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月19日,驱车前往新田县高山乡高山村的路上,一路的瓢盆大雨,当我们的车穿过高山乡所在地高山村时,天空却忽的放晴了,阳光下,远处的陶岭白云缭绕,似一条青龙逶迤而行;近处,一群白鹭从头顶飞过,停在眼前一座灰砖青瓦建筑物的歇檐上。
郑竹生是血洒昆仑关的著名战将郑作民将军的亲侄儿,他这次专门为我们这次采访做讲解。他指着我们前面那座别具一格的中西结合建筑说:“这房子1937年修建。1938年武汉田家镇战役开始,田家镇战役后,郑作民率部撤到耒阳,带了一个连的士兵乔装回这里住了一段时间,此后,再也没有回来过。”
浴血田家镇
田家镇,注定要被历史和世人记住,它是中国抗战史上规模最大的、坚守时间最长的、也是最先打破日本妄想在三个月内踏平中国狂言的防御战与反攻战。隶属第二军编制第九师师长郑作民是这场战役中负责要塞北区的坚守者。
淞沪战役,蒋介石无心与日本交战。在他的思维中,剿共才是他的主要战略思想。在他眼里,日本侵略中国不会拉长战线,所以,他把精锐之师全部投放在江西、湖南、福建等地剿共。但当日寇凶穷恶极,将战火烧遍大半个中国,内陆腹地重工业城市武汉也无可例外遭到了野蛮的劫难时,蒋介石才猛然醒悟,日本对中国实行的是全面吞噬,于是,他连忙将江西、湖南、福建等地的精锐部队全部抽调到武汉,实施防御战,并发出了“保卫大武汉”的号召,郑作民奉命出师。
壹禾教育总监王鸿杰是郑作民战史的研究者,他说,郑作民接到守卫田家镇北区的任务后才知道,日军正以十万之大军进攻北南两区,正面攻击他的日军就达五万余人。掌握了敌军态势的郑作民立即召开了誓死守卫田家镇北区的动员大会,他铿锵有力地说:日本军国主义的铁蹄正在随意蹂躏我们的河山,他们妄想灭亡我们的国家,我们都是保家卫国的有志男儿,不打垮日本鬼子,我们有何面目见父老乡亲!动员会后,郑作民立即率部投入到激烈的战斗之中。他冒着敌机轰炸的危险亲临前沿,在了解敌我双方的态势后,果断的将师指挥部移到第一道防线,大大激发了前方将士的斗志。他利用有利地形,避实就虚,组织部队集中轻重武器不断对敌展开攻击,打得日军头晕转向。
主动出击,是郑作民将军在田家镇战役中的漂亮杰作。
在相关史料中,我们发现,蒋介石在与日寇的作战中,基本处于防御状态,很少有主动出击的战例。特别是田家镇保卫战,各战区更是遵循最高军令部的指示,积极防御,而不是主动进攻,所以造成了极大的伤亡。郑作民却不然,他打破命令,主动对敌发起强大军事进攻和偷袭,让日军疲于奔命。主动攻击战所产生的恋战通常是兵家大忌,但郑作民主动出击又不恋战的灵活战术,以及不放弃一寸土地的阵地防守战,让日军长官部向各旅团、师团发出必须在短时间内活捉郑作民的训令,同时,日军还利用飞机在田家镇战场散发“活捉郑作民者重赏大洋五千,击毙郑作民者赏大洋三千”的传单,以动摇军心。第二天,南区失守的消息传来,这更坚定了郑作民誓死守卫田家镇北区的决心。
他精心策划的一次次主动攻击战,利用炮团密集轰炸日军指挥所,又亲率最前沿将士展开对敌消灭战,严重挫败了日军战斗意志。蒋介石称其“文武双全,运筹帷幄,既有卧龙先生之慧,又有猛张飞之勇,当为大将之才,实乃党国之幸”。但由于对日军情报收集的欠缺,以及仓促调兵应战,各部之间缺少协同作战能力,守卫田家镇的部队参战不到10天,各守卫军就整师整团地牺牲了,一些贪生怕死之徒也以各种理由逃离战场,使田家镇要塞北区战场上的郑作民陷入孤军作战之境。在这种情况下,郑作民写下遗书,抱定为国捐躯之决心,誓死与日寇血战到底。部队伤亡越来越大,枪支弹药急剧减少,但是,郑作民和他的师部却如泰山般屹立在战场的最前沿,那面被战火烧过的旗帜迎风发出了更猛烈的怒吼!抱着必死决心的郑作民,当军令部撤退命令传来的时候,他召集师指挥部的人员说:“我们在撤退之前,必须还要给日寇一次重击,要打怕它,要让这些小鬼子听到第九师的番号就害怕!”
他亲自做了首要攻击目标,然后做了突围计划。
在天将欲雨的凌晨,他亲自指挥炮兵部队强轰日军前沿指挥所,以猛虎出山之势近身压制日军火力,展开短枪战术,此役,伤敌近百,创造第九师无一伤亡的战果。不到二十分钟战争结束后,浴血田家镇北区45天的郑作民迅速指挥部队往湖南方向撤退,并在离他家不远的耒阳做了三个月的休整。
1939年春,鉴于在田家镇的卓著战功,郑作民升任国民革命军第二军少将副军长兼第九师师长,此时,第九师已经扩展到了15000人,旋即,开赴川黔等地对日作战。
血洒昆仑关
乐照源是新田县第一个以官方身份去广西昆仑关搜集郑作民将军战史的人。在他的办公室,乐照源对我们说,对日作战中,黄埔一期的郑作民将军参加了淞沪战役、徐州大会战、武汉大会战、台儿庄大会战、昆仑关大捷等抗战史上的几大著名战役,且战功累累,他又是湘籍国民党抗日将领中军衔最高的牺牲者。
乐照源说,去昆仑关搜集郑作民将军的资料是为9月3日在将军故居布展做准备的,这一天是日本投降的日子,我们选择在这一天展览将军的事迹,是为了唤起更多的人记住这个日子,同时,也是为了缅怀将军不朽的功勋。
昆仑关历来是兵家必争之地,位于广西宾阳县境内。1939年11月的昆仑关大战是中国国民政府发动反攻的决策与日军发动“一号作战计划”
硬碰硬的结果。郑作民是在贵州都匀接到增援杜聿明第五军保卫昆仑关命令的。九天时间的急行军,郑作民的第九师神速集结到作战之地,并迅速率部配合杜聿明攻克了九塘,继而以一个团为敢死队,从侧面直接向昆仑关发起主攻,杜聿明以一个机械化师配合正面佯攻,直接攻取了昆仑关,在不到三天的时间,郑作民部连克九塘、昆仑关,取得了重大的胜利。在攻打八塘结束后,杜聿明的第五军由于连续作战,部队减员严重,撤出昆仑关,昆仑关的指挥权交由郑作民接管。桂林行营主任白崇禧报请在桂林督战的蒋介石,要求全线出击,将日寇从南宁以外驱逐出境,得到蒋介石许可后,第二天一早,白崇禧正要发布作战令的时候,蒋介石电报要求所有军队加强对昆仑关的防御,不得抢占南宁,白崇禧拿着手中的电报深感无奈,因为他深知抢占南宁对守卫昆仑关起着深远的军事战略意义。就在白崇禧和蒋介石交涉抢占南宁的时候,日军集中所有机械化部队先行抢占了南宁,南宁宣告沦陷。
南宁沦陷,昆仑关危在旦夕。此时,白崇禧急电所有参战部队全部撤出昆仑关一线,放弃昆仑关。但郑作民在周边部队全部撤退后,还一直坚守昆仑关,他对将士们说:“我们都是中华男儿,在国破家亡的时候,我们不流血,谁来流血?我们不牺牲,谁来牺牲?”因为在郑作民看来,撤出昆仑关就是白白的将黔、桂拱手让给日寇,因此,他直接拍电报给蒋介石陈述死守昆仑关的必要性和理由,并表示不接受长官部下达的撤退命令。此后,郑作民给远在新田县高山村的父亲写了一封家书,信中写道“不把日寇赶出中国,中国就要沦亡。儿身为军人,只能尽忠不能尽孝,儿已发誓,誓与阵地共存亡!”与此同时,他又以书信形式将信的内容发电报给蒋介石。蒋介石阅后,大发雷霆,严命郑作民在接到命令后立即突围。然而,日寇在飞机、大炮、坦克的掩护下,正气势汹汹地集十万之军欲克昆仑关,以报其“钢军”覆灭之仇。
面对数倍于己的日寇,郑作民一面指挥部队英勇作战,一面谋略撤退方案。
他将指挥所设在前沿阵地的一个山坡上,此时,日寇正在不断地合围进攻。在枪少兵寡的防御战中,他率先发起冲锋,打得日寇不寒而栗。在一次次战斗开始前,他命令狙击手专拣日指挥官点射,使日军在没有指挥官指挥的情况下像无头的苍蝇一样,郑作民则直接指挥轻重武器扫射,创造了一个个战争奇迹。日军连续五天攻克不下昆仑关,正在疑惑之际获取了一个情报:郑作民和他的师指挥部设在阵地前沿。
乐照源对记者说:“2013年秋,我们得知双牌有一个跟随郑作民将军参加昆仑关战役的机枪手,于是,前去拜访。机枪手叫奉天坤,现在100岁了,他说,郑作民将军是被敌机扫射牺牲在指挥所前沿的。”为国捐躯时,年仅三十八岁。
热点文章推荐
相关文章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