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道州“牛郎”

2022年02月28日 10阅读 来源:永州日报

这两年,道县肉牛产业在省内外声名鹊起,先后获得了全国适度规模化母牛养殖示范县、全省首批现代肉牛产业示范县等称号。业内人士感叹道,这份成绩单的背后,凝结着道县畜牧水产局全体品改员的心血和汗水。

母牛发情,他们是“救火队”

从零下196度的液氮罐内取出牛冻精解冻、装枪,右手带上长臂薄膜手套,伸进母牛直肠淘尽粪便,再找到子宫颈口,左手握住输精枪从尿道缓缓插入……8月26日正午,骄阳当空,在道县万家庄街道办事处沿河村村民唐满荣的牛栏旁,蒋玉璋屏气凝神,一连串动作干净利落一气呵成,不到20分钟就完成了母牛的人工授精,围观群众连声叫好。

“不过,不是每次都这么顺利。”42岁的道县畜牧水产局品改站副站长蒋玉璋边擦汗边说。他原是兽医,10年前开始学习品改技术,重复这一作业已超过1﹒2万次。有好多次,他遇上母牛拉稀,粪水喷了一脸,又臭又腥,两天都吃不下饭。他的腿上,被牛踢伤的10多处残痕斑斑刺眼。

人工授精是门精细活,不仅对技术手法要求高,而且对作业时间要求很苛刻。母牛发情周期为21天,发情持续时间约为18小时,最有效输精时间6小时。无论雨雪风霜,无论白天黑夜,品改员必须在最有效时间内赶到现场实施配种。站里负责保管牛冻精的刘拥军告诉记者,他有时不得不半夜起床,给心急火燎的同事开库取精。

“每次接到农户要求配种的电话,就像接到救火命令。”蒋玉璋说。六年来,他一直为“脱下孝服去配种”的事感到愧疚。2008年6月18日,他特地请了一天假,在医院守护病危的父亲,追塘村养殖户李亮德来电请他配种。去留两难之际,父亲要他“以工作为重”,谁知此别竟成父子诀别。5天后,父亲的追悼会召开,他又接到下关村村民毛佑吉的电话,要求尽快配种。蒋玉璋一时找不到替手,脱下孝服就往下关赶,没能送父亲最后一程。为这事,大哥一直对他有怨气。

说起品改员孟细山,葫芦岩村养殖户邱友同心里装满感动。2009年冬,他接老孟过河,不小心舢板侧翻。老孟游上岸后,生怕错过最有效配种时间,顾不得换下湿漉漉的衣服,坚持做完活计才到火塘边取暖,整张脸冻得乌青发紫。

49岁的唐贤是局里的水产师,2008年转行搞品改,"从这以后,我就没休过节假日,也没过好一个年。"今年除夕,唐贤一大早辗转四镇五村,为6头母牛配种,没想到回家路上电动车爆胎,沿途修理店全都歇业,他筋疲力尽推着车走了10来公里,到家已是满城灯火,年夜饭早已结束。

换个角度看,人工授精也是个粗活,又脏又累又危险,有时更像一场斗智斗勇的“战斗”。2013年7月18日,同心村叶小福家的母牛发情,这是个燥脾气的家伙,人根本没法近身。唐贤灵机一动想了个办法,在麻绳的一头系上石子,从牛腹下扔过去,他跟叶小福一人拉一头,绕着牛快跑,先把前脚捆住,然后依法炮制把后脚拴牢,将母牛放倒在地安全配种。唐贤告诉记者,最“发狠”的一天,他像陀螺一样转了20个小时没休息,配了13头母牛,刷新了全站一人一天配种数的最高纪录。

“干这行,饿肚子、跌跤子是常事,最怕的是碰上车祸。”谈到这个话题,局长唐也深深为之动容。2009年9月的一天,时任品改站站长周瑞和骑行5个乡镇150余公里作业,夜里返程时因过度疲劳,不小心连人带车掉进濂溪河,摔断11根肋骨,后经工伤鉴定为7级伤残。至今,这位58岁老专家的体内还留有两块钢板。因为身体原因,今年初他不得不离开坚守多年的岗位。

车祸猛如虎,其他几位也未能幸免。唐贤左臂骨折,9级伤残。蒋玉璋右手变形。孟细山去年头部受重创,如今还不能正常上岗……数年过去,这支“救火队”几成局里的“残联”。

农户眼里,他们是“财神爷”

“一要随喊随到,二要保质保量,三要不计得失。”2006年,道县畜牧水产局恢复品改站时,周瑞和拟出了“约法三章”。8年来,他们放开心胸做事,捆起手脚做人,兢兢业业服务,让数以千计的养牛户尝到了品改的甜头,逐步走上致富路。

祥霖铺镇村民杨延利2008年开始养牛,当时本地黄牛比较走俏,他就认准这个品种。周瑞和多次上门劝他品改,掐着手指帮他算经济账:本地黄牛个体小,生长慢,养一年才百来斤,而养杂交牛一年可达400多斤,效益高出两倍多。那年冬天,飘着鹅毛大雪,摩托车打滑难以前行,周瑞和推车十多里路赶到他家配种,完事后背上积了厚厚的一层雪。此情此景,让老杨格外感动,更让他坚定了品改信心。到2012年,他存栏的50多头本地黄牛全部“改朝换代”,效益翻了一番。老杨喜上眉梢,多次跟人念叨,周站长是他的“财神爷”。现在,老杨正琢磨着迁址办场,将养殖规模扩大到200头以上。

事实上,品改员为养殖户提供的服务,远不止人工配种这么单纯,还包括为牛治病、接生、培植草种、技术培训等诸多内容。他们推行牧草改良,引进优质牧草400余吨,新种2000余亩,解决了数十位养殖户草种匮乏的难题。他们举办了28期培训班,参训养牛户达1800余人次,养殖水平得到普遍提高。

2008年腊月的一天,冷雨淅沥。凌晨一点多钟,阳家村养殖户阳乱忠家一头母牛难产。唐贤应付不过来,电告蒋玉璋紧急驰援。母牛体质非常虚弱,躺倒在地已不能动弹。两人与阳乱忠夫妻合力将母牛扶起,固定在一根电杆上。蒋玉璋双手轻轻伸入母牛体内,慢慢将胎位扶正,然后与唐贤小心翼翼拉出小牛擦拭干净,拿来盐水让母牛喝下,生火让牛取暖,确保母子平安。忙完后,天已蒙蒙亮,两人全身皆湿,衣裤上满是牛血和粘液。阳乱忠千恩万谢,非要打红包,他俩笑着谢绝了。此后,道州“牛郎”情钟母牛的敬业故事,慢慢在养殖户中流传开来。

白马渡村村民吴荣三以前在沿海打工,近年见许多乡邻养牛致富,准备投资300万元返乡养牛。蒋玉璋给予全程指导,从考察市场、开建栏舍、选种买牛到卫生防疫、配种接生等各个环节悉心把关。2013年5月,蒋玉璋陪同吴荣三,到广东、江西、山东等地买了200多头种牛,分批运回道县。每跑百把公里,蒋玉璋就要停车查看,他担心有的牛躺下后被踩伤。个别体格较弱的牛累躺下了,拉不起、打不动,蒋玉璋便用矿泉水对准牛鼻子灌下去,牛受呛后一激灵就站了起来。就这样,经过大半年精心筹备和建设,吴荣三的湘广牧业很快步入正轨,去年被评为全省肉牛养殖示范场。

在道县的山山岭岭间,类似的故事举不胜数。据不完全统计,目前全县养殖10头以上杂交母牛的农户已发展到1700多户。仅2013年,该县新培植10头以上养牛户86户,30头以上养牛户66户。

产业阵地,他们是“兄弟排”

“现在我们平均每天要接五、六十个配种电话,实在忙不过来。”8月初,新上任的品改站站长何德学对记者说。他们的“忙”,带来了全县肉牛产业的快速发展。统计数据显示,道县去年发展肉牛20.18万头,出栏10.39万头,5年来年均增速分别达到7.3%和14.33%。

不过,为了这份成绩单,当初他们没少动脑筋。

道县一直有养牛传统,1997年开始实施国家秸秆养牛项目,2002年曾建立了第一个乡级人工授精站。创业之初,只有周瑞和一个人唱独角戏。由于技术员太少,只能采取“请上来”的办法,发动养殖户牵牛到局里配种。养殖户深感不便,品改工作难以全面铺开。那时,全县母牛人工授精一年只有2000胎次,受胎产仔率仅40%。

品改是肉牛产业发展的关键,必须迅速扩大队伍,提高技术水平,改“请上来”为“走下去”。周瑞和确定了品改站的发展思路。他多次向局领导要人,调来了蒋玉璋等一批技术人才。他手把手地“传帮带”,使他们很快成长为独当一面的骨干。“找到子宫颈口,就找到了人工授精的钥匙。”对老站长周瑞和的第一课,唐贤至今记忆犹新。在作业现场,老站长仔细给他讲解母牛发情的症状、直肠检查方法以及输精技巧。几次试验不成功,老站长特地找来一条子宫颈口较大的母牛让他尝试,唐贤一下子找到了感觉,短短3个月就上了手。这些年来,他们互帮互助,比学赶超,业务水平迅速提高,去年他们的研究课题“天然草原恢复和改良技术”获得了全市科学技术进步三等奖。

为弥补人手不足,周瑞和与同事们还另辟蹊径,从兽医、养殖户甚至自己的亲属中发展兼职品改员。唐贤的妻子陈金翠在乡村小学教书,年近退休,有较多空闲时间。唐贤决定带她“上路”。2010年3月1日,在善祥村养殖户范三和家,他第一次教妻子学“保定”技术(把母牛固定在一个区域,以便作业),谁知母牛挣脱了绳索,陈金翠握绳的四个手指被勒得皮开肉绽,痛得当场哭起来,两个月才痊愈。第二次学习,她又被牛踢倒在地,吓得面无血色。但她没有放弃,现已变成唐贤的最佳“替补”,一年单独配种超过300头母牛。“牛郎织女”常同车下乡,成了品改队伍中一道最温馨的风景线。

在父亲孟细山的动员下,孟茂祥也结束了深圳打工生涯,应聘做兼职品改员。去年8月16日,父子俩把头天接洽的12起业务分了工,清晨五点多分头出发,没想到老孟返程中出了车祸,父子俩差点阴阳相隔。虽逢此劫难,但孟茂祥说,他会接过父亲的接力棒干下去。

如今,品改站不仅有“夫妻档”和“父子兵”,还有一个“兄弟排”——近年来,他们对文化程度较高的养牛专业户进行培训,已培养出37名兼职品改员,其中数人还获得了高级品改员证。“兄弟排”大大缓解了品改员供不应求的局面,已成为全县肉牛产业发展的一支中坚力量。去年,道县实施人工授精母牛1﹒6万胎次,创历史最高水平。

热点文章推荐

相关文章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