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永轩
“品质、活力”是衡量一个国家和地区城市建设和城镇化水平的重要标志。所谓城市品质,一般可理解为:
反映城市内在精神的品位和反映城市内在本质的质量的统一体。城市活力,是指城市旺盛的生命力,即城市提供市民人性化生存的能力。品质生发活力,活力源自品质,一个有品质的城市,必然是一个有活力的城市。打造品质活力城市,关键在于通过塑造城市的品质来激发城市的活力。市委经济工作会议从贯彻落实中央城镇化工作会议的高度,提出了“加快建设品质活力永州”的战略目标,强调要“实现中心城市建设大突破。以打造品质活力城市为目标,着力塑造集文化品质、生态品质、建设品质、产业品质、生活品质于一体的城市品质,形成各种资源要素竞相迸发和涌流的城市活力。”贯彻落实市委经济工作会议精神,全市上下必须把塑造“五大品质”摆在中心城市建设的突出位置,通过对中心城市“五大品质”的塑造,提高广大市民对中心城市的认同感、舒适感、自豪感、富足感和归属感,从而全面提升永州人民的幸福指数,使幸福永州向更高水平迈进。
一、着力塑造文化品质,全面提升市民的认同感
文化是一个民族的灵魂,对于一个地区来说,其独特的文化,就是这个地区的灵魂,她会为区域的建设和发展,提供巨大的精神动力。城市的魅力来自于历史文化的积淀,她的灵魂就是城市文化,一个没有文化感、没有历史感,单纯满足物质需求的城市是不会有魅力和生气的。因此,永州在大力推进中心城市建设的实践中,应该以高度的文化自觉、文化自信和文化自强,塑造好城市的文化品质,以提升市民对中心城市的广泛认同。
一是注重现代文化与传统文化的统一。在中华传统文化滚滚长河中,作为湖湘文化重要一脉的永州文化,底蕴厚重,文脉深广,其中周敦颐的理学文化和柳宗元的民本文化,是传统文化的瑰宝。而现代文化中李达、陶铸、江华等革命历史人物凝结的红色文化,更是激发我市推进经济社会发展的巨大精神力量。因此,在塑造我市中心城市文化品质的过程中,应以对历史负责的精神和真正科学的态度,保护好城市自身的文化传统,不能把现代文化与传统文化割裂开来。二是注重外来文化与本土文化的结合。本土文化是最具民族性、地域性、差异性、独特性的文化,是一个城市的人文个性。本土文化既是在深厚的风土民俗土壤中生成壮大的,也是在不断吸取外来文化营养中丰富发展的。因此,不能把永州的农耕文化、民俗文化、瑶族文化等本土文化与外来文化对立起来。特别是永州在全面深化改革开放,大力承接产业转移的过程中,要“嫁接”好外来文化,使“创新、创业、创优”成为广大市民共同认可的价值追求,不断提升本土文化的质量。三是注重文化开发与文化保护的兼顾。从某种程度来说,中心城市建设的过程,就是文化开发与文化保护的过程。永州是湖南四大历史文化名城之一,历史文化遗产众多,目前有不可移动文物点2656处,发现新文物1371处,居全省第二;有国保单位8处,新通过专家评审国宝单位22处,省保单位76处,4个村被评为全国历史文化名村、8个村镇被评为全省历史文化名村名镇。在塑造中心城市文化品质的实践中,要在开发中保护,在保护中开发,自始至终把文化开发与文化保护统一起来。
二、着力塑造生态品质,全面提升市民的舒适感
城市的生态品质主要包括两个方面:
一是自然生态环境,包括城市的自然山体及河流、森林绿化等自然生态环境要素,通过合理的利用开发,形成适宜人居的自然环境;二是人工环境,包括通过人工改造山体、河流,以及城市规划建设布局、城市形态及结构、建筑结构及布局等人工物质环境。人类的发展紧密围绕两大主线,即寻求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以及实现人与人之间关系的协调。城市生态品质的塑造即是创造人与自然、城市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环境,实现城市发展适宜人居的目标。塑造永州中心城市的生态品质,其目的正在于强调中心城市环境生态的宜居,全面提升市民居家生活的舒适感。
打造中心城市的生态品质,必须按照市委经济工作会议“坚持生态优先”的精神和要求,着力在改善城市环境上下功夫。一是保护自然生态环境。当务之急,是要保护永州“山、水、洲、湖、城、林”相融的城市格局,建设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生态城市,增强中心城市品质提升的基础,使人与自然、城市与自然和谐相处,达到“天人合一”的意境,提升永州中心城市的自然生态品质。二是加强城市环境建设。要坚持以绿化为主体的生态建设和以环保为重点的环境建设,创造城市绿色空间,支撑城市的可持续发展,从根本上避免外地城市建设中“城市广场多,绿地少;资源多,景观少;野生的多,有人文内涵的少”的弊端,使永州中心城市成为环境优良、生态安全、人文浓厚、健康宜居的绿色城市。三是强化环境综合治理。加快推进中心城市大气污染物减排,加快推进水污染物减排,加快推进固体废弃物综合利用和安全处置,大力优化城市产业空间布局,大力推进循环经济和清洁生产,大力运用高新技术和先进适用技术改造提升传统产业,推动产业生态化和生态产业化,形成绿色生产模式。
三、着力塑造建设品质,全面提升市民的自豪感
中央城镇化工作会议指出:“城市建设水平,是城市生命力所在。”实践证明,凡是具有旺盛生命力的城市,无疑都是建设品质较高的城市。目前,永州城镇化水平还比较低,尤其是中心城市建设的规模还比较小,档次还比较低。主要表现为:一是城市建设特色不明显,城市建筑形式单一,缺乏文化品味和现代气息,历史文化名城的特色没有在城市建设中体现出来;二是环境绿化、休闲公园、停车位、公共厕所等配套建设跟不上,生态环境差,服务功能不完善;三是违规建筑现象突出,不仅影响了整个城市建设品质,而且造成了许多无法挽回的后果。要从根本上改变外地人对永州的不良印象,不断提升市民对中心城市建设的自豪感和荣誉感,就必须借国家把我市作为100至200万人口大城市培育的重大历史机遇,着力塑造中心城市的建设品质。
一是要创新建设模式。要变“摊大饼”的城市建设模式为“葡萄串”的城市建设模式。“摊大饼”即从城市中心向外不断扩延的方式。“葡萄串”即吴良镛教授提出的模式,就是交通轴加上一些城镇建设的区域,再加上生态绿地,就像一个葡萄藤、葡萄叶、葡萄珠之间的关系,有序地安排城市发展的空间,有序组织城市建设。也就是说,将一些城镇、区域串起来,和原来的中心城市形成一个完整的城市周边网络。据此,我市的中心城市建设应该打破原有乡镇之间的自然割断,集中财力做大以城关镇为主体的中心地带,同时以小城镇建设为载体规划好各个镇区中心,这样与城市中心地带形成众星拱月之态势,并逐步延伸蔓延,使中心地带与镇区中心连接起来。通过“化整为零”再“联零为整”的战略部署,逐步做大城市的规模。二是要推进城乡一体。永州目前是欠发达地区,中心城市建设的过程,实质上也是推进城乡一体化发展的过程。要通过建设规划,尤其是利用新农村建设,让散在四乡八邻的人们向集镇中心集中,这样既可以盘活土地资源,又可以搞好城市规划。要根据中央城镇化工作会议“三个1亿人口”的精神,通过旧城改造或城中村改造把现有城区的人向中心地带集中。要通过对城区周边的区划调整,将农民变为市民,尤其要通过变革户籍制度,让更多的外来务工人员变为新永州人。三是要突出建设特色。要彰显深厚的文化底蕴,在城市整体建设中,要保护和弘扬永州优秀传统文化,延续城市历史文脉。要展现浓郁的自然风光,依托永州现有山水脉络等独特风光,让城市融入大自然,让居民望得见山、看得见水、记得住乡愁。要重塑个性的建筑风格,按照永州的风情、地理、历史沿革、气候等条件,优化永州的街区布局,避免雷同的硬性模仿。
四、着力塑造产业品质,全面提升市民的富足感
产业是经济的内核。产业品质是城市品质提升的基础,其目的在于强调经济增长的效益,进而提升市民的富足感。产业品质主要指一个城市在经济领域的集中表现,离开了产业支撑,城市品质提升就失去了原动力。可见,产业的发展处于中心的地位,只有产业发展了,才能为其他方面的发展奠定物质的基础,创造必要的条件,从而带动其他方面的发展。没有产业的发展,所有其他方面的发展都要受到影响和限制,甚至不可能实现。从提升城市发展品质的角度来看,塑造产业品质,就是要切实推动产业由传统产业向现代产业转变,着力提高经济增长的质量和效益。
一是要大力推进新型工业化。将永州的中心城市建设与新型工业化有机结合起来,既要以中心城市建设带动新型工业化,又要以新型工业化支撑和促进中心城市建设,坚决杜绝或防止中心城市“空心化”。大力实施“兴工强市”战略,强化新型工业化在“四化两型”中的龙头地位,突出抓好重点产业、重点企业、重点项目,努力打造产业集群,培植壮大骨干企业,推动产业转型升级,加强工业园区建设,培育发展小微企业。二是要大力推进农业产业化。永州是传统农业大市,但农业大而不强,必须按照中央农村工作会议的精神和要求,根据我市客观实际,用新型工业化的理念谋划现代农业,围绕发展壮大特色农业产业,加大科技支撑,逐步建立标准化的现代农业生产体系。加快打造农业品牌,加快培育龙头企业,大力发展农产品精深加工,延伸产业链条,提高产品附加值。通过推进农业产业化,保障中心城市建设发展所需的粮食等重要农产品的供给。三是要大力发展第三产业。第三产业尤其是商业,是城市活力的象征。商业,可以带动城市或区域的经济发展,激发城市或区域经济的活力,源源不断挖掘盈利的潜能。要搞好中心城市中的商业街区规划,形成商贸中心区、步行街、特色商业街、风味小吃一条街。要借鉴各地产业集群的发展策略,运用发达地市的成功经验,采取“先市后场”和“先场后市”相结合的办法,形成各具特色的商业中心,建设座座“城中城”,打造永州“不夜城”。
五、着力塑造生活品质,全面提升市民的归属感
“城市,让生活更美好”。2010年上海世博会的这个主题,为城市生活品质做出了较科学的定位。城市作为人类集中生产、居住的场所,有着农村无法比拟的良好的生产生活、家居环境和条件。比如,良好的创业环境,较高的就业机会,稳定的收入水平,优质的教育资源,等等,都是农村所不具备的,而这些环境、条件、资源等,正是构成城市生活品质的最基本的要素。塑造提升城市的生活品质,意味着要不断改善和提升这些要素的品位和质量。而这些,也正是构成和反映市民对城市归属感的综合因子。实践证明,城市生活品质的提升是城市品质提升的最终目标,也是提升市民归属感,进而提升市民幸福指数的最终目标。一个没有生活品质的城市,是谈不上市民的归属感的。
塑造提升城市的生活品质,要从物质和精神两个层面着手。就我市来说,物质层面,主要是着力改善民生,搬掉“看不起病、上不起学、买不起房”这“三座大山”,把老百姓从这些生活“压力”中解放出来。具体说,就是要健全医疗服务体系,合理配置医院卫生公共资源,继续完善医疗保障、惠民利民医疗、城乡医疗服务、公共卫生服务等四大体系,切实解决好看病难、看病贵的问题。促进教育公平发展,深入优化教育资源配置;积极寻求区域内外的智力支持和人才支撑。稳步提高居住水平,优化住房供应结构,合理控制房价,切实解决低收入困难群体的居住问题。注重建筑形态和风格塑造,提高住宅建设与设计标准,逐步提升群众的居住品质。精神层面,主要是加强文化建设,提升市民文化素质,丰富市民精神生活。具体说,就是积极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努力打造思想道德高地;积极加强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努力打造群众文化高地;积极加强现代传播体系建设,努力打造文化传播高地;积极加强城市精神建设,努力打造精神家园高地。总之,通过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建设,使不同年龄段的人,无论年轻人、老年人、外来人、本土人,都能在这里找到位置和归属,感受到温暖和快乐,得到尊重和关爱,体味到尊严和幸福,每一个市民都享有平等参与和人生出彩的机会。
热点文章推荐
相关文章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