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蒋玉生 通讯员 江德勇)
“我生在一个小山村那里有我的父老乡亲……”一首《父老乡亲》让很多人想起出生的小山村。1964年8月出生于东安县横塘镇大栗山村的王中科,在外面闯荡很多年,当了老板,留在了城里,但他难忘生他养他的小山村,从城里回到山村,担任家乡的村党支部书记,带领群众加大基础设施投入,发展种养业,带领村民走出了一条致富路,去年全村人平纯收入达到8000元,全村没有一人上访。今年,大栗山村党支部被东安县委评为三星级党支部。
不当老板修村道1987年,王中科从部队退伍回家乡担任村民兵营长,看到村通往村外的道路是一条泥路,农用车不能进村,村里的稻谷和农产品只能用肩膀挑出去;村民建房从村外买砖0.32元/块,将人工运费加到一起就到了1.35元/块,建房仅材料费,就增加成本一半多,小孩读书来回路上花费的时间就占了一天的一半。他感到呆在家乡的小山村没出息,便和很多农村的年轻人一样到外面打工,一干就是10多年,在广东等地承包工程项目,是一个不大不小的“老板”。2007年,他突然辞职去了广东承包工程项目,带回10多万元现金,向村委建议,承包了村道的硬化路建设,村委同意并组织了群众自愿捐了部分款。王中科告诉记者:“从村口到村中心的距离最少有2.8公里,按村道标准的投入计算,需要投入13万元。当时村里经济为零,修路的资金从哪里来?自己的退伍费和积攒的津贴费加起来还不到2万元,要想把路修好,必须到外面打工。”在施工修路的几个月里,王中科带领村民一起做,从没休息过一天,风里来雨里去。2008年11月,这条连接县道的大栗山村道公路终于竣工,村民以为王中科要走了,谁知王中科接着修组道,直到户道。为了把全村的路修好,他把家里所有的积蓄都投入到修路上,家里常常为油盐酱米发愁,爱人埋怨也没办法。工程完工以后,群众要求以村委会的名义为王中科立碑,被王中科拒绝了。他说:“大栗山是我的家乡,为家乡修条路那能树碑?”说完,王中科又到城里打工去了。
不留城里回山村2011年6月,王中科被群众选举为村支书,只得又从城里回到家乡任党支部书记。
一到村里,王中科从镇里一级级往上跑,直至省里,他动用了自己所有的人脉资源,有时为了一个项目的审批,他竟低三下四求人,把理由说了一遍又一遍,一旦拿到了项目的审批签字,他高兴得像个孩子一样活蹦乱跳,在王中科的努力下,他成功为村里的铁塘水库除险加固争取了150万元国家项目以外的资金。
王中科说:“这个田洞有800亩的稻田都靠这水库灌溉,2012年花了130万元给患‘病’的水库除险加固带补漏,2013年持续高温几个月,全镇大部分稻田干旱成灾,但铁搪水库仍然是水源充足,确保了水库下的八百亩的稻田丰产。”
刚修好水库,村民生活用水又出了问题。2013年9月,一组的上文自然村的村民生活用水成了难事,这里地势较高,打井又无水,王中科和村干部挑水到上文自然村,供应村民的生活用水。民生是大事,它关系到百姓生产生活。王中科找到县里有关单位,筹集饮水工程资金,来回县城几十趟,花了半年的时间筹足了5万元,建起了饮水池和接水管,2013年12月,全村家家户户用上了自来水。
大栗山村过去老百姓看病也没有一个地方。2014年初,王中科召开党支部会,提出建村活动中心。他四处想办法筹集资金,把全县各局领导邀请到村小学旧地址察看,募集了22万元资金,并利用这些资金组织劳力施工建楼,5月份,一座崭新的二层办公与活动中心楼拔地而起。
如今,大栗山只要有人家的地方,就有水泥路到家,只要有田地的地方,就有水渠在流水;只要有人住的地方,就有水管到户的自来水。
不顾小家顾大家
“五分山三分田,还有道路和庄院。”大栗山村全村15个组,1600的人口,8000亩土地,其中山地有5000亩,村民早出晚归,面朝黄土背朝天,经济没有大的发展,怎样让父老乡亲富起来?村主任桑贵华圈养黑山羊致富,王中科便把有志于养殖业的村民集中到桑贵华家里学习。目前,全村拥有圈养黑山羊800只以上的8户。在丫头岭与水质坪山之间是一条1公里多长的峡谷,这里有80余亩的桉树,在村民王中云承包的退耕还林地。王中科将爱养鸡的家庭集中到这里。目前,养鸡1000只以上的就有4家。如今,林下养鸡成了这个村的特点。村民王中云告诉记者,村民每天将鸡粪羊粪当作肥料,种植国外松和蔬菜。不管天晴下雨,风吹雨打,除了下村办事调解纠纷,到镇上开会以外,王中科都会在村活动中心值班室为群众办实事,脸上时刻保持微笑,没有一丝一毫的不耐烦。顾了大家,忽视了小家。爱人经常埋怨王中科,王中科总笑着对爱人说:“这是为自家、为家乡、为乡亲,家乡建好了,我带你到水质坪大山上住,像牛郎织女一样,你喂鸡来我养羊,把养肥的鸡羊运出外销售。”
热点文章推荐
相关文章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