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后20秒,漂亮的补篮,球进了,比分现在是23比17,飞龙队暂时落后6分。”
6月4号,零陵区自来水公司灯光球场,一场激烈的比赛正在这里上演,尽管没有多少观众,但队员们在场上为每一个球拼尽全力……
“这就是我们的170联盟,每个队员,只要在场上,都会全力为荣誉而战。”170联盟的创始人、荣誉主席邓辉军给记者介绍。
“有球打就快乐”
早在十多年前,邓辉军就跟一群篮球爱好者愉快地打着自己的野球,但常常因为找不到合适的对手进行比赛而烦恼不已。
“为了打球,跑遍了全区各个单位,有时候联系不上就不能打。”对于邓辉军这群人来说,不能打篮球就像生命中缺少了什么一样,而一次偶然的机会,让邓辉军萌发了要成立一个俱乐部的想法。
“有次有个老板找到我,说可以由他们出钱组织一场比赛。”后来,在这位老板资助下,邓辉军组织了一次真正的篮球比赛,也就是后来组织的“创业杯”。
“那次以后,我就想着我们能不能自己组织一个俱乐部,让大家都有球可打?”受此启发,邓辉军开始联系篮球爱好者。在大家的努力下,2002年,永州市第一个民间篮球组织——“170俱乐部”正式宣告成立。170俱乐部的夏季联赛就这样开始拉开序幕了。
“我觉得我做了一件有意义的事情,这是我人生中最重要的一刻,我们终于可以打球了。”邓辉军回忆。
“快乐篮球”
邓辉军把他们的篮球定位为“快乐篮球”。而从俱乐部成立的那一刻起,篮球开始更多的充满了邓辉军他们的生活。 “那时候,我们一下班,第一件事情就是篮球,只要天气允许都会打到晚上八九点钟。”得益于这片肥沃的土壤,邓辉军和他的“170俱乐部”很快得到了广大篮球爱好者的支持和响应。
谭翼也是第一批参加俱乐部的人员,还在读高中的时候,他就是校队的队员,邓辉军的球队来到学校打比赛,让谭翼对篮球有了一个全新的认识。
“之前,我们都是打野球,我觉得他们跟我们学生不一样,原来篮球还可以这样打。”从高中时代接触篮球开始,像NBA那样进行战术拆挡、进攻、联防,打“高质量”的比赛,一直是他内心最大的渴望。进入俱乐部以后,谭翼每一年差不多要打上几十场比赛。
“篮球伴随我度过了整个高中时代。”每当听到下课的铃声响起,谭翼就会义无反顾地奔赴那个神圣的赛场,仿佛一场约定。“我觉得打篮球是天底下最快乐的事情,在这里,我跟兄弟们一起战斗、拼搏,我觉得篮球给了我很多。”
在球场上,谭翼学会了拼搏,也学会了跟兄弟们团结合作,更重要的是,这给了他一个健康的体魄和快乐的身心去应付生活中遇到的困难。“当我拿起篮球的时候,我觉得我能有勇气面对一切。”谭翼说。后来,谭翼以优异的成绩考上了大学。
后来,更多的人,开始加入这个集体寻找快乐。
徐志刚,2002年加入,“当时还在高一,他们来打比赛我就跟着去了,一直打到现在。”
此外,还有更多的篮球爱好者。他们有单位的普通职工,也有领导;有小伙子,也有上了年纪的中年人。从进入这个集体以后,很多人,就再也没有离开过。
“转折、嬗变”
随后的几年,越来越多的篮球爱好者开始加入170俱乐部,俱乐部的人数在迅速扩大,队伍也越来越多,范围也在不断扩大。但随之而来的,却是更多的尴尬。
邓辉军告诉记者,当时很多人抱怨,一年只有短短的夏季打比赛远远不够。2011年开始有老板来组织比赛,他们提出要交1000元才能参赛,这直接导致部分拉不到赞助的球队没有了参赛的资格。而另一方面,参加比赛的队员不仅缴纳了更多的参赛费,却只能打更少场次的比赛。纯粹的群众篮球,开始向另一条道路滑去。
“我感觉太商业了,这一年打得非常不舒服,一年才五六场比赛。”谭翼说。本着对篮球的执着,谭翼、邓辉军跟大家商量,能不能换种方式打篮球。
随后,邓辉军、谭翼开始探索把俱乐部改组为联盟,采取会员制度。即仿照美国NBA的体制,只要缴纳会费,就能参赛,而且不仅仅打夏季联赛,还扩展为春季、秋季和季后赛。
“这样下来,我们只需要缴纳200元,一年就可以最多打七八十场比赛。”这在某种程度上真正拯救了这个草根篮球俱乐部的命运。
“篮球就是我们的生命”
对于邓辉军、谭翼他们来说,篮球就是他们生命中一个不可缺少的部分。
在医院上班的邓辉军从16岁开始,就疯狂地迷上了这项运动。“每天不打球就难受,只要不下雨,都要到打到晚上9点后才回家吃饭。”
“篮球是我的生命。”谭翼对此毫不忌讳。篮球在某种程度上改变了谭翼生活的轨迹。谭翼2001年认识邓辉军,随后读大学,“毕业后一度在长沙姐姐的公司上班,由于很难打上篮球,最后还是放弃了工作回到了永州。”
回到永州后的一年,谭翼遭遇了一场车祸,头部受了重伤。“现在还有一块钢板在头上。”这一度差点结束他的业余篮球生涯。医生反复告诫谭翼不要再做激烈的对抗运动,否则会影响到头部的伤口。但谭翼心中始终放不下篮球。“我在床上无时无刻不想着篮球,没有篮球的日子真难。”
一年后,伤势好点的时候,谭翼就悄悄地回到了球场上。家里人知道后很不高兴,但是熬不过谭翼的倔强,最终妻子只好在球场下一直守着谭翼打篮球。“这样差不多一年多的时间,她确实非常担心。”
卞国民,2012年大学毕业后来到农村创业,听说区里有一个170联盟,就马上加入了。“那时候,白天工作,晚上没有事情可做,不能打篮球,很难!”加入以后,他几乎每天都会骑车从几十公里以外邮亭圩镇赶到区里参加比赛。“虽然辛苦点,但是打球后的心情特别畅快!”
而现在,越来越多痴迷篮球的人在这里找到了快乐,尽管他们在生活中也许千差万别,但在这里,只有竞技和友谊,而篮球,也成了他们生命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
热点文章推荐
相关文章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