受了伤。
“一次,日军的飞机突然飞临运城上空,一颗炸弹落在了距离我不到30米的地方,我的耳朵一下什么都听不见了。”这次日机的突袭让唐老落下了耳疾的毛病。
战场上,唐老目睹了战争给百姓带来的巨大伤害。眼见侵华日军的嚣张气焰,他不甘在后方做一个战场的看客,随后,唐祖桐离开了高炮部队。
战场受伤,子弹残留体内
1938年,唐祖桐跟几个战友来到河南找到曾经的老班长所在的部队27军45师265团,在太行山地区跟日军进行作战,反击日军的扫荡。
一次在长冶县修筑防御工事的时候,日军突然发动袭击,唐祖桐在这次战斗中负了伤。“我们正在修防御工事,只听见四面八方都是枪炮声,也不知道是友军还是日军,激烈的战斗持续打了一整天,傍晚才结束。晚上回去做饭时,战友发现他裤子上全部是血迹,唐祖桐这才知道自己已经受了伤。由于当时的医疗条件有限,事后也没管,至今唐祖桐身上的这颗子弹还没有取出来。八年抗战,唐祖桐还参加了守卫潼关的战役和豫西会战,“其中,在豫西会战中的一次战斗进行得非常惨烈,日军占据有利地形,居高临下构筑交叉火力网,给我军造成严重伤亡,进攻的一个连除了司务长和三个伙夫以外,其余官兵全部阵亡。”
“团长命令必须端掉日军那两个火力点,我炮连集中火力对目标进行轰炸打击,约半个小时后,日军的火力点哑了,两个连一起冲锋顺利占领了日军阵地。”
在后来的一次战斗中,唐祖桐所在的炮兵部队还成功袭击了一支正在做饭的日军部队。“光我们一个炮连的迫击炮就发射了200多发炮弹,全歼了小股日军。”
豫西会战也是唐祖桐在整个抗日战争中的最后一战。战后,唐祖桐回到了故乡,一家人靠经商过着较为安静的日子,但一直到现在,他仍无法忘怀他青春岁月中的那场卫国之战。“现在的和平来之不易,我希望我们的年轻人不要忘记这段历史。”
热点文章推荐
相关文章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