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得不发
1934年10月10日,红一方面军的红一、三、五、八、九军团及中共中央机关、中革军委纵队共86000余人,从江西于都出发,撤出中央根据地,踏上突围西征的艰难历程。1934年11月中旬,中央红军于良田、宜章间通过国民党第三道封锁线,进入湘南。此时蒋介石已完全清楚红军西进与二、六军团汇合的意图。便急调湖南、广东、广西三省和中央军等26个师以及民团共40余万“追剿军”,在湘江沿岸建立第四道封锁线,企图利用湘江这一天然障碍,妄想在这一带消灭红军。蒋介石自信地认为,此时的红军已经“流徙千里,四面受制,下山猛虎,不难就擒”。1934年11月12日,蒋介石任命参与“追剿”的西路军总司令、湖南军阀何键为“追剿军”总司令,统领“追剿”的各路部队,他的嫡系中央军薛岳为“前敌总指挥”,湘军另一重要将领刘建绪为“前敌副总指挥”。11月13日,何键按蒋介石旨意拟订出洋洋洒洒三千余字的“追剿计划书”,把“追剿”部队分五路部署,电呈蒋介石。同时,蒋介石还命令广东、广西、贵州的当地部队从南、西、北三个方面设防,构成最严密的第四道封锁线,可谓重兵压境,志在必得。“追剿”计划分两步消灭红军:第一步,依托湘南的潇水,先合击红军于湘南宁远县天堂圩与道县间的潇水之滨;第二步,凭借桂北的湘江天险设置第四道封锁线,聚歼红军于湘江以东、湘桂边界以西的桂北地区。其实早在11月10日,作战经验丰富的第三军团军团长彭德怀就意识到中央红军主力当时所处的不利局面,当日20时,彭德怀、杨尚昆电告中革军委,提出《关于以红三军团为先遣军团
抢占潇、湘两水主渡点的建议》:“天雨两日,如继雨,潇、湘两水必涨。潇水,宁远原有亭桥,湘水之黄沙河原有固定浮桥,可通汽车,但恐零陵之敌破坏及集中渡河材料于零陵监视之,使我渡河困难。因此,建议以三军团为先遣军团,以一个师控制道县主渡点,主力进占全(州)、零(陵)间控制黄沙河主渡点,以争取我野战军全部由永(州)南出武冈为有利,否则经西延、城步出会同,山势苛大险多峡道,大军团运动较困难,给养亦差。望裁夺。”但是,当时拥有最高权力的领导核心“三人团”成员博古、李德没有采纳彭德怀的建议。时任红一军团政治委员的聂荣臻对当时的严峻形势记忆深刻,在《奔袭道县,强渡湘江,突破敌人第四道封锁线》一文中,详细地记载了当时中央红军所处的紧急状况:“十一月十四日,何键下令以十五个师分五路追击和堵截我们。第一路刘建绪军四个师由郴县直插黄沙河、全州;第二路薛岳四个师由茶陵、衡阳直插零陵,这两路主要是堵截我军去湘西;第三路周浑元四个师,第四路李云杰四个师向我追击;第五路李韫珩一个师在我军南部跟进,配合粤、桂军围堵我军。广西军阀五个师已经先期占领了全州、灌阳、兴安等地。军委一方面向我们通报了上述严重的敌情,一方面仍要我们加速西进。在我们前面,横着两条大江,一条是潇水,一条是湘江,都是由南往北流人洞庭湖的大水系。过了第三道封锁线,一军团仍然先走左翼,沿监武、蓝山方向前进。以后又变为右翼,向天堂圩与道县方向前进。敌人的第一着恶毒计划是先合击我于天堂圩与道县之间的潇水之滨。在当时的形势之下,从右翼部队来说,若想掩护中央纵队渡过潇水,必须先敌抢占道县。”11月16日21时~23时,国民党追剿军总部电令:“着周指挥官浑元,克日率部经桂阳向道县前进,限皓日(19日)前到达,截击由嘉禾以南地区西窜或北窜之匪。”红九军团司令部参谋处作战参谋和测绘员林伟在《一位老红军的长征日记》中写道:“十一月十六日(晴)。大军在湖南平原上疾苦的进军,连续的战斗,连续的行军,连续的山峦与河流,日日夜夜。红一、三军团主力,从嘉禾向道州前进。敌机整日沿途扰乱,盘旋不去。这两日天气虽晴,但由于前几天这里连绵细雨,道路仍是泥泞不堪。走了一百里,晚上我军进到了楚江圩宿营,今天掉队一百多人。敌薛岳、周浑元纵队的十二个旅,在我主力后面跟来,而湘桂两军四个军亦相继分路向道州、全州前进,企图在潇水、湘江截击我军。”11月17日傍晚,红一方面军野战司令部破译了蒋介石、何键分两步在潇水和湘江“聚歼”中央红军的“追剿计划书”。当日24时,野战司令部将火急密译电文《何敌准备歼灭我军于湘、潇水以东地区的作战部署》通报到一三五八九军团及一二纵队:“何(何键)敌以我主力在宜章以南沿五岭山脉向西急进,该路歼灭我军于湘潇水以东地区之目的,于十三日决定部署如下……着周浑元纵队由郴县、桂阳、嘉禾、宁远、道县之线向南觅我军侧击。薛岳所部取捷兼程西进,限二十四日前集中零陵附近。”红一军团1师师长李聚奎在《突破敌人四道封锁线》一文中写道:“部队通过嘉禾、蓝山后,横在我们面前有两条由南向北流人洞庭湖的大江,一条是潇水,一条是湘江。两江相隔一百多华里。这时,蒋介石的嫡系薛岳、周浑元的几个师已尾追上来了。湖南何键的部队和广西李宗仁、白崇禧的部队,也从两边步步逼近。敌人企图合击我于潇水之滨。因此,先敌占领这一带的大渡口——道县并迟滞追赶之敌成了当务之急。这时,军团首长把抢占道县的任务交给了红2师,把阻击追敌的任务交给我师。”国民党“追剿”军调兵遣将、连发“追剿”命令,红军形势已是危急万分。此时,在战略上处于不利态势的中央机关、中革军委和红一方面军,能否审时度势,渡过潇水、抢占道州,成为当时长征突破第四道封锁线的关键一战。大型红色话剧《耿飚将军》演出现场
周镜忠
摄(二)兵贵神速
长途奔袭
11月16日,耿飚清晨起来,刚一出门,就接到师部的出发命令,立即准备行李和吃饭。当时正是雨后红日东升,放出那灿烂的光辉,晒着青草上的露珠,连日奔袭的耿飚觉得倒也有趣。部队集合好了,开始出发,向着道州前进。在暖和的太阳下整整走了一天,约八十里左右。耿飚觉得肚内有些饥饿,眼望前面的村庄,心里正想着村庄是否可作为红4团的宿营地,忽然通讯员送个命令来。《中国共产党蓝山历史(1921-2002年)》记载了耿飚接到这个命令的情况:“红一军团是长征大军的前卫。耿飚率领的红4团是长征大军的前卫困。该部于11月16日下午从临武县进入蓝山的下河铺,到达岸山时接到命令:‘为达到迅速取得道州的目的,着你部于本日继行四十里,到达雷家祠宿营。明日(17日)五时仍自行续进,到达祠堂圩待命。’前卫团经田心铺、火田渡,当晚在雷家祠宿营。”兵贵神速,时间就是生命,接到命令的耿飚先锋团即时将继续行动的命令传出。红4团到达雷家祠,已经是11月16日24点钟。当日15时,红一军团2师5团攻占临武;当晚聂荣臻率红一军团直属队进驻临武县城,就地休整。耿飚回忆录《由临武至道州》一文,详细记载了耿飚率红4团从蓝山的岸山开始,二百里急行军逼进道州城的经过:由雷家祠出发,约三十里,到祠堂圩待命。休息不到五个钟头,就接着了师部的命令。命令的内容如下:“薛敌(薛岳)率五师之众在我野战军后尾追,湘、桂两敌向道县、蒋家岭前进,企图配合薛敌截我于天堂圩、道县间,道县无大敌。我野战军为迅速先敌占领道县,渡过潇水,转人机动地域,打击敌人的目的,该部立即由此地(祠堂圩)出发,经天堂圩,限明日(十八日)拂晓前相机占领道县城,并拒止由零陵向道县前进之湘敌……”接到师部的第二道命令,耿飚进一步意识到战场形势的严峻性和抢占道州城的战略意义,他立即召集各级干部传达,一方面集合部队来说明任务的伟大和执行任务应注意的事项,进行鼓动以提高战士的战斗情绪;一方面要先头部队加强火力,加强行军侦探警戒,干部位置要伸前一些,以备在遇敌时迅速了解敌情、地形,得以迅速下定决心。准备完毕后,部队立即出发。耿飚同时命令第二连连长潘峰带领一个侦察排和一个步兵连组成先头部队,在前面开辟通道,并沿途进行道路及两侧路线敌情侦察。潘峰在回忆文章《智取道州城》中生动地描述了当时接到任务后,疾行道州的情景:“为了先敌占领道县城,团首长对部队进行了急行军的简短动员,并决定由我率领侦察排和一个步兵连组成先头部队,在前面开辟通道……我们先头部队像一支脱弦的箭,向道县城疾飞而去。每个指战员心里都十分清楚,我们是在与敌人赛时间、赛毅力,谁快谁慢,就意味着这次战斗的胜券操在谁手里。因此,尽管饥渴疲劳一起袭来,大家仍以顽强的毅力忍耐着。每个同志的心里只有一个念头:快!一定要抢先占领道州城。饿得实在不行了,就边走边啃几口干粮,喝上几口凉水。大伙穿的单薄军衣,湿了又干,干了又湿,衣服上现出了一层层白盐粉迹,脚上磨起了一串串水泡。经过整整一昼夜的急行军,我们终于走完了一百五六十里的路程,在第二天傍晚赶到道州城郊。”17日傍晚,夕阳西下,黄昏时刻,红4团终于结束了当日一百几十里的急行军,赶到道县城郊。道州城位于潇水河西岸,城墙高,有水壕。就着落日余晖,团长耿飚和政治委员杨成武迅速赶到潇水河边,拿起望远镜,观察河对岸的敌情。耿飚回忆道:“约在十七点钟的时候,到达道州城附近,见道县城的墙上有几个人在那里走动。为使敌人措手不及,迅速取得道县,红4团士兵一个跑步,占领了城南的街道(县城南门口隔河对面的水南村)。因守敌将浮桥先拉了过去,所以无法过河。尖兵即隔河向城射击,前队营在潇水河的上、下游布置警戒,进行渡河点和攻击的侦察。一方面部队进入村庄休息睡眠、造饭;另一方面前队营布置火力,设置夜间射击设备,选择水手架桥,攻城的部队找云梯,于是就结束了二百里的急行军。”红4团奔袭二百里、抢占道州城的捷报当时在红军队伍中广泛流传。聂荣臻、谭政、李聚奎、彭绍辉、耿飚、张爱萍、杨成武、王平、韩伟、肖锋、王宗槐、成仿吾、彭加伦、潘峰等老红军都在回忆录中提到抢占道州城的事迹。红2师政治部青年科科长王宗槐回忆:“部队西进到蓝山后,潇水、湘江两条大江横在红军的前面。两江相隔100多华里。这时,蒋介石的嫡系薛岳率5师之众追上来,湘敌何键部和桂敌李宗仁、白崇禧部向道县、蒋家岭前进,企图堵截红军于天堂圩、道县之间,合击我军于潇水之滨。因此,先敌占领道县,确保红军西渡潇水,成了燃眉之急。军团首长把抢占道县的任务交给了我们红2师,红1师担负阻击任务。2师首长立即部署,把部队分为左右两翼。4团、5团、师部为右翼攻占道州;6团(团长朱水秋、政委邓富连)为左翼,掩护右翼部队的行动。我随左翼团前卫营行动,直插湘桂边上的蒋家岭。右翼4团以日行百里的速度奔袭道州获得成功,控制了红军西进的咽喉要道,保证了中央纵队顺利渡过潇水继续西进。”中华苏维埃中央政府教育委员、中央党校政治教员兼高级班主任成仿吾在《长征回忆录》中写道:“一个作战部队,为了抢占湖南的道州城,曾疾行二百里,先敌占领了道州城,阻止了南下的敌军,掩护了其它部队西进。有一夜,我们几支部队分三路打着火把,向道州方向行进,好象三条长长的火龙蜿蜒急走,在漆黑无边的大地上,演出了光芒四射的火炬万人舞。我们在道州附近渡过了潇水,红旗直指湘江。”耿飚先锋团占领水南村后,将团部设在了水南村码头上10米左右的洪十九家里。洪十九在洪姓大家族中年龄排在十九位,故取名洪十九。洪家的洪廷揆是道光乙酉科選进士,当时洪十九家为青砖大院、房屋宽敞。洪家对红4团官兵们的到来十分欢迎,家里住满了红军。可惜该青砖瓦房目前已损毁,只看到一些房屋基石。(下转第七版)道县城南门口至水南村渡口红军浮桥
周镜忠
摄
复制链接
下一篇
上一篇
返回目录
热点文章推荐
相关文章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