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归来,为了家乡的留守孩子——记道县寿雁镇水尾洞村小代课老师熊纯成

2022年02月11日 10阅读 来源:永州日报

艰难抉择:不当老板当老师

墙壁上依稀可见漏雨的痕迹,几块硬纸板将没有玻璃的窗户挡住,被褥、衣物、课本以及孩子的玩具堆积如山,十几个平方的房间显得拥挤而凌乱。

“这是我的办公室、卧室兼厨房,功能齐全。”熊纯成打趣道,“比较麻烦的是没网络,电压不稳,常停水、停电。”

6月26日,第一次来到熊老师家里,尽管此前对村小的简陋有足够的认识,记者仍不无心酸。

他本有另一种活法。

在湖北,他有房有车有事业,培训学校鼎盛时期有三、四百学生。

如果不是2012年7月的那个电话打乱了生活节奏,他也许正在筹谋更大的财富计划。

电话是表兄熊纯云打来的,声音急迫而无奈。

时年62岁的熊纯云是水尾洞村小的校长,在此工作逾40年。熊校长已退休,但学校长期找不到老师,这位光杆司令一直苦撑着此方天地,风烛残年,早已力不从心。

水尾洞是“鸡鸣四乡”之地,三面环山,仅一条村道通往山外,离县城50多里。村里没有市场,如果想买肉吃,往返得走半天。这个小学承担着方圆数十里3个行政村、12个自然村的教学任务,当时有3个班

65个学生,基本上是留守儿童。

地方偏,条件差,待遇低,多年来教师走马灯式地调换,水尾洞留不住人。

“家里没老师了,如果你不回,学校就要撤编,孩子们就要到山外去读书,一个来回要走20多里路,很多孩子可能因此失学。”

熊校长近年最急心的事,就是游说和物色老师,有教学经验的表弟熊纯成此时成了他的最后一根“救命稻草”。

熊纯成答应回家看看。谁知,这一看彻底改写了生活轨迹。

头发蓬乱,衣着油污,浑身散发着汗酸味……走进阔别10多年的家乡小学,看到这样一群留守孩子,他脸上的笑容瞬间冻结,心里说不清是什么滋味。

山里的夏夜静怡清爽,熊纯成却辗转难眠。因为即将作出的这个决定,对他来说过于艰难。

“你不走,房子就是你的。”岳父岳母很难理解熊纯成的想法,把一本房产证摆到他面前。这栋乡间别墅价值百万,俩老希望能将他的心留在洪湖。

在深圳开建筑公司的妻弟,不同意姐姐跟着他回乡受苦。多次承诺,来深圳工作,待遇优厚。

熊纯成良久沉默。

“一年可能少赚一台‘广本’,但我想的不是钱的问题。”

他对妻子说。

9月1日,新学期开学。水尾洞小学的孩子们惊奇地发现,校园里多了一位年轻的英语老师。

此时,远在湖北的英语培训学校,因他的离去戛然而止,数千份印好的招生广告成了一捆废纸,几百套桌椅上布满浮尘。

快乐收获:“三主五步”教学

猜单词,比动作,做游戏,唱儿歌……站在走廊上向教室张望,记者没有想到,山村小学的英语课也这么欢快。

教室的后墙贴满了各种小红旗,以及“劳动之星”、“卫生之星”等星族的小彩照,上面记录着孩子们的每一点进步。

“这是赏识教育的一种做法。”熊纯成说,“我想让山里娃跟城里孩子一样,得到优质的教育。”

为此,他创造了一种名叫“三主五步”的快乐教学法,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训练为主线,推行快乐导学、快乐展示、快乐闯关、快乐比拼、快乐梦想,将老师灌输转为师生互动,往日沉寂的课堂由此变得活跃而轻松。

他还尝试国学精粹教学,自编一套《三字经》操。天气好的时候,孩子们一边做操,一边高声背诵“人之初,性本善。性相近,习相远……”

事实上,这位“孩子王”给学生带来的新鲜和快乐远不只这些。

校园的一块荒地被开垦成菜园,熊老师命名为快乐农场,分成种植区与养殖区。课余时间,孩子们动手管理自己的“责任田”,养灰鹅,养野鸡,种豆角,种番茄。

6月26日下午的最后一节课是大课间活动,60多个孩子集合在操场上,说梦想,谈感恩,找优点,背名言。

“我长大要当警察,要好好报答爷爷奶奶。”一个神气的小男孩走上讲台,拿起麦克风大声说,稚嫩的声音传遍小山村。

两年过去,孩子们的学习生活习惯和精神面貌在悄悄变化。他们勤剪指甲,勤洗衣被,有客人进校,都礼貌地问候。

熊老师也迎来了自己的丰收季。“三主五步”教学法作为小学英语课改优质课在县内展示,全县英语教学比武获一等奖,班级英语成绩连续3个学期在统考中名列县里第一,许多校长和老师纷纷慕名来听课。此外,还有一件让他最高兴的事,入党申请获得批准。

爱心坚守:学生在,我就在

6月26日中午,嫁在邻村的二姐来到熊纯成家里,帮忙做了一桌饭菜。客人是几位老实巴交的乡邻,他们正帮熊老师砌新房,只肯象征性地收点工钱。

“乡里乡亲的孩子都在这里读书,他不会坐视不管的。”在二姐看来,这是漂泊多年的弟弟回乡执教的主要原因。

而在留守孩子的爷爷奶奶眼里,熊老师更像一位父亲。

孩子没文具,他去买;孩子病了,他垫医药费。

雨天,走进教室的第一件事,就是看学生的衣服淋湿没有。

家访,他喜欢随身携带一套拔罐器具,遇上孩子或家长伤风感冒,“这土办法挺管用。”

家住上湾村的何洲腿脚不便,他叮嘱孩子们,上学放学轮流照顾。

一年级学生何科招家境特贫困,冬天只有一件薄薄的外套。他为小科招置办衣物,从头到脚一身新,还时常接到家里吃饭。

熊老师总想为留守孩子做得更多。

为了开展大课间活动,他花去一个月“薪水”,买回无线话筒和接收器。

学校用的电脑、音箱、打印机,全是他无偿提供。

刚来的第一个学期,他开着私家车逐一家访,不报一分钱账。

一点一滴,深深感染了学校的另外两名老师。

一位是熊纯云老校长,虽年老体弱,但他决定退而不休,“能做多少是多少。”

另一位是谢文理老师,按计划只需下村支教一年,她自愿再延期一年。

这一点一滴,也深深感染了妻子李芳。尽管对眼下的艰苦生活没有完全适应,尽管她目前还没找到工作,小家庭开支巨大收入锐减,正面临“经济危机”,但她对丈夫的坚守给予足够的理解。

今年3月,全县评选师德师风先进个人,熊纯成毫无悬念当选。县里几家私立学校开出高薪聘请、安排妻子工作等优厚条件,并动用亲戚、同学关系想“挖走”

熊纯成。他借口与学校所签协议未到期,一一婉拒。

不过,也许今年或明年之后,熊老校长将全身隐退,谢老师也会返回原校。“水尾洞小学,你一个人还能守多久?”记者临走前问。

“学校在,学生在,我就在。”望着夕阳下空荡的校园,和后山上的凄凄芳草,熊纯成说。

热点文章推荐

相关文章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