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薄弱学校的振兴之策——永州市第十六中学办学侧记

2022年02月11日 10阅读 来源:永州日报

□校长 阳新华

永州市第十六中学地处凤凰园经济开发区。1996年由著名爱国人士邵逸夫先生捐资兴办。现已发展为永州市冷水滩区一所规模较大的公办初级中学,现有24个教学班,1300余名学生。2013年初中学生水平考试,优秀率列全区公办学校第二名。而我校在2008年时,学生只有780人,当年升入省示范校的学生仅有3名,最优秀的学生列全区200名之外,全校优秀率和合格率均列全区27所学校后三名,学校的教师子女无一人在本校就读。

是什么让这所薄弱的学校华丽转身呢?通过调研,学校主要采取了以下措施:

实行寄宿制教学

优化教育服务

一般而言,城区中学都不办寄宿班,因为对管理者来说,办寄宿班不仅不能多收费,还增加管理的难度,是一件费力不讨好的事;而对于家长来说,如若孩子寄宿,则既可减轻家长负担,又能提高孩子自理能力和学业成绩,而且又不用多交学费,是一件省心省力的好事。学校的难事却是家长的好事,于是学校权衡再三,自我加压,顺应家长期盼,毅然决然创办寄宿班,全力做好服务学生、服务家长这篇文章。自2008年下学期起,学校开办寄宿班。寄宿班从学习到生活,制定了完善的规章制度,落实晚自习辅导制度。寄宿班的学生学习自觉、生活自理、行为规范、品德端正、习惯优良、成绩优秀,广受家长好评,赢得社会赞誉。

实行小班制教学

优化教学环境

近年来,随着城镇化步伐的加速,大量进城务工子弟涌入城市,城市学位日趋紧张,尤其是优质学校,学位更难满足需求;而薄弱学校的学位相对宽松,这为薄弱学校实行小班化教学提供了便利。学校针对实情,采取措施,严格实行小班制教学,每班学生控制在50人以内,这相较于那些一个班六七十人的大班学校,就有了自己的突出优势。这种小班化教学便于课堂管理,利于小组式探究,利于教师面对面的辅导,利于因材施教的策略。教学环境优化了,教育质量的提高自然就有了保障。

实行分层次教学

落实因材施教

学校的生源质量是比较差的,周边有六所民办学校,民办学校每年将“尖子”掐掉之后,剩下的学生我们都将兜住。而个别基础稍微好点的学生,要么是经济负担不起进不了民办学校的,要么是家庭关系不硬,进不了优质公办学校的。我校收的学生是真正的平民子弟,我们的教育也真正是平民教育。如何把这些平民子弟教育好呢?学校采取的策略就是因材施教。针对不同学生的学情实行针对性的分层次教学。教学要求不搞一刀切。按照最近发展区理论,制定切实可行的教学目标,让不同程度的学生能学有所得,学有所成。

实行多元评价

激励所有学生成长薄弱学校的学生学习成绩差,行为习惯差,自信心低,学生很难享受到成功的喜悦。如何让全体学生一起成长,我们不只关注学习成绩优异的学生,还更多的关注学习成绩差的学生。我们采取的策略就是对学生实行多元评价,制定多元评价方案。每学期评选“校园标兵”。“校园标兵”包括“学习标兵”、“守纪标兵”、“卫生习惯标兵”、“学习习惯标兵”、“学习进步标兵”、“助人为乐标兵”、“班级管理标兵”和“文明语言标兵”等。这种多元评价要求贯彻在每一天、每一周。学生每周对自己的行为、学习进行周评,班委会对每个学生进行周评、月评,持续的评价有效地促进了学生的成长。由此可见,薄弱学校的发展,最主要的力量是学校坚强的领导班子和广大教职员工的携手拼搏,只有这样,“铁杵才会磨成针”。我校在上级领导的关心和支持下,将迈开步子,争创一流,在周边学校之中,创造公办学校的名牌,让百姓子女放心送进我校;用我们辛勤的汗水培育祖国的花朵,让学生健康快乐成长。

热点文章推荐

相关文章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