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通讯员夏雨 黄能波)双牌地处潇水中游,境内地形以山地为主,地势东西高,南北低,形似马鞍,有大小河流8条,水能资源十分丰富。1958年11月,双牌水库枢纽工程正式破土动工,1962年底基本建成,坝高58.8米,坝长311米,控制流域10594平方公里,总库容6.9亿立方米,是湘江水系调洪调峰的骨干水库。双牌水库像ー颗璀璨的明珠镶嵌在潇湘大地,营造了高峡平湖的壮丽景色,为国家源源不断输送洁净能源,同时也使双牌的8个乡45个村成为了库区。双牌素有“九山半水半分田”之称,加上双牌水库的建成,库区村民ー下子成了失地群众,ー代代人不懈的拼搏与抗争,却仍然改变不了贫穷与落后的面貌。“立党为公,执政为民。每位共产党员和党的干部都要与人民群众血肉相联,自觉带领群众发展经济,谋求幸福生活。”双牌县移民局副局长盘海文如是说。多年来,他怀着一名共产党员的赤子之心,醉心于库区移民的脱贫致富事业,留下了一串解民忧、帮民富、保民安的闪光足迹。
夯实库区基础设施
前几年,库区移民的生产生活条件还十分落后,库区电网输送电很不稳定,停电断电是家常便饭;移动基站数量稀少,通信盲区比比皆是;崎岖的羊肠山道、风浪中颠簸的小船以及“看到屋、走到哭”的无奈是库区交通的真实写照,滞后薄弱的基础设施严重制约了库区的经济和社会发展。面对此情此景,盘海文看在眼里,急在心里,改变库区面貌的紧迫感油然而生。近年来,他积极“跑部进厅”,全力争取项目,与局班子成员共同努力,先后打造并实施了江尚公路、云台山公路、库区村村通公路等项目,为改善库区生产生活条件,付出了自己的努力。2011年夏天,气温高达38℃,为使云台山公路尽快完工,他带领一班人,顶烈日、冒酷暑连续2个月奋战在工地,硬是使该公路提前3个月完工。功夫不负有心人,一个个旨在改善库区基础设施的项目纷纷竣工并投入使用。截止2013年,全县53个移民村全部通了公路;80%的库区移民的人畜饮水得到了保障;库区所有的水利设施得到了有效治理;库区移民全部用上了高压电;移动、联通、无绳电话进入千家万户。每每看到移民区的这些变化,他心里都会得到极大的安慰。
致力发展库区经济受传统产业影响和交通运输、信息技术等条件限制,移民生活一直在温饱线上徘徊。如何帮助库区移民尽快富裕起来?这是盘海文时时思考的问题,在深入调查研究的基础上,他向局党组提出了移民致富要“靠山吃山,靠水吃水”,因地制宜发展网箱养鱼、金银花、茶叶、山苍籽、油茶的建议,得到局党组和县委、政府的肯定。为发展金银花产业,他与移民局部分班子成员远赴四川的乐山、广元和湖南的邵阳、怀化进行考察取经,学习“公司+基地+农户”的经营模式,并邀请外地实业家曾国进来双牌开发金银花产业。为建金银花基地,2008年冬天,他带领移民局的几位年轻干部,背上铺盖、带上锅碗瓢盆,一头扎进离县城30多公里的云台山,与民工们一道搭起简易厂棚、安营扎寨,修路、架桥、拉电杆,干得热火朝天。冬天的大山漫天飞雪、寒风刺骨,他们全然不顾,以愚公移山的精神,在云台山一干就是一个冬天。到第二年秋天,云台山金银花基地终于建了起来。基地建好了,还得建加工厂,盘海文又协助老板办手续、跑贷款、征地拆迁、建厂房,在他和局里一班人的帮助下,仅用两年时间,
2000亩的金银花示范基地建起来了,该产业成为了双牌的一大龙头产业,为库区移民增收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倾心化解库区矛盾
移民区的社会稳定一直是困扰县委、县政府的“老大难”问题。盘海文到移民开发局后,十分重视移民区群众的信访维稳工作,移民找他,他都会热情接待并妥善处理。2011年10月,南津渡库区全家洲村移民为争取后扶补助,组织了近30人到县委政府静坐上访,他闻讯后,不顾下乡的疲惫,一回到局里就直奔现场,耐心地向每位群众宣讲移民政策、解释“国发17号文件”,并一一回答了移民提出的问题,让他们满意而归。平时,盘海文只要一有时间,就叫上几名工作人员,深入群众,走村串户,了解民情。去年12月,他到江村镇下乡,了解到该镇五里村残疾移民周仁满生活十分困难,于是主动来到他家访贫问苦,并安排联片领导春节走访,自己又拿出100元给他解决暂时困难。周仁满对此非常感动,后来他借别人的手机发信息,表示感谢。作为一名为水淹区移民服务的普通干部,盘海文辛勤的工作得到了组织的信任和群众的支持,他先后多次被县委、县政府嘉奖,当选为湖南省第十届人大代表,在2012年省委、省政府“人民满意公务员”评选中荣立一等功。
热点文章推荐
相关文章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