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农民李镇瑜,乐在诗海勤耕耘

2022年01月20日 10阅读 来源:永州日报
□本报通讯员

唐世日

蒋志芳

贺敏

图为李镇瑜老人在伏案写诗。

“李老师的第三本诗集又要出版了!”

近日,这条新闻在江华瑶族自治县界牌乡和江华文艺界传开了。这位诗人就是界牌乡大林江村74岁农民——李镇瑜。

1月9日,笔者慕名走进李镇瑜的家中对他进行采访。

10岁开始写诗

1946年的一天,在私塾当老师的父亲李紫高见自己急性哮喘一个月不见好转怕撒手人寰,便把5岁的儿子李镇瑜拉到身边让他开始读《三字经》、《传家宝》、《传家训》、《增广贤文》等书籍。半年过后,李镇瑜已经把这几本书已熟记于心,背诵如流。而病情好转的父亲见他如此天赋,开始教他读《告子》、《离娄》、《四书》等书籍,这样,幼小的李镇瑜也开始写诗、做对。

10岁那年的一天,李镇瑜随叔父到仙石村,拜访叔父的一位曾在湖南大学读书的朋友。叔父介绍了李镇瑜能著诗做对的情况后,这位朋友便让李镇瑜根据屋前屋后的景致作诗。

10多分钟后,李镇瑜根据屋前溪水、桥、屋巷中的兰花等立刻写出了第一首诗:“一溪二水绕三桃,四进门开五眼桥,六株幽兰排齐巷,八梁九柱十分娇。”

从此,写诗成了李镇瑜生活的一部分。

再苦也要写诗

1953年,李镇瑜作为家里的独子,为了养家糊口,开始掌犁耙,种田。可内心写诗的欲望仍然在不停地燃烧。

1956年,15岁的李镇瑜在父亲的允许下,作为大龄学生在江华二中插班读书。这年李镇瑜开始进行诗词创作。好景不长,1960年,连续三年的困难时期开始,吃饭提到议事上来。学校号召下放,李镇瑜的读书梦破灭。但李镇瑜这颗墨砚里浸泡的诗歌之种还是在大地上长出了幼苗,创作也让他平静下来。

后来,文革期间,害怕因文字受到牵连,他把多年写的诗烧了。再后来,结婚生子后,承担起父母、岳父母、叔父母6位老人的赡养与后事和全家13口人的生活。迫于生活,李镇瑜学会了打铁、木工、骟猪等,也开始跑江湖,但他没有放弃自己的诗梦,而是把劳作当修炼,把痛苦生活当做酿造诗词的酵母与原料,于是,他充分利用中午、晚饭后的时间写诗。

有一次在外打铁,晚上他在梦中突然有了《晨耕》最后一句“柳风泼墨画中题”的灵感,从梦里醒来他立刻拿起打铁用的木炭记在墙上。

“响泉牧笛汇流溪,逐霭飞虹一曲西;芳草明花争灿烂,柳风泼墨画中题。”谈到这里,李镇瑜流畅地背起《晨耕》来。“只要有灵感都会记下来,不管是在哪里,很多次由于找木炭响动大,惊醒的伙伴差点把我当成小偷抓起来。”李镇瑜谈起每次记梦里的灵感时说。

晚年时期,儿子病死,媳妇改嫁,撂下三位还没有读书的孩子。李镇瑜心里一时间崩溃,但他仍然没有放弃心中的梦,而是把悲伤化为了诗的源泉。

“数声喝彩树林中,挺圆胸,兴冲冲;理翅梳毛,百啭钻深丛。丹凤秋波如黑杏,‘谁似我,入时凤?’

双眉两界隔蛾峰,欲张弓,失西东;万类霜禽,衡雁过长空。‘可比明妃高格调?’鹦鹉答‘味酸穷!’”采访时,随手从书桌上拿起一张展平烟盒子都是李镇瑜写的诗。

“没有稿子,他就捡回别人丢弃的烟壳写,药盒写,只要有空白的纸都成了他写诗的本子。”李镇瑜的老伴毛丙嫆告诉笔者。

出版诗集三本

改革开放后,李镇瑜开始写散文、诗、小说。经过一段时间的权衡,李镇瑜认为传统国学不能丢弃,于是他一手把锄辛勤耕作,一手握笔吟诗写作,以一个朴素的田间农民情结,在自己熟悉的农村用诗词舒发自己热爱的生活。先后在《中华诗词》、《华夏诗词》、《诗词百家》等国家、省诗词刊物上发表诗词近2000首,也被吸收为省诗词协会会员。

“陌路行星月,亭桥踏小霜;开镰收割晚秋凉,事毕何时赶快过重阳。桂子晴云碧,莲蓬鼻羽香;库房稻子满装仓,好景连年十岁更无疆。”《南歌子?丰庆》这首词是2013年看到粮食十年丰收新闻时写的。生活点滴,历史故事,劳动场景等都成了李镇瑜诗词的内容。

2014年10月,收集了李镇瑜不同时期精选创作的580多首诗集《田间诗草》付梓出版。

“这本诗集散发着田间泥土的清香,乡野小草的芬芳,展示了一个农民诗人在希望的田野上对美好生活的追求和向往。”江华县作协主席陈茂智评价说。

同年12月,在江华县界牌乡田园诗社在李镇瑜的努力下宣布成立。作为诗社主席的李镇瑜更加忙起来。他主动承担了会员的教学指导和进界牌九年制学校的传统国学进校园工作。目前,诗社已经吸引会员100多人,开设了诗词的写作、诗词鉴赏等课程,为界牌乡将创建省、市、县“诗词之乡”打下坚实的基础。2015年8月,李镇瑜收录了560多首的《田间诗草续集》成书出版。

采访结束时,李镇瑜拿出将要付梓的第三本诗集《田间诗草再续集》告诉笔者,下一步他要到更多的中小学校进行诗词国学进校园宣讲,让更多的孩子都来学习国学经典,传承国学。

复制链接

下一篇

上一篇

返回目录

热点文章推荐

相关文章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