纵观全国高考作文,很多试题都运用了比喻、象征或双关含蓄的说法。如“毁树容易种树难”(1981年)、“树木·森林·气候”(1986年)、“每朵花下都有刺”(1990年)、“近墨者黑,近墨者未必黑”(1991年)和“鸟的评说”(1995年)等,就是一些比喻说法的典型。无独有偶,在近年各省命题的试题中,这种比喻说法的作文题也是琳琅满目,如2007年的“提篮春光看妈妈”(安徽)、“必须跨过这道坎”(上海)、“记忆永远不会风化”(山东)、“季节”(福建)、“传递”(广东)和“诗意的生活”(湖南)等等,都是一些“忌按本义写文章”的作文题目。这些作文试题曾令无数考生发出了“拿不准”、“不晓得写什么”的声声感叹。因为这些题目是一种比喻说法。面对这种比喻说法的试题,考生想要迅速而准确地找到一个自己熟悉又能表现主旨要求的题材故事,除了要理解它的本义之外,重要的是要理解它的比喻义。本义是单一的、具体的,易于理解;而比喻义是开放的、抽象的,难以把握。写什么好呢?命题者的意图究竟是什么呢?因此,这种作文试题对广大考生来说,就成了一幅“八卦图”“龙门阵”,看得懂的不多,想得透的很少,写得出好文章的自然就是凤毛麟角了。为使考生能够适应这种比喻说法的作文试题,我们在平时的作文教学过程中一定要注意抓好对作文“审题立意”的训练,特别是要抓好对一些“具有比喻说法的作文审题”之训练。那么,这种审题训练宜怎样开展为好呢?各师各教。笔者主要是从如下两方面去做的:(一)开展鉴赏。所谓“开展鉴赏”,就是要充分利用教科书里的相关篇目,如鲁迅的《药》、叶绍钧的《夜》、巴金的《灯》、莫伯桑的《项链》和契柯夫的《装在套子里的人》等,分别复习讲解这些标题或比喻或象征或双关等含蓄说法的意义,复习讲解这些作品的构思谋篇以及它们采取这种写法所产生的艺术效果,进而让学生深刻体会这种比喻说法文章标题的妙处所在。以《药》为例,可设计出下列问题先让学生去思考:鲁迅先生的《药》写了一些什么样的“药”?文中只写了那种治痨病的“人血馒头”吗?“人血馒头”里的那个“人”是什么人?为什么处决那个人要在深更半夜里呢?那个人被处决以后的鲜血为什么竟有人买去治病呢?这种“人血馒头”治好了人的病没有?它治不好人的病,当时当地的人们为什么还要这样做?人们如此地愚昧无知,是谁造成的?面对这样的社会情形我们该怎么办?然后,引导学生归纳这些问题去鉴赏文章标题的作用。通过这样的讲习互动,会逐步加深和巩固学生对课文写作思路的理解,从而使他们更清楚更深刻地认识到作者之所以用“药”做文章标题的艺术魅力:原来,作品明写人们寻求治病的药,但却暗写寻求拯救中国社会的“药”。药,形象具体,一语双关。作品以“药”为标题,既巧妙地展开了故事情节,又深刻地表现了主题思想。它,显得意味深长,能给人以深远的思考和无尽的遐想!如此等等,我们如果能充分利用教材里的相关篇目,并有意识地进行切中肯綮地讲解与复习,使学生逐步掌握鉴赏这类文章标题的方法并养成鉴赏的习惯,无形中就为学生“怎样分析和理解比喻说法的作文题”提供了深刻的启示,也为他们怎样写好这类作文提供了生动的借鉴。(二)强化习练。所谓“强化习练”,就是要在充分利用教材相关课文,对其比喻说法的文章标题进行品味和鉴赏的同时,不断拟定出一些具有比喻意义的作文题目,像“路”、“风”、“网”、“流水”、“阶梯”、“窗口”、“规矩”、“轨迹”、“一张答卷”、“我有一个梦”、“父亲的大手”、“我发现了美”、“这里的风景真迷人”、“雏凤清于老凤声”、“今年花胜去年红”、“不信东风唤不回”、“向阳花木早逢春”、“玉不琢,不成器”、“千里之行,始于足下”、“临渊羡鱼,不如退而结网”、“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梅须逊雪三分白,雪却输梅一段香”……让同学们去加以思考,布置他们逐一写出这些题目的最佳比喻义。然后,根据学生对这些题目的理解程度,为他们做些精当的分析讲解,并指导和要求他们把这些题目写成各人自己比较满意的作文。通过这样的强化习练,使学生在不断的思考和反复的写作实践中,提高对比喻说法作文题目的审题能力和写作能力。需要指出的是:在一些比喻说法的作文题目中,有的所指原有具体的事物,如上面的“路”“风”“网”之类,对这一类的比喻说法,学生可能易于理解,可能易于从自己成长的经历中准确地捕获到所要抒写的被比喻的对象。有的所指原没有具体的事物,而是一些很抽象的东西如“美”“风景”“春光”等,对这一类的比喻说法,则需要教师为学生及时做些点拨,启发他们的思维,帮助他们理解题意,以便他们从纷繁复杂的现实生活中快速找到正确的对接点,从而捕捉到自己最熟悉而又最能表现主旨要求的某个故事:这是需要特别注意的。(作者系永州五中特级教师)
复制链接
下一篇
上一篇
返回目录
热点文章推荐
相关文章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