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提问见疑打造理想课堂

2022年02月11日 10阅读 来源:永州日报

□江永一中

何亚萍

又是一年高一时,三年过后我们再一次面对高一的学生,却发现自己无法完成“传道”“解惑”的基本任务。因为大部分学生来自于乡下,他们语文学习的习惯非常差,课堂上,根据学生表情似乎人人都在听,可从课堂提问看,效果不佳。更不要说我们常对学生要求的课前预习,课后复习,课外阅读几乎为零。学生大都是:听,但不用心去思考;学,但不会去识记和运用。考试的时候好多基本的东西也不会,重复的知识点、反复强调的考点,反复练习的题目,最后还是不会,感觉无论老师学讲多少,学生学多少,做多少还是老样子。就好像学生是个等待缝补的渔网,结果却因漏洞太多,我们老师也无从下手。每次考试一结束,办公室都是一片抱怨和责骂。最后的结果是学生“视学舍如囹狱而不肯入,视师长如寇仇而不欲见。”

反观那些名校老师的课堂,真可谓是引经据典,百家争鸣,那些基本的知识点不用重复啰嗦,课堂的讨论也是积极有据,在考试中也是屡有高分。教师如何在教学活动中达到“传道”“解惑”的目的,如何在学生学习负担过重的情况下,快速地掌握知识,轻松地应对考试。尤其是高中学生,几乎每个学生都必须面对高考,而语文又是其中的“鸡肋”,分值比重大,却不像其他科目一样可以在一定的时间内,通过一定量的学习,能够提高到一个比较高的层次。语文本就是靠长期积累的,不是一朝一夕就能期望成绩可以提升的。相比较而言,学生更愿意花同样的时间在其他的科目上。

面对这样的情况,那些积累语文知识,提高语文素养的方法只能是空话。因此,语文老师,尤其是高中语文老师必须要向课堂四十五分钟要成绩。如何利用好课堂,如何在课堂上“传道”“解惑”甚至实现高考不败的神话,很多课改研究者从备课到上课到课后的联系等做了一系列的探讨。

但我个人认为,如何解除语文教学中遇到这样尴尬的局面,不在于语文老师们强调语文学习的重要性或者社会人士大力呼吁就可以的,我应该用成绩说话,向课堂要成绩,用独特的教学方法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打造我们语文教学的理想课堂。

那么什么是理想课堂?新教育实验发起人朱永新教授和干国祥老师都提出了自己的看法认为理想课堂就是有效课堂,它是每个老师所追求和向往的,它会使得课堂成为学生成长的最佳场所。干老师在他的《理想课堂的三重境界》一书中提到“紧张的脑力劳动,有针对性的思维训练,才是课堂教学的本质所在。”

朱永新也认为,理想课堂不会停留于人与知识的对话这一维度,而要展开三重对话即人与知识的对话、人与他者(教师、学生、其他读者)的对话、人与自己的对话。在目前来讲,我们学生的学情不容许我们实现三重对话,或者说在目前我们这样的中学是无法完全实现这样的对话的,毕竟在中国教育界像魏书生一类的人毕竟是少数。但是我们可以通过提问、见疑法(设疑法、揭疑法)等教学方法实现第二重对话即:人与他者的对话。一般的课堂我们常用的是提问法,师生一问一答,在问答中实现知识的积累和运用。这个教学方法我们可以借鉴申卫平老师的“五问教学法”,

“五问教学法”包含了概括、提炼能力,鉴赏能力,分析能力、感悟能力和创新能力的训练。在高中课文中如朱自清的《荷塘月色》和郁达夫的《故都的秋》等经典散文可以用这个方法。从写了什么、好不好、怎样写的、有什么感悟、是否可以超越等五个方面提问,引导学生思考,并理解文章内涵。

这种提问的方法因为操作简单,且有助于帮助老师循序渐进地解决问题,学生也比较容易把握文章思路,紧跟老师的思维。不足之处是,千篇一律,没有新意,学生可能在开始的课程中比较配合,到后面大部分学生可能连简单的回答都欠奉。

可是,如果我们在提问法的运用过程中,适当地加入见疑法或是发现法,让学生主动参与知识的理解很记忆乃至运用,让知识的求得成为一个探索奥秘的神奇过程,从而激发学生学习的热情。

学起于思,思源于学,疑问是思维的火种,思维是培养语文能力的核心。设疑法是教师指导学生以设疑解难、激疑促思的方式进行阅读的方法。在教学中体现为老师启发学生提出问题,并且以学生提出的问题组织课堂教学,从“见疑”到“无疑”。在给高一学生讲解宋词时,就经常会遇到学生无法正确理解句子意思的情况。如李清照《醉花阴》中

“东篱把酒黄昏后”句,学生在理解时候就有两个不同的意思:一是理解为词人饮酒到黄昏;一是理解为词人在黄昏去东篱饮酒。然而答案只有一个,如何引导他们排除错误理解呢?当时,我是要求持不同意见的双方,从词找理由来分别论证自己的观点。虽然这是个简单的问题,可通过讨论、释疑这一过程,一方面可以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另一方面也可以在讨论、释疑中使学生养成基本的赏析诗词的方法。

教师要在学生困惑易错处设疑,还要在学生无疑处设疑。意象的分析是高考诗词赏析中的一个比较重要的考点,可是高一的学生对于什么是“意象”这个概念很难把握,在解读李清照《声声慢》中,我要求学生找出词中的意象,学生集体讨论后得出六个,分别是:淡酒、黄花、大雁、梧桐、细雨和风急。这已经是比较成功了,但是我把这六个词语板书出来,要学生找不同,这样一来,学生很快就发现问题,并释疑——意象应该是客观景物,应该是名词。同时在老师点拨引导学生提出问题,学生思考讨论释疑的过程中,学生深度把握住了“客观景物”这个概念,同时他们自主地尝试思考各意象的象征意义,得出意象在抒发不同情感的诗词中所代表的意思是不同的,这是我意想不到的结果。

这种教学思路也可以运用在其他的问题中,如我在教授鲁迅先生的《祝福》时,教材中有个开放性的讨论题即“谁是杀害祥林嫂的凶手?”,学生积极讨论,几乎把课文中所出现过的人物有名字的、没名字的都拿出来讨论,以至于课堂有点失控。于是我适时提出文中“我”这个人物形象,用PPT展示写作背景和相关材料,在释疑过程中还让学生尝试了解选修《外国小说欣赏》中关于视角的概念。虽然我超前了课堂内容,却达到了意想不到课堂效果。因此我认为适时的加入见疑法,不仅可以激发学生们的学习兴趣,还可以训练他们的思维。语文教学就是要立足于教材,又要跳出文本,如果就课文讲课文,我想很快学生就会失去学习语文的兴趣的。

见疑法一方面可以帮助老师活跃课堂,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另一方面还可以帮助学生积累基础知识。语文的基础知识是每年高考的必考题,特别是字音和成语,被称为国考第一题因为各种原因高中不可能如小学初中一样,让老师在课堂上花时间去教学生读生字词,而且课后学生因为课业多,也不太可能花时间去记忆巩固。为了让学生们能在平时上课中积累语言知识,很多前辈们想了许多行之有效的办法,如有的采用唱歌谣的形式,有的编个顺口溜、听写等形式,更多的是采用大量的小题训练,来提高这类题目的正确率。

汉字是音、形、意三者的结合,记忆起来没有一定的方法是有难度的。其实,我们也可以在平时讲课的时候,采用见疑法,引导学生自己找到规律记忆并形成习惯。如在柳永的《望海潮》中,有几个学生老是读不准“堑”的读音,于是我从意思着手,反过来让学生确定这个字的正确读音,并通过几个同音字、形似字让学生加深印象,一举三得。又如“心宽体胖”的“胖”(pán)字,很多人不注意就读成了pàng的读音。如何让他们记住读音并学会用呢?我先把它写在黑板上,引导学生见疑,有疑就要解决。而引导学生用正确的办法释疑是记住字词的关键。我常用的方法是查字典,要求学生用最快的速度找出这个词,并根据词义确定读音、词性、用法等。当然,开始的时候大部分学生习惯用“猜”的方法,看老师的表情来判断读音的正误。可能由于时间关系,很多老师就直接告诉答案或是吩咐课后让学生自己寻找。然而效果都没有当堂要学生自己动手解决的效果好。

提问、见疑法在是课堂上常用的教学方法,即使是在简陋的课堂上,如果使用恰当也能大放光彩。

让这个学习的过程充满充满着怀疑、困惑、挑战,在见疑和挑战、释疑的过程中轻松完成机械记忆,当然,这中间可能一部分人会有挫败感、羞辱感,但是,当他们形成一定的思维后,把灵活运用所学的知识来作为解决问题的工具并或能成功时,它涌现的喜悦与惊喜将会促使学生主动提出问题、思考问题积极参与课堂活动。让语文学习不再是“鸡肋”,让语文教学不再尴尬,让语文老师找回信心。

热点文章推荐

相关文章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