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西门街上这碗粉

2022年01月20日 10阅读 来源:永州日报
◇周林兴许对于我这样的上班族来说,美丽的一天是从早餐开始的。湖南人的早餐,最能代表乡土特色的,首屈一指的就是“嗦粉”了。各地的大街小巷都有汤粉、卤粉、辣椒炒肉粉、鱼粉、牛肉粉、三鲜粉、凉拌粉、鲜肉粉……各种口味、各种食材,应有尽有,可谓一地一品味,一店一名牌。为了能够快乐工作、幸福生活,让自己一整天心旷神怡地工作学习,我始终钟情于道县这碗物美价廉的汤粉。走在湘南古道州城的西门街,有个没有挂匾额招牌的小粉店,每天早晨都有很多顾客在它门口等候着这碗4元钱的汤粉。“这是我早餐中不可或缺的一碗粉。”看来这是个熟客,他说他以前就做过饮食生意,也卖过早餐。现在每天早上的第一要事,就是风雨无阻地来这里“嗦粉”一碗,这番话让这不太起眼的粉店增添了不少诱惑。黄先生是个摄影师,背着个相机经常在古城街道上捕捉精彩的镜头。偶然一次来到西门街,没有想到这个小粉店的人气如此之旺,耗了不少时间等来这碗粉之后,用他的镜头把那幅叫作“舌尖上的真味道”的图片,刊发在报刊、网络的媒体上。如今他无论多忙,都得绕道来这里吃完这碗粉。他说,走过全国的好多好多地方,他“嗦”了一辈子的“粉”,都不如西门街上这碗粉的味儿正道。我和很多人一样,开始是冲着个喜好去凑热闹的。现在是寻着味来“嗦”这碗“粉”的。与许多市民排队时的言谈中,胃口就被吊得高高的。他们宁愿上班迟到几分钟,也要吃碗粉才安逸。无意中流露出不“嗦”这碗粉,就像脑子里缺少点什么、忘记了什么似的欲罢不能。我窘红了脸,因为在别人喋喋不休地说道和夸奖中,竟然像长时间没有吃过东西一样,满嘴里涌了口水,说话都差点噎着。再就是在城里住了十多年,这碗粉如此招人喜爱,我不仅不清楚而且还没有亲口尝过。平日里自认为还算聪明的我、自以为是“道州”的老居民,至少也算谙熟县城各街道场馆的人,居然不知在西门街上还隐藏着如此精深的一个小粉店。那是一个周末的早上,睡了个懒觉起来,猛然间想着要去“嗦粉”,就径直走到西门街上去。从城里寇公街由东而西走到西门街,在城墙西门向外看了看,除去有牌匾的粉店,下坡处的北面那家挂着门牌为“寇公街17号”的小店门口,已经有很多人排着队了,显然就是我要找的这家粉店。在我眼里,这小店确实有点小。五张小餐桌摆在店里就显得有点挤了,店里面顶多就够二十个顾客坐着用餐。墙壁上除了市场监督管理局、卫生健康局颁发的证件外,没有其他让人记忆深刻的用来招揽顾客之类的东西。可是,顾客真的比较多,店外面的“狗狗凳”已经有人抢着坐下了,旁边还有站着“嗦粉”的……有个小伙子两只手捧着碗粉,歪着个头用耳朵和肩膀夹着个手机,邀约着朋友来吃早粉。“来‘嗦粉’了吧!西门街下坡这家。”“又不早点喊,我还在纺织厂呢,要等我吼!”小伙子开了免提,声音特别大。“好的。我先帮你喊一碗,十分钟内过来噢。”就这么一碗粉,让人从南走到北。“来碗汤粉!”店里店外都是人,看到这么多人痴迷这碗粉,我在困惑中想去探个究竟?!“好嘞!汤粉一碗。”店员娴熟地夹了砣粉放进捞搅(谐音,指竹编的漏勺)里,然后氽入滚烫的开水锅四五秒钟。随即提起捞搅在锅边“啪啪”敲两声,把米粉里的水涤荡干净,倒入一个大瓷碗里。“要辣椒不?”因为我是生面孔,店员有礼貌地询问。“要点点。”早餐的汤粉伴有辣椒才算是湖南风味呢!接着,把通红的辣椒、绿色的葱花、金黄的豌豆、油黑的木耳等调料、食材依次放到碗里,再从另外的一个小锅中舀上一勺原汤倒入,最后滴溜一小勺生菜(肉沫)汤(道州人把新鲜猪肉切碎肉沫后做的汤,称为生菜汤),殷勤地端给我。眼看着这碗里,粉的白,椒的红,葱的绿,豆的黄,还有热乎乎的瞬间涌起来的清香,鼻子吸进去的味儿,感觉想立即吃进肚子里才叫过瘾。幸运地找了个位置,忍不住用嘴唇靠近碗边,先喝一小口汤,汤特别鲜特别美,又忍不住喝了一口,是一种“熨帖”的感觉。于是,就向一直忙碌着招呼客人的店主点了点头。“你家的汤料的口感真好,怎么熬出来的哦?”店主笑了笑没有吱声,看来真是忙着,同时对我给予的表扬会心地回点了一下头,表示感谢。或许也不想给我一个确切的答案,我还是先“嗦粉”吧。用筷子挑起几根粉来,凉那么两三秒钟,吸入嘴唇,烫熟的粉——特别嫩也特别绵。比牙签稍粗一点点的粉丝,“嗦”进齿舌间,随着牙齿咬嚼的那一瞬,和着汤汁,在口腔里萦绕一会儿,就暖暖地消融了,味蕾也打开了。恰到好处的汤水,看来清淡而味道特别纯正,调味到位又清香四溢,空了一晚上的胃正渴求这种弥补。赶紧把粉嗦完,把汤全部喝进肚子里去,用纸巾擦了擦嘴,余味隽永,似乎有种再来一碗才算美的感觉。我终于找到了这碗粉,像“他乡遇故知”一般快活喜悦,但总觉得还缺少点什么。恰巧有人吆喝着,“老板,给我来碗‘垛垛粉’!”“垛垛粉”是道县人的特有的说法,意思是一个大瓷碗里放两砣粉,店主只是象征性地收取添加了那一坨粉的本钱。即便顾客再续加点原汤,店主也不会多收钱的,目的就是让顾客乘兴而来,满意而归。这家小店还有免费供应的小碟萝卜、黄瓜、辣椒、豆角等酸咸(道州对泡菜的俗称),特别脆特别爽,既照顾了前来“嗦粉”的客人的胃,还招徕了许多“回头客”。夏天里,总有顾客自带一瓶啤酒,在这里吃上一筷子粉,夹起一块酸咸,喝一口酒。他顺酒下肚的那种惬意,全部凝结在青铜岁月勒出的深深笑纹里,从他的微醺中突显出愉悦和满足,足以得知时日的轻松自如。诚然,也只有在这个风调雨顺、世事安泰的年头,也只有盒包鼓鼓、手头充盈之后,才有这“早酒一盅,一天威风”的洒脱。得知老板已经经营多年,生意蒸蒸日上,从来没为多赚取点钱而加价,反倒为了顾客满意,还增添了不少酸菜、泡菜的式样,这也是饮食行业的奇葩。以这种多投入的方式赢得顾客的肯定,正是这个小粉店特有的风味吧!试想着,这么多的顾客前来,每天早上就那个时间段的生意,店主完全可以像其他的粉店一样,加个一块钱一碗的价,吃“垛垛粉”的完全可以再加收一两元,顾客肯定理解,也不会“移情别恋”,依然会一如既往地来吃这碗粉,以满足自己的胃口。但老板没有如此,依然如故地做着“出力不讨利”的事。我常以为“经商”人的目的是赚钱。而今,这碗清淡的汤粉,如同店主的淡泊。小粉店的适当“让利”,透出老板的胸襟,让我看到了这碗粉的价值所在。彻悟之后才明白,寻常百姓心知肚明店老板的馈赠,就会一传十,十传百,百传千千万。这都是免费的广告,让更多的人晓得了这碗粉的实在,更多更多的顾客盈门,老板在薄利多销中传了声,盈了利。这个小店的特有标志,就是这碗粉粗茶淡饭之余闪亮的招牌。那是市民们日常里滋生信任后的酷爱,也是互相交往中养成的一种融洽、一种默契、一种坚定。在每天的匆忙里,我都会专程来这里痛快淋漓地“嗦”上这碗“粉”,如约在小粉店找到早餐的“归宿”,尽享着普通人的简洁明快,寻觅到一天的舒适感、存在感。正因为这种难以割舍之情,促成了我与戚老板的忘年之交。欣慰的是,从他身上学到了身体力行,学到了为人处世,学到了初心不改,从而驱赶走我的好高骛远、不切实际。岂是这碗粉本身的价值乎!事业生涯中,几人能够一以贯之,愈行愈远,历久弥香,芬芳延续。这不会只是我一个人的感叹吧?

复制链接

下一篇

上一篇

返回目录

热点文章推荐

相关文章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