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果子炸出年味来

2022年01月20日 10阅读 来源:永州日报
□本报记者

唐斌

炸果子,迎新年。炸果子是宁远县农村过年的传统习俗,它承载着一代代宁远人对年味的记忆,更是希望新的一年生活能像炸果子的场景一般红红火火。

2月4日立春,距离春节更是只剩下3天,在宁远县禾亭镇经营着一家名为紫东建材公司的老板李胜忠决定给员工们放假,不过在放假之前,跟家人、员工们一起来一场原汁原味的炸果子也是每年春节放假前必不可少的重要活动,既是给员工们发福利,更是用火热的炸果子做一下年终总结。

一大早,李胜忠便带领大伙一起,在公司门前的空地上垒好了烧柴火用的土灶,红火的灶头上两个硕大的铁锅热气腾腾。首先进行的是米粉丸子上糖工序,精选上好的糯米粉和粳米粉按一定比例加水混合,搓成汤圆大小的丸子,而后加糖用水煮熟,形成胶装糖膏,这便是炸果子所需的母料,也是最终果子味道好坏的关键。

李胜忠说:“米粉丸子上糖蛮有讲究的,加多少糖要事先计算好,丸子煮好后铲糖的时候干湿要合适,太湿和起米粉油炸时容易断裂、粘锅,水多了的话那果子做出来就不甜。”经过多年的实践,80后的李胜忠显然也已经是炸果子的能手,各处事项掌握得恰到好处。

完成关键的米粉丸子上糖,接下来便是趁热加干米粉反复揉成坨,这可是一份体力活,公司里的几名壮劳力都卷起了袖子,大家一起忙活了约40分钟,炸果子的原材料方才搓揉完毕,而后擀成一大块,再切割成条,最后经手工剪裁形状,便算是完成了油炸前的所有准备工作。

在忙碌的间隙,大伙也聊起了炸果子的由来,但说来说去,却只知道,炸果子是宁远一带一直流传下来的传统,具体年代早已不可考究,而古时候基本上只有家庭富裕的地主才能一家人自己炸果子,但贫苦人家往往也会大家凑一起炸果子,一直到上世纪八九十年代,炸果子进入最红火的时期,几乎家家户户都要炸上很多,招待亲友。

进入新世纪,随着现代生活物资不断丰富,超市里有了无数现成的糖果,很多人便舍弃了口味单调而又制作复杂的炸果子,偶尔想要回味一下以前的味道,更多的人会选择到市场直接购买,到现在仍然坚持自己制作炸果子的已经所剩不多,他们更多的是希望找到儿时炸果子的年味。

李胜忠说:“现在的人虽然每年都回来过春节,但以前那种热情都不在了,大家每天就是打麻将、耍手机、玩电脑。像这样一家人在一起,带着小孩子一起做这个事情,找回以前那种最真最纯朴的乡土感觉,是一件很幸福的事情。”

宁远人炸果子通常要在临近小年的时候,才能够开油锅,断断续续会一直持续到除夕当天。每到那个时候,大人总是会一个劲地叮嘱小孩子:“离油锅远一点,过年过节的,要是被烫着了,那可是不吉利的。”只是油锅对于小朋友的诱惑力实在是太大了,看着那由白变成金黄的果子在油锅里来回滚动着,哪还顾得上父母的叮嘱,早就守在了油锅边等着。也有的小朋友不甘于只炸出千遍一律的长条形果子,会制作出圆环套、网状等特殊形状的,个别心灵手巧的还会制作出带文字、动物形态的,最后炸出来的果子别有一番趣味。

炸果子用的油一样十分讲究,一定要是今年新鲜出炉的茶子油炸出来的最为香脆可口。而炸好的第一锅果子,一定是老人先吃,一方面是学会感恩、孝敬老人,一方面是老人的经验足,炸的果子火候是否到了,味道是否好,全靠老人指点。果子吃在嘴里,又软又酥,吃了还想再吃。这炸好的果子,可是新年招待客人的必备点心,等到新年来时,走亲访友拜年,这果子也成了桌子上常摆的食物。一家一家、一代一代传承下去,沿袭着古老的习俗、古老的文化、古老的年味。

复制链接

下一篇

上一篇

返回目录

热点文章推荐

相关文章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