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英团
“读书贵读人”。《走出历史的烟尘》以“口述”的形式告诉公众一些误传和真相。李菁的兴趣是历史人物,李菁所有卓越文章的起点,是她有罕见的对珍珠般细节的发现与辨识能力。从末代皇帝溥仪,到川岛芳子的亲妹妹金默玉,再到“洪宪太子”袁克定、民国名士张伯驹、一代报人王芸生等文化、历史名人,作者李菁通过采访当事人本人或他们的后代,尽可能还原历史人物、事件的原貌,其中不乏独家披露的珍贵史料,并配有诸多老照片。
有历史就有传奇,有人物就有命运,回望历史烟尘中的那些人,有些名字不该被遗忘。听亲历者说,在笑声泪影中见时代风云,有时又是由一个个曲折跌宕人生故事构成的亲切与鲜活。历史的神秘或不可捉摸,回望那些没入历史烟尘中的面孔,总能通过某些个体和群体的特异际遇,得到不可思议的突显和表达——伍连德:不该被遗忘的名字、曹聚仁:浮出水面的“密使”、章士钊:九十三岁老人的最后一次斡旋……《走出历史的烟尘》以无可比拟的教育功能、历史意义和文学价值使每一个读者都能置身于真实的历史之境。
蹚过历史的河流,这里封存着岁月,这里遗落着历史的烟尘,在历史的变迁中,那些尘封的人和事,仿佛抖落了身上的尘烟,不是故纸堆里干巴巴的符号,封建贵族气质在岁月中一点点的隐退。“男人们喜欢从事件中看出宏大以显示其对时代的把握和参透;而我,犹自喜欢大背景下小人物的命运,觉得悲天悯人才是最有力量的东西。”正如李菁所言:“我渐渐明白,所谓传奇,不过是外人赋予的一种想象,回归到这些人物本身,他们所经历的都是时代大背景与个人命运交织下的真实生活。”时代洪流与个人命运的重叠、交错、纠葛、撕扯……让人掩卷可泣,历史的想像力也并没有终结于此。
回望历史烟尘中的那些人,从溥仪、袁克定、杜月笙,到张学良、陈友仁、伍连德……“文字里的人物,一步步走来、伸出手……然后,彼此落座,讲述与倾听开始……嗯,我们会拥有一次奇妙的回忆与追寻……”正如《三联生活周刊》执行主编李鸿谷所言:“那些走出文字里的人物,经过李菁,想象落地,再次形成文字、形成这本书。它当然迥异于你曾经印象里的那些人物,而且不可替代。”
当真实渐次湮灭在远去的历史烟尘中,当名盛一时的豪杰美人俱已朽为白骨,历史的车轮依然辘辘作响,千古以来大浪淘沙,“是真名士自风流”——张伯驹、邵洵美、鲁迅、王芸生、唐德刚、周有光、黄永玉。《走出历史的烟尘》让人拾起历史的碎片,忆起这里曾有的荣耀与辉煌、悲催与没落。那是一段段在中华历史中不可忘却的史实,那是一段段撼人心魄的史实,读了之后让人心里沉甸甸的。既为文章中的人物命运慨叹,更为李菁将一个个鲜为人知的历史人物和一段段鲜为人知史实生动地展现在读者的面前。
《走出历史的烟尘》不是普通的文学著作,是一部可以传世的历史巨著。《走出历史的烟尘》用生动的“口述”拼凑历史的真相。《走出历史的烟尘》并不排除历史文献资料,之所以要“口述历史”,是因为那些历史人物的后人或至亲好友也都是老人,已经不太能自己写了,“口述”还有抢救历史资料的性质。“口述”,你说我记,看起来是最容易的一种文章模式,然而作为口述史学,作者的素养态度、知识结构、专业兴趣无不制约着“结论”的客观性。
李菁说过:“作为一名杂志记者,如何处理新闻策划和策划新闻?也就是说如何在选题方面进行把控。”在《走出历史的烟尘》中,从“口述”课题的选择,到访谈对象的确定,再到访谈问题的提出、口述过程的引导,以及“口述”材料的取舍、分析鉴别等,李菁以广博的历史知识和凝练的手笔使每一个读者准确的接近历史真相,让历史更加全面的补充、更加接近具体的历史事实
热点文章推荐
相关文章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