翻阅《潇水清清永水流》这部书稿,我最大的感受就是:看似信手拈来的书写日常事务的诗文,语言质朴,却情致温润;平淡的叙述中,充满了人生的况味和智慧。
田日曰君非专业的作家,没有太多完整的时间坐下来闭门写作。他先后在县里不同的单位和乡镇工作,绝大部分时间是奔走于双牌大地的各个乡村和山山水水之间,忙于公务。在一起茶叙时,他曾经跟我说,依然留恋和羡慕在学校当老师那种境界,可以是一介书生,一天大部分时间可以坐在书房里专心阅读和写作。我知道,那是他文学的初心没忘,诗意的情怀还在。繁忙的工作和琐碎的事务,并没妨碍他对文学的守望和挚爱。这本集子里的诗文,大多是他利用业余时间,因人因事因时因地有感而发,质朴、率真,不矫揉造作,也不装腔作势。因此,在我看来,这些诗文如他的为人一样,诚实而可靠。
文集中不少篇什是抒写乡情和亲情的:如《故乡行吟》《回家的路原本不远》《难忘中秋糯粽香》《我的纪念——读表弟博文<纪念母亲>》《陪您一起读<娘>》《磨难童年》《向母亲致歉》《“剁椒鱼”伴我去欧洲》等;也有写民族情时代情的:如《关于上梧江民族学校主力教学楼的记忆》《读<教师辞职开粉店>偶感》《不可或缺的磨难历练》《瑶族婚俗拾趣》《瑶山围山捕猎记》《神秘的瑶家火塘》《两样的风景》《在柳子湖读诗》等;还有描写潇水和永水河畔醉人美景与动人故事的:如《爷爷的上梧江》《有庳国里说象王》《又见阳明杜鹃红》《舜德岩的传说》等。这些诗文都不是太长,但大多直抒胸臆,以小见大,小篇什中有大情怀。
“友人说,上梧江的‘梧’/是我的木头我的排/是说岸边某家小卖店的瑶妹子/倚门凝望爷爷放流的木排漂近/一个招手/早把爷爷的心勾住/拴排的缆索没打好结/爷爷已跃身在岸上”(《爷爷的上梧江》)诗歌的画面感极强,倚门而望的瑶家女子,心急火燎、急不可待跃身上岸的爷爷,他们之间的牵挂与隐藏在内心深处的情爱,像潇水一样热烈而奔放。你完全可以想象:潇湘夜雨,轻轻摇动的木排以及它的故事,就如雨雾中的潇水一样,朦胧而富有诗意。
《磨难童年》《向母亲致歉》等亦写得有情有致,在对往事的回忆中,弥漫其间的浓浓亲情,总在感染着读者、熏陶着读者。在《磨难童年》中,作者回忆了童年时代三件难忘的事:“记忆之一:无意之中被鸟铳伤及双脚”“记忆之二:挖蚯蚓时被挂耙挖了脑壳”“记忆之三:学游泳溺水险些送了命”,看起来这些都是“小事”,乡村少年或多或少都经历过——我小时候,和哥哥挖蚯蚓时也差点被挂耙挖了脑壳;在学校附近的水塘里野泳时也差点被淹死。但是,说实话,我没有田日曰兄这种有关生命、亲情和幸福的感悟:“我只是觉得,它们让我深切地体会到了生命的脆弱、亲情的可贵、幸福的含义甚至人生真正的意义”,“最起码,让我在从那以后乃至从今往后的日子里,变得越来越刚强、越来越豁达和懂得知足。”看来,世事非深入体察者,不会有非同常人的体验与发现。从这个角度看,田日曰兄的文章有其独特的价值。
在《我的纪念——读表弟博文<纪念母亲>》一文中,借表弟的文章来表达对姨娘的追思,同时也表达了对已归天堂的父亲母亲的怀念。彭学明先生的长篇散文《娘》,是我推荐给田日曰兄的。没有想到,他竟一次性买了35本赠送给他单位的同事及家属一起读,并且写下了有情思、有理据的读后感《陪你一起读<娘>》,借此表达“我一直很后悔没能给予父母足够多的感恩回报”的自责和懊悔。《向母亲致歉》一文反其道而行,从“我对母亲的‘顶撞’”和“女儿对我的一次‘顶撞’”中,感悟到这些无意中的“顶撞”“对母亲的伤害有多大!”“对母亲的唠叨,尽管在自以为长大成人的儿女们看来,总觉得这爱是多余的,难以接受的,其实呢,是我们不懂得母亲啊。”在这种痛彻的反思中,“我分明感到,它就像是一支痛心的利箭,刺在我们每一个为人儿女的人的心上。我们常常口口声声说敬爱母亲,可是,又有谁真正知道怎样敬爱自己的母亲呢?”因此,“母亲,我向您致歉。”田日曰君是一个孝子。虽说自古忠孝两难全,但他在工作之余,常在周末翻山越岭带着孩子回到老家看望和陪伴亲人,帮母亲擦身、洗脸、剪干净脚手指(趾)甲,尽到了一个儿子的孝道,其行堪为表率,其情尤其感人。可他仍然“心念至亲却愧欠”,于是写下了“母亲,我向您致歉”这样深情的文字。可见,他对于亲情的怀念和抒写,弥漫了他的心间和诗文。
复制链接
下一篇
上一篇
返回目录
热点文章推荐
相关文章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