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兴国
杨万里
摄
□王衡生
“一山藏二庙,文武两圣人”,这是古郡零陵的一大奇观。
这句有趣的零陵俚语,说的是在零陵古城廓内的东山山巅和南麓,一上一下坐落着祭祀武圣关公与文圣孔子两大庙宇。一文一武,相得益彰,宛如双璧,相映生辉。它们历经数百年风雨沧桑,保存至今,而且,双双携手,获得殊荣,一起成为2013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公布的第七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一地两庙,文武双全,又双双荣获“国宝”桂冠。这堪称奇迹的趣象,在零陵的街头巷尾,传为佳话。说孔子,道关公,话春秋,言三国,讲历史名城文化,一时成为零陵百姓茶余饭后津津乐道的热门话题。
对于孔子及孔子庙,从古至今零陵人民可以说是家喻户晓,人人皆知。
零陵文庙,北枕东山,东向嵛峰,西望潇水,南倚玉山,乃钟灵毓秀,风水和谐之宝地。因为是祭祀孔子的庙堂,老百姓习惯称之为“孔子庙”。孔子,是我国春秋末期著名的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儒家学派创始人,备受历代封建王朝的推崇,被尊为“圣人”,奉为“万世师表”,追封终成“大成至圣先师”,故而它又被称之为“圣庙”、“先师庙”。其建筑的格调很高,拥有着如同皇室宫殿那种至高无上的威望与地位。在封建社会里,这里除了定期举行祭孔活动外,还是每年本县依例举行科举“岁试”的地方。本邑优秀士人在这里脱颖而出,考中者就有了童生、秀才的功名,能耀祖光宗,还拿到了进入府学或州级书院深造的“门票”,具备了参加省级科举“乡试”的资格。自隋至清,在一千三百多年漫长的封建社会实行“科举出仕”制度的年代,这里是培养、教育、选拔人才的重要场所,是古代社会官办的学堂,是传播儒学文化,培养后学的神圣殿堂。因此,作为“庙学合一”的零陵文庙还有一个挺有趣又挺文雅的名字,叫作“县学宫”。
自我国西汉董仲舒“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以来,孔子所创立的儒家思想,成为封建统治阶级的“正统”思想而统治中国两千多年。便有了“半部《论语》,治理天下”的说辞,而以“儒学”为核心的“四书五经”,就成为了读书人走“读书做官”之道必须精读细研的“经典”功课。作为创立“儒学”的鼻祖孔子,也就被奉为“文圣”为天下士子顶礼膜拜,因而,自唐宋以来,神州大地几乎每个县府,读书做了官的人和为做官正在读书的人,统统兴建文庙来祭祀礼拜孔子。如是,天下文庙便如同雨春笋般地拔地而起,林林立立。零陵文庙便是在这样的历史背景之下于南宋嘉定元年(1208年)问世。尔后,经历宋、元、明、清四朝,其间四易其地,六次迁移重建。现存庙宇,即为最后一次即清乾隆四十年(1775年)所重建,后又经道光元年(1821年)、道光二十六年(1846年)和同治八年(1869年)先后三次修葺,均维持其旧制,沿袭至今。因此,展示在世人面前的这座古老庙堂,已经历了238年的历史岁月。
站立在零陵文庙前,人们常常会想到两个问题:一是为什么说零陵文庙建筑金碧辉煌,还雄伟壮观呢?二是零陵文庙为什么会成为“国宝”,价值何在呢?其建筑艺术特点或且说其精华究竟表现在哪些方面呢?走近大成殿,扑入眼帘的那红墙、那金黄的琉璃瓦,那高台回廊,那重檐翼角,俨然是一副古代宫殿式神庙的作派,表现出富丽堂皇、庄严雄伟的基本风格,很容易让人联想到北京故宫里的金銮宝殿抖擞的威风与神奇的气派。零陵文庙的旧制规模,可以称得上是恢弘壮阔。因为是永州府的首县,还是府治所在地,所以,其建筑布局和规模体制,堪称典范,是府属他县所无法比拟的。它是由位处中轴线上的棂星门、大成门、大成殿、崇圣祠及东西庑和对称布局在辅助轴线上的明伦堂、藏经阁、乡贤祠、名宦祠、孝子祠、节妇祠等众多祠堂庙宇组成的庞大古建筑群。只是由于岁月的风雨、时代的变迁,特别是那个被称之为“文革”的非常年代的疯狂肆虐,使零陵文庙被肢解得七零八落,九死一生,幸存者仅为大成殿及东西庑、月台、五龙丹墀,面积约2700平方米,不到原有规模的十分之一。尽管如此,劫后余生的是其精华,仍不失它应有的雄伟气质,以及所蕴涵的高超的建筑艺术和非凡的历史文物价值。这才入得“国保”评审专家的“法眼”,百里千里挑一而选中了它。
大成殿,建于高1.7米的须弥座台基上,面阔五间,进深三间,通高13米,重檐歇山顶,覆盖金黄色琉璃瓦。顶脊塑云龙,脊中竖宝葫芦,两端及翼角饰以鳌鱼吻,两面山花浮雕双龙戏珠,重檐飞翼,上堆塑麒麟。整体殿宇,依山势而建,呈现出高台层叠,高山仰止的气势。这是体现零陵文庙品位的第一个突出特点。
(作者系零陵区文博副研究员)
复制链接
下一篇
上一篇
返回目录
热点文章推荐
相关文章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