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通讯员 骆力军 李怡恰)地处九嶷山朱明峰下的宁远县湾井镇彭家洞小学,有这样一位教师,历经37个春秋,用一生心血让一个村小学发生了从小到大,从旧房换新楼的变化,他就是被称为“九嶷山下新愚公”的小学教师李春友。
拆除泥瓦房
建成混凝土教学楼
1977年3月,刚满20岁的李春友走上讲台,做了彭家洞小学的一名民办教师,当时的彭家洞小学只有三排破败泥砖瓦房。恶劣贫穷的环境难出人才,年轻的李春友暗暗下决心:有朝一日自己一定要拆除旧房建新房,改变学校的落后面貌。
1989年,李春友凭借优秀的教学成绩转正成为公办教师,1991年升为彭家洞小学校长,初当教师时的梦想再次被他提上了日程。怎样筹集学校建设资金呢?李春友多次跑村里、镇里,向领导、向村民宣传教育的重要性。乘着“普九”的东风,1994年,彭家洞小学第一栋二层混凝土教学楼拔地而起。
随着不少学生家长外出打工和外村学生涌入,2002年,李春友与老师们商量决定把办公室搬进低矮的泥瓦房,腾出几间楼房,办起了全县第一所农村村小寄宿制学校。
为了改善师生学习生活的环境,保障师生安全,2003年,李春友带头自垫资金数万元,带领老师们起早贪黑,一锹一锄,一砖一瓦,挖掘出了一个高质量的水井,建起了几百米的学校围墙,学校附属设施也应运而生,包括新建厕所、澡堂,开辟运动场,建好绿化带、兴办养猪场等。
艰难筹资
修建第二栋综合教学楼
2004年,邻近村子的学生慕名而来,彭家洞小学生源大幅增加。李春友有了新的设想——拆掉第二栋旧泥房,再建一栋三层楼的综合楼。
旧房一拆,有的村民急了,下学期开学怎么办?能否及时建成?钱从哪里来?李春友带头捐建楼房款1860元,全校七位老师也纷纷解囊,共筹集1万多元。李春友对妻子说:“现在学校搞建设缺钱,我们家里还有点小底子,把家里那1万多元定期取了吧,算借给学校。”妻子把脸一扭说:“那是给孩子读书的钱,明年考大学了,到时你拿什么去交学费?”可过了几天,李春友还是拿着身份证背着妻子偷偷把钱取了回来,气得妻子几天没理他。
在他的带动下,老师们给学校无息借款达4万余元。李春友想到了外出的打工创业能人,他和村两委干部一行4人南下广东,历经一周的苦苦游说奔波,在外有建树的一些家乡人被他建校的决心所打动,共为学校捐款3万余元。经过发动,村民们捐了2万余元。
但是综合楼预算近20万元,还有相当大的缺口。李春友急得眼睛充满了血丝。他骑上摩托车四处去找亲朋好友借钱。那年5月11日,在去湾井镇亲戚家筹款的路上,下雨路滑摔了一跤,把右脚摔骨折了,住进了广西界首医院。手术几天后,李春友放心不下学校的事,坚持要求回家休养。回家后,不少亲戚和朋友对他说:“冲你这精神,我有多少,借你多少!”就这样他又从亲朋好友处无息借款3万元。学校建设离不开上级支持,他又不厌其烦地到县教育局争取建设资金6万元。功夫不负有心人,资金缺口终于补上了。
建房的事又多又杂又苦,从5月开工至8月竣工的4个月里,李校长自始至终坚持在工地上义务守护材料,蚊叮虫咬,风吹雨淋,毫无怨言。一百多个日日夜夜下来,李春友又瘦又黑,眼角的鱼尾纹深邃得与他这个年龄极不相称。
资助贫困学生
37年硕果满枝
建设学校的目的是为了培养人,李春友视学生如己出,资助过不少家庭贫困的学生,90年代每个学期为学生垫付学费平均达4000多元。2013年百年不遇特大洪灾,山体多处严重滑坡,道路和桥梁被冲毁。李春友担心未住宿学生路上安危,于是组织他们在校住宿,没有被子,他把自家和老师们的被子全搬到学校。白天,他亲自下厨为这些年幼的学子生火做饭;晚上,他又逐个为学生盖好被子细致照顾,这样坚持了一个星期,路上安全了,他才逐个把学生送回家里。自上世纪90年代初以来,从彭家洞小学走出了86名大学生。
春华秋时,心血没有白费。经过数十年艰苦建设,彭家洞村小已建成花园式学校,成为了山区人才成长的摇篮。李春友也从风发正茂的小伙子磨练成年近花甲的小老头。37年间,李春友先后17次被市、县、镇评为优秀教师、优秀教育工作者、优秀共产党员。
热点文章推荐
相关文章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