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孙存准 通讯员 罗先忠)“我们村原来连个开会的地方都没有。陈长青担任村党支部书记、村主任后,带领我们修建了村级活动中心。”
8月22日,走进零陵区石山脚乡华源村,76岁的村民李忠对记者说起村里的变化,一脸的灿烂。
打拼20年后返乡当村官
今年51岁的陈长青皮肤黝黑,浑身张扬着活力与热情。1992年,他向别人借了3700元,买了一台三轮摩托,在零陵街头开摩托车谋生,妻子蒋春芳则在潇湘大市场开了一个小炒店。
1994年,商业城开业。陈长青租了个3.2平方米的摊位,做休闲服装生意,后来又做某知名男装的品牌专卖店,服装生意鼓捣得风生水起。1997年,商业城党支部发展他入了党。
虽然在城里经商发了财,但陈长青时常惦记着村里那块贫瘠的土地。他对家人说:“人只能吃三餐饭,睡一张床,多出来的财富其实都是数字概念,可以拿出来做些更有意义的事情。”
2011年5月,华源村“两委”换届,陈长青回到阔别20年的故土,报名竞选。他向全村34名党员作出了5项承诺:
如果当选,把三年工资捐献给村里做公益事业,建设村级活动中心,修建村组公路,修建山塘,修建机耕道。
结果,陈长青当选村支部书记。一个月后,他又被选为村主任。
三年辛苦不寻常
在外闯荡多年的陈长青深知,现代农业的出路在于机械化。2012年初,村里的机耕道动工了,但因种种原因,开工不久就搁浅了。年底,李寒松等村民找到陈长青,质问何时把机耕道修好?
陈长青笑着说,他正在向相关部门汇报争取资金,自己也愿意垫支部分资金。两年过去,800多米长的机耕道终于修成,村民们纷纷称赞陈长青一言九鼎,是好样的。
2012年初冬,陈长青决定整修山塘,除了清除淤泥,还要加固加宽塘坝,这样农业机械就能通行到山塘的对面,村民再也不用肩挑背扛了。然而,因为机耕道占用了村民李琼的田土,双方在补偿问题上产生了分歧,事情就这么僵持着,怎么办?一旦停工,这半拉子工程怎么向大伙交待?陈长青决定再次找李琼做工作。李琼最终同意了补偿标准,山塘施工得以顺利推进。从陈长青走马上任的那天起,他就把所有心思都放在了村里,还为村里的各项建设垫支了40多万元。他的妻子蒋春芳说,丈夫天天开着私车跑村里的事,一天到晚电话响个不停,修这里修那里,比修自己房子还上心。三年来,陈长青履行了自己的诺言,没领一分钱工资,没报销一分钱油费和通讯费,成了名副其实的“义工”。他说,我在华源生长,在华源长大,回到家乡,只是想让家乡变得更加美丽。
坚持的力量
“当村支书,比想象的难多了。”陈长青坦言。他有时候甚至想一弃了之,但他最终还是选择了坚持。正是因为坚持,华源村在过去三年里实现了一年一变化、三年大变样:建好了村级活动中心,建好了“五保之家”,修通了机耕道,修通了5公里的村组道路,兴建了山塘水库,改善了水利条件,建好了村里无线广播,发展了60亩以上的种田大户2户、养猪大户1户、养鱼大户1户……
正是因为坚持,在今年4月的村级换届选举中,陈长青再次赢得村民的认可和支持,获得了连选连任。
如今,陈长青在新任期又作出了新的承诺:对村组道路进行硬化;发展适合华源特色的经济产业,如高效茶油基地、蔬菜苗木基地、水上乐园等;自来水入户……人们有理由相信,这一切一定能变成现实。
热点文章推荐
相关文章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