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黄昏琐谈

2022年01月20日 10阅读 来源:永州日报
◇兰旭霞假日总是显得慵懒而自在。吃睡全凭自己任性而为。一觉醒来,太阳已经偏西,阳光已不再咄咄逼人,温柔地斜斜地投射在阳台上,在绿萝叶上反射着暖暖的光芒。我不由抬头看向这光的来处,天边,云霞微红,似微醉的仙子在天湖边随意地卧着,那交织着红、蓝、黄和紫的仙裙飘散开来,美得令人陶醉。这就是黄昏!黄昏之景,最初见于《诗经》里的《君子于役》。“鸡栖于埘,日之夕矣,羊牛下来”。这极简极净的文字,把夕阳西下,鸡回窝,牛羊回栏的安宁写得清晰动人。朴素之中似乎有无法言说的思绪。是啊!动物都晓得黄昏了,得回家了,可亲人啊,你还在远方!那种望眼欲穿、欲语还休的期盼像一颗相思豆落进黄昏的光晕中,荡开的涟漪,一波又一波。后来,“黄昏”二字渐渐已不再是单单的时间或者自然风光,而是有了更深沉的含义。各种愁绪、情思均借黄昏来渲染。“东篱把酒黄昏后,有暗香盈袖。莫道不消魂,帘卷西风,人比黄花瘦。”“过尽千帆皆不是,斜晖脉脉水悠悠。”“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等等,把黄昏写得或心酸,或凄惨,或惆怅。“斜阳照墟落,穷巷牛羊归。野老念牧童,倚杖候荆扉。”还是王维的这种带着闲适宁静安详的黄昏让我喜欢,是我心目中理想的黄昏。在乡村,黄昏的意境最好,味道最纯粹。天空介于将黑未黑,有一种半明半暗的朦胧。而城里几乎在太阳刚坠到山腰就亮了灯,各种华灯璀璨夺目,以至于人们错过了天边那抹绚丽的晚霞。黄昏是一天最美的收工。经历了一天的辛苦才能守得这个时候归家的安详。回想童年时代在老家,黄昏时,是村里最忙碌热闹的时候。鸡鸭乖乖地回笼,牛腆着肚子在路上晃悠。干活的人突然从四下里冒了出来,挑着担,扛着锄,逐渐地聚拢到回村的几条主道上。大家一边聊着白一边往村里走去,步履不再匆匆。虽然带着一点疲惫,但此时抽支烟,哼一曲,都是轻松随意的。红日敛了光芒,变得温驯,温柔地给每个人身上涂上好看的金色。村井边,来往挑水的,洗菜的,几乎都是妇人。难得的唠上几句,又突然急急忙忙戛然而止,边急走边回复:“不说了,得回去喂鸡,煮饭克了!”渐渐地,屋顶上冒出缕缕炊烟,烟与烟在村子的上空交织,缠绵,在绚烂的天幕布之中谈一场短暂而美好的恋爱。稍后,天空慢慢暗了下来,而这时,我们还在外面疯。妈妈一边忙碌做饭菜,一边腾出空来在院子门口张望,有时吼几句:“憨女啊,死哪里去了,夜了,还晓不得回屋啊!”我们这才和小伙伴分了手,旋风一样冲向自己的家。家里的白炽灯带着点黄晕的光,似乎是天边那刚坠下去的阳光的一缕。灯光下,灶火前,妈妈的脸在饭菜的香气里变得格外温馨和甜美。雨天的黄昏,像是一幅水墨画。朱自清先生笔下的春雨中乡下的黄昏,淡墨描绘,恬雅祥和;李清照笔下的雨中黄昏则是浓重泼墨,愁云惨淡。境由心造,与风景无关,全看各人的心境。我印象最深的雨中的黄昏,是我们难得没出去疯玩,而是在大屋门前就着不太亮的光,看书写字。猫咪也没有到处跑,蜷在脚边打着呼噜。偶尔抬头看门前的那一大片竹子在雨中窃窃私语。有时竟看得入了神,就变成呆呆的。被一旁在挑豆或缝补的妈妈手指点额,才恍然过来。起身,来到窗前,可以看到不远处的湘江。江水在这里稍拐了一个弯,人们在这里筑了一道坝,形成一湖。夕阳下的潇湘平湖是宁静而美丽的。淡淡的阳光在水面点缀星星点点的光芒,如万颗明星在闪耀。这里不许过大船,所以,只有几艘小船。就这几艘小船,刚刚好,它们缓缓地在夕阳的光波里漫步,悠悠的江水在身后微微荡漾,拖起长长的鱼纹裙。这次第,哪里有什么“烟波江上使人愁”?再看岸边,杨柳在妩媚地临水照镜,顾盼生辉。不少人在悠闲地垂钓,有来来往往漫步的人。这次第,当是“此乐何极”呢!从某种角度上说,黄昏对应着四季的秋,对应着人生的中老年。这两个字似乎饱含着对人生苦短、光阴易逝的惆怅感叹。故,人们常说“夕阳无限好,只是近黄昏。”我倒不觉得黄昏的美带着遗憾。没有这短暂无限好的夕阳,也就没有第二天新鲜蓬勃的朝阳。有着蓬勃过的清晨,又何憾黄昏的到来呢?人生短暂,往昔不可回,那些美好的儿时黄昏情境已不再,如之何勿思!但那些美好永远在记忆中珍藏,能时常回味,亦是足矣。

复制链接

下一篇

上一篇

返回目录

热点文章推荐

相关文章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