洋中鱼
摄江永上甘棠月陂亭忠孝廉节碑拓片
洋中鱼
摄二在我看来,文天祥的一生,是“忠孝廉节”的忠实践行者。在整个南宋,只有他最配得上这四个字。先说“忠”。文天祥忠于国家的事迹很多,略举一二便知。恭帝德祐元年(公元1275年)正月十三日,文天祥接到太皇太后诏旨:“照已降旨,疾速起发勤王义士,前赴行在。”文天祥捧诏痛哭,三天后“尽以家货为军费”,组织义兵,起兵勤王。当时,友人劝他说:“今大兵三道鼓行,破郊畿,薄内地,君以乌合万余赴之,是何异驱群羊而搏猛虎。”文天祥答说:“吾亦知其然也。第国家养育臣庶三百余年,一旦有急,征天下兵,无一人一骑入关者,吾深恨于此。故不自量力,而以身徇之,庶天下忠臣义士将有闻风而起者。义胜者谋立,人众者功济,如此则社稷犹可保也。”恭帝德祐二年(公元1276年)二月二十九日晚,被元军押送北上的文天祥一行在镇江设法逃了出来,他们历尽艰险,到达真州(今江苏仪征)。后来,为了追寻王室,辗转到福建福安,被授予通议大夫、右丞相兼枢密使、都督诸路军马等职。他“连上章辞”,改授为枢密使、同都督诸路军马。七月初四日,文天祥从福安启程,十三日到达南剑,开府募兵,继续抗元。可见他心里时时刻刻以江山社稷为重,对国家忠心耿耿。次说“孝”。由于父亲在文天祥二十一岁就去世,之后,文天祥对祖母和母亲十分孝顺。咸淳九年(公元1273年)被任命为湖南提刑期间,为了照顾祖母和母亲,文天祥请求调回江西,朝廷便任命他出知赣州。德祐元年(公元1275年),文天祥带兵奉命驻守隆兴(今江西南昌)。不久,祖母刘夫人病故,文天祥回乡料理丧事。搞清楚之后,又匆匆赶回军中。祥兴元年(公元1278年)九月,战事吃紧时,母亲曾氏病逝,文天祥也简单操办丧事,并委托人设法将母亲灵柩运回家乡。再说“廉”。文天祥虽然于理宗宝祐四年(公元1256年)中举,但因为父亲文仪同年去世守孝三年,直至开庆元年(公元1259年)五月,朝廷补授文天祥为承事郎、签书宁海军节度判官厅公事,文天祥正式踏入仕途,到至元十九年(公元1282)英勇就义,他在官场二十三年,没有因为贪腐行为被举报和弹劾,其资金都是朝廷发给的俸禄和奖励。甚至,在起兵勤王时,还把家里的钱财拿了出来。最后说“节”。这是文天祥最灿烂的人生光环,可以说中国历史上,没有几个人能与之媲美。德祐二年年(公元1276年)正月十九日,谢太后拜文天祥为右丞相。第二天,文天祥和吴坚、贾余庆、谢堂等人到皋亭山明因寺的伯颜营中。文天祥见到伯颜,毫不畏惧,怒斥元军入侵。伯颜把文天祥扣留下来,却把其他人放了回去。第二天,吴坚、贾余庆等人带着降表又来到元营。刘岳申《文丞相传》曰:“明日左丞相吴坚、右丞相贾余庆,同知枢密院事谢堂、签书枢密院事家铉翁、同签书枢密院事刘岊,与吕师孟奉降表至。”这时候,贾余庆的身份就是右丞相了。所以,文天祥首次担任右丞相职务,满打满算也不过一天半的时间,而且二十日一天都是在元营度过的。但他不辱使命,抱定讲和而不乞和,谈判而不投降的宗旨,与伯颜展开了针锋相对的斗争,尽管这时宋廷已经屈膝投降。祥兴二年(公元1279)正月初二日,元军击溃文天祥督府军后,把文天祥囚于船上,押往厓山。十三日,元军到达厓山。元军大将张弘范逼文天祥书谕张世杰投降。文天祥写《过零丁洋》一诗,作为回答。同年十月初一日,文天祥被押送到大都(今北京)。初五日,移至兵马司关押,“枷项缚手”。此后,被囚禁三年,历经利诱劝降、严刑拷打、宰相庭审、亲情威逼等考验,但他不为高官厚禄所引诱,就义前在衣带上写下“孔曰成仁,孟曰取义,惟其义尽,所以仁至。读圣贤书,所学何事?而今而后,庶几无愧”的诗句,视死如归。文天祥元营被拘而不惧,五坡岭被俘而不降,大都被囚而不屈,尤其是长年累月的囚徒生活,已经使他的形象具有悲剧英雄的色彩。赵弼《续宋丞相文文山传》对文天祥就义过程记载颇详:“公至柴市,观者万余人。公问市人:‘孰为南面?’或有指之者,公即向南再拜。”索纸笔书二诗云:“昔年单舸走维扬,万死逃生辅宋皇。天地不容兴社稷,邦家无主失忠良。神归嵩岳风雷变,气吐烟云草树荒。南望九泉何处是?尘沙暗淡路茫茫。”“衣冠七载混毡裘,憔悴形容似楚囚。龙驭两宫崖岭月,貔貅万灶海门秋。天荒地老英雄散,国破家亡事业休。惟有一灵忠烈气,碧空长共暮云愁。”书毕,掷笔于地,谓监刑者曰:“吾事已毕,心无作矣。”南面端坐待命。观者无不流涕。文天祥用他四十七岁的血肉之躯践行了“忠孝廉节”的崇高诺言,高唱出一首威武不屈的“正气歌”。他生前著有《文山诗集》《指南录》《指南后录》《正气歌》等,其著名诗作名句“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耳熟能详,千古流传。如果我们仔细端详上甘棠月陂亭的“忠孝廉节”石刻,可以发现字如其人,耿直忠烈,大义凛然,其爱国丹心,惊天地而泣鬼神,久久地震撼着国人的心灵。《永州府志》关于文天祥的题刻记载
复制链接
下一篇
上一篇
返回目录
热点文章推荐
相关文章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