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卿春晖
中学时代,在老师的辅导下,学习了《松树的风格》。当时,老师强调最多的是要求我们,从文学的角度去欣赏这篇文章的结构美、文字美以及作者托物言志的表现形式的美。参加工作后,鲜有时间再去认真品读,但那种美感随着时间的流逝,依然清新和厚重。
时隔多年,作为一名有着15年党龄的我,再次将此文捧在手上,静下心来细细阅读,又一次陶醉在那行云流水、朴实无华的字里行间,我的心和灵魂也读到了文学之上的另一种美——共产党人的风格。
这美是一种信仰,就是对共产主义忠贞不渝的信仰。1921年,一个在欧洲游荡的幽灵,漂洋过海来到了中国,自此,它如陶铸笔下的那棵松树的种子,不择地势,不畏严寒酷暑,在祖国的大江南北,角角落落,随处茁壮地生长起来了。90多年过去了,这粒种子凭着对这片土地的挚爱,已成长为一棵根深叶茂的参天大树。从毛泽东思想到科学发展观,从社会主义建设到改革开放,不管国际风云如何变幻,中国共产党始终坚定共产主义信仰,朝着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一路走来,走出了从容、坚定与自信。
这美是一种精神,就是要求于人的甚少,给予人的甚多的无私奉献精神。鲁迅先生说的“我吃的是草,挤出来的是牛奶,血”,这正是松树风格的写照。多少具有这种风格的共产党人为了人民的幸福,贡献所有的精力和宝贵的生命。有生也沙丘、死也沙丘的焦裕禄;有青山处处埋忠骨、一腔热血洒高原的孔繁森;更有新时期做人如水、做事如山的牛玉儒;草鞋书记、百姓书记的杨善洲……他们只是千千万万具有这种风格的共产党人的代表,他们用生命去定格美的标准,用挚爱去诠释美的内涵,为后人擎起了一座精神丰碑。
这美是一种情怀,就是家国天下,情系群众的情怀。“人们需要我们做什么,我们就去做什么,只要是为了人民的利益,粉身碎骨,赴汤蹈火,也在所不惜”。这就是松树的情怀。这不由得使我深思这样一副对联:得一官不荣,失一官不辱,勿道一官无用,地方全靠一官;穿百姓之衣,吃百姓之饭,莫以百姓可欺,自己也是百姓。这不由得使我依稀看见这样一串身影:从太行山深处的河北阜平到“瘠苦甲于天下”的甘肃定西,从湘西特困农村到沂蒙革命老区,习总书记的身影一次次出现在贫困地区。透过封建官吏精神境界和习总书记饱含泥土气息的为民情怀,“入党为什么,为党干什么”、“我是谁、依靠谁、为了谁”等一组答案越来越清晰,越来越具体。
这美更是时代的强音,就是为民、务实、清廉的时代强音。清风拂面,沁人心脾;松涛阵阵,催人奋进。党的十八大以来,一股清新的政治空气,荡涤着人们心中的“雾霾”,反腐败、抓作风、接地气,凸显了新一届中央领导集体的政治胆识和政治智慧。打老虎、拍苍蝇,毫不手软;定铁规,正作风,踏石留印;践行群众路线,去除四风之垢,抓铁有痕。党风在变化,民心在唤起,力量在聚集,未来在招手。正如习总书记所说,“我们比历史上任何时期都更接近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目标,比历史上任何时期都更有信心、有能力实现这个目标!” 中国梦,一个百年魂牵的梦想,和着时代的强音,激励着中华各族儿女昂扬奋进,一路向前。
掩卷而思:松树之美,不仅美在她挺拔、苍劲的外形,更美在她崇高的风格。作为一名新时期的共产党员,我愿做一棵松树,一棵深深根植于群众土壤的松树,用她的根接地气,汲取美的营养;用她的松针除尘垢,保持美的本色;用自己的心灵去感悟,升华美的境界;更要用自己的行动去践行,精彩美的人生!(作者系市公安局交警支队办公室主任)
热点文章推荐
相关文章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