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江华,有一处叫“阳华岩”的名胜古迹,让天下读书人敬仰、折服。这里不仅洞幽、景奇,而且有穿越时光邃道、堪称瑶山一绝的生存于石炭纪贝类化石——石燕,更令人拍案叫好的是自唐宋以来保存极为完整、被称之为江华文物国宝的摩崖石刻。
阳华岩自古以来就有“阳华胜览”的美誉,属江华八景之一。据《永州府志》记载:“江华复岭重岗,地远而险,其山之秀异者,自古称阳华岩。”从阳华岩山顶发现的大量古生代海洋生物化石——石燕贝推定:在数亿年前,阳华岩一带是汪洋大海,由于地球造山运动,由海洋变成了陆地,后历经沧海桑田,才形成今天这样的溶洞地貌。
在唐高祖武德之前,江华属冯乘县,后析置江华县,由于县治在沱江老县,地理位置为“阳华岩之江南”,故取名“江华”。在沱江镇竹园寨学校旁100米远的地方,有一座石砂岩组成的小山岭叫回山。阳华岩就在回山脚下,一股清泉从岩石缝隙中汩汩流出,如长虹架水,玉带萦绕。据说这股泉水来自宁远九疑山地下河,它滋养着阳华岩周边数个村庄的上千亩良田。阳华岩呈弧形走廊,上有巉岩洞穴,石燕来回穿梭;中有磬石如编钟,扣之余音不绝;下有淙淙溪流,岩里野鱼游来晃去。阳华岩为石灰石岩,是一个敞开式岩洞,里面可容纳数百人而不觉挤,因大岩向阳而得名。
当年道州剌史元结初到属县江华巡视,在县令瞿令问的陪同下,从县城老县来到竹元寨旁的阳华岩,元结不禁被这自然天成的风景所震撼:岩高气清、洞深泉寒、岩壁嶙峋、水石辉映。元结游玩出洞时,遇到附近一老农,问他是否知道祸害了12年的“安史之乱”,他摇摇头,表示无从得知。于是元结发出了“吾游处山林几三十年,所见泉石如阳华殊异而可家者,未也”的感叹。继而他在《招陶别驾家阳华作》诗中写道:“海内厌兵革,骚骚十二年。阳华洞中人,似不知乱焉。谁能家此地,终老可自全。……”他认为阳华岩就是官宦人家梦丛中归隐山林的世外桃源,这里不但自然风景优美,而且是一个远离世俗纷扰、战争祸乱并且能居家养老的理想地方。
对于阳华岩的自然胜景:唐朝诗人、道州剌史元结在《阳华岩铭并序》中给予了“九嶷万峰,不如阳华”的高度评价;南宋诗人、朝议大夫、人称“冰壶先生”的李长庚在《仲冬自宁远来游阳华岩》诗中也发出“千岩万壑果何似,吾家九疑真不如”的感慨;南宋诗人、道州郡丞程逖在《游阳华岩》诗中写道“阳华甲千岩,岂特魁一方”;南宋江华县令安珪在《道州江华阳华岩图序》中对阳华岩风景的评价更是给出了:“后之人有为山水题评者,当不落天下之第二也”的溢美之词。
阳华岩之美美在人文历史。大唐永泰二年(公元766年)5月的一天清晨,道州剌史元结在县令瞿令问的陪同下,到阳华岩游览。此时,清晨的阳光从九疑山脉的当阳处冉冉升起,阳华岩入口处被紫霞映照得通亮,外岩自东向西倾斜,形如长廊,洞有石磬,怪石嶙峋,脚下清泉晶莹透澈,沿岩壁西流。游后,元结不禁被这鬼斧神功、大气磅礴的神仙洞府所吸引,欣然提笔作《阳华岩铭并序》,他知道县令瞿令问艺兼篆籀,书法极为了得,便叫人在阳华岩石壁挑选一醒目位置予以刻录。
瞿令问以每字三种字体(隶书、大篆、小篆)同时书写刻于石上。在400字的铭中把阳华岩奇特、怪异、清幽的自然风貌描写得淋漓尽致并推崇有加。还抒发了对人生、仕途、世俗的感慨和看法。由于这一摩崖石刻名显、文美、字特,被世人称为“三绝碑”。石刻长290厘米、宽73厘米,是阳华岩最大最早的碑刻,也是国内罕见、留传1200多年的旷世名迹。
自元结、瞿令问勒石铭文之后,历朝历代的文人、墨客及书法大家纷纷在阳华岩摩崖石壁上题咏作品。在150多米远的阳华岩石壁上先后留下了40多方、大小不一的石刻,其中字迹清晰可辩的有38方,均为阴刻。最大的2.3平方米,小的0.75平方米,从石刻的字体来看,有楷、行、草、隶、篆、籀各种书法于一岩,字体齐全,可以说是集江华摩崖石刻书法珍品之大成。从石刻年代来看,最早为唐代,最多的是宋朝,还有明、清时期的作品。从内容上看,有吟铭、有题额,纳诗、词、图、铭、记于一体,充分体现了唐宋以来江华文学及书法创作的盛况和风格。
其中由南宋江华县令安珪作序立石、豫章罗煜书写的石刻《道州江华阳华岩图序》是国内少内、湖南省仅存的一方摩崖图刻。高93厘米、宽113厘米,上部为篆体图额,中部为阳华岩地理形势图,下部为40行楷书图序,图文真实地记录了阳华岩鼎盛时期的状况:不仅有天然溶洞,还有仙田、浮岚阁、朝彻亭、思来亭、华岩寺及岩门,图中的羊肠山道、亭台楼阁、小桥流水、台阶护栏等设施,无不在地图上描绘得形象生动,场景壮观。这方刻在泉水出口处岩端的《道州阳华岩图序》具有较高的文学艺术和书画艺术价值。唐代道州剌史陈谏、江华县令江籍、尉韩文叙刻立的《华岩寺记》是国内罕见的土地、寺庙购买、测量权属及管理记载的石刻。
阳华岩石刻,有的清丽流美、笔致洒脱;有的纵横飘逸、苍劲峻岩;有的端庄俊丽、方重规范;有的潇洒从容、拙朴酣畅……可为古今书法之圭臬,研习书法之范本。石刻内容丰富、语言精美、意境深远,是研究唐、宋以来江华历史遗留下来的文学史和艺术史不可多得的宝贵财富和珍贵资料。
阳华岩自唐代以来,留下了40多方完整、清晰、优美的摩崖石刻,让人们在今天能触摸到历史文化遗留下来的旷世神韵。让人们看到当时人文的记忆,听到历史的回声,感受到前人的生命艺术创造。
阳华岩的自然风景、人文历史保存得如此完好无损,丰富多彩,应感谢那些在历史长河中为之作出重要贡献的人们。阳华岩能有今天的大美,与这些人的美好心灵是分不开的。
如今,在阳华岩附近的竹元寨村旁,活跃着一支近20人的义务护岩队伍,他们在村民汤梦才的带领下,不计分文报酬,每天轮流守护着阳华岩,使它不遭到人为破坏。此外,还义务地为阳华岩绿化、美化、净化出力。据汤梦才介绍:阳华岩上方石崖上的花草树木都是护岩村民身捆绳索或架设长梯,冒着生命危险上去种植的。汤梦才有感于义务护岩人员长年累月的艰辛付出,觉得无以回报大家,他就在阳华岩上面的回山半坡上用水泥、沙土在地面上整出一个十余平方米的平面,将护岩人员的姓名一一镌刻在上面,以彰显护岩村民的美德,并希望将这一美丽善举一代代的传承、延续下去。
1983年10月,阳华岩被湖南省人民政府公布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2006年5月,被国务院公布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阳华岩凭借天然奇异溶洞和千百年来遗留的旷世碑刻以及为保护这方独特风景作出不懈努力的人们,在悠悠的历史长河中没有被浩渺烟尘所湮没,反而经过岁月的洗礼焕发出熠熠光辉。
复制链接
下一篇
上一篇
返回目录
热点文章推荐
相关文章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