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汪华明
永州市委在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中,利用永州市道德历史文化资源丰富的优势,创造性地推出了“乡土”道德读本——《永州老三篇》。收录了永州三篇学习教育力作:柳宗元的《捕蛇者说》、周敦颐的《爱莲说》、陶铸的《松树的风格》。(一)“老三篇”通“天线”柳宗元是“唐宋八大家”之一;周敦颐是宋明理学创始人;陶铸是伟大的无产阶级革命家,曾任中央政治局常委、国务院副总理、中宣部部长。柳宗元的《捕蛇者说》反映了作者因憎恶“苛政猛于虎”而产生的浓浓惜民爱民情怀;周敦颐的《爱莲说》展示了莲花“出淤泥而不染”、坚贞不渝、洁身自爱的高风亮节;陶铸的《松树的风格》展现了松树“要求于人的甚少,给予人的甚多”的高贵品质和坚强意志,这些道德风范不仅值得永州党员干部学习,更值得全国广大党员干部弘扬。三篇文章都曾被中学语文教材或有关报刊选用,可以说家喻户晓、人人皆知。柳宗元“赋敛之毒有甚是蛇”的呐喊,周敦颐以莲之高洁寄托自己毕生心志的情怀,陶铸“每一个具有共产主义风格的人,都应该像松树一样,不管在怎样恶劣的环境下,都能茁壮地成长,顽强地工作”的表白,寓意深刻,在今天仍有震撼灵魂、洗礼思想的力量。学习“永州老三篇”,对于加强党员干部的道德修养,反对“四风”,凝聚实现伟大中国梦的思想道德正能量,具有深远的历史意义和重大的现实意义。2014年5月,习近平总书记在上海考察工作时强调,要使每个人都能感知、领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做到明大德、守公德、严私德。广大党员干部要继承和发扬“永州老三篇”体现的优良品质,用惜民爱民的公仆情怀、“出淤泥而不染”的道德情操、无私奉献的奋斗精神、不怕艰险的顽强作风,展现党员干部的时代风采,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占领道德高地,为实现“两个一百年”的奋斗目标夯实思想道德基础。(二)“老三篇”接“地气”三位作者中,柳宗元虽是山西运城人,但被贬在永州任司马十年,其《捕蛇者说》中的“永州之野产异蛇”,使永州名扬天下;周敦颐是永州道县人;陶铸是永州祁阳县人。永州历史悠久,道德文化底蕴深厚,是中华道德文明之源。厚重的柳文化、莲文化和松树文化,是永州人民长期珍藏的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精神食粮,是中华道德文明的奇葩。因此,三篇可亲、可读、可教的文章,带有浓厚的永州道德乡土气息,使永州广大党员干部读起来感到更“亲切”,用起来觉得更“亲近”,做起来可以更“亲为”。永州的山山水水赋予了柳宗元丰富的创作灵感。他600多篇传世之作,有390余篇是在永州完成的。千古绝唱《捕蛇者说》更是其中的典范之作。永州人始终没有忘记柳宗元。北宋至和三年(1056年),永州人在柳宗元住过的地方建起了柳子厚祠堂,几经重修后改名为柳子庙,现已成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宋明理学开山鼻祖周敦颐所创立的理学,对当时和后世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他脍炙人口的散文名篇《爱莲说》,流传千古,感染着千千万万的华夏儿女。陶铸的《松树的风格》为我们树起了一根共产主义的道德标杆。从古至今永州涌现出一大批道德模范人物。当代全国首届道德模范评选中永州就有两人。重温“永州老三篇”,有利于永州党员干部将本地圣贤先哲的道德风范与为民务实清廉的时代精神有机结合起来,提升永州人民的道德素养、人文精神,引领全市人民弘扬美德,抢占道德制高点,以崭新的精神风貌书写好中国梦的永州篇。(作者系市科协副主席)
热点文章推荐
相关文章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