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时候,呆若木鸡是最高层级的褒义词。
语出《庄子·外篇·达生》:纪渻子为王养斗鸡。十日而问:“鸡已乎?”曰:“未矣,方虚骄而恃气。”十日又问,曰:“未矣,犹应向景。”十日又问,曰:“未矣,犹疾视而盛气。”十日又问,曰:“几矣。鸡虽有鸣者,已无变矣,望之似木鸡矣,其德全矣,异鸡无敢应者,反走矣”。
可见,庄子所说的斗鸡,经过纪渻子的修练,“望之似木鸡矣”“其徳全矣”,至少达到了三重境界。
第一重境界:不虚骄,大智若愚。古训曰:骄兵必败。故纪渻子训斗鸡,首先去其骄气,克服“虚骄而恃气”的致命弱点,达到“君子盛徳貌若愚”的理想境界。东汉大学者韩婴早就发现鸡有五德:“头戴冠、文也”,“足搏距、武也”,“敌在前敢斗、勇也”,“见食相呼、仁也”,“守夜不失时、信也”。五徳彰身的斗鸡,精神高度内敛,外貌若愚,内心斗志昂扬,自然徳者无敌。
第二重境界:不浮躁,致虚守静。浮躁乃生命之大病,内心之大敌。老子早在《道德经》中告诫:“致虚极,守静笃”。纪渻子训斗鸡的第二招就是,去浮躁,使其静心凝神,专心致志,克服一听到响声、一看见身影就受影响的毛病。汉马王堆帛书有云:“至正者静,至静者圣。”德是生命的和谐。心态浮躁,其实质是内心不和谐的反映。德大自在,宁静致远。老子推崇的“致虚守静”,是一种很高的境界。心界越空灵,眼界越宽广;心界越宁静,越不觉得物界的喧嚣,越能排除一切世俗观念和烦恼。德心禅意,绝思静虑,即能进入一种极为安宁、平静、和谐的状态。“致虚极有容乃大,守静笃无欲则刚。”只有致虚守静的慎独者,才能达到“生活在别处”诗意栖居的精神高度,才能达至“小胜靠智,大胜靠徳”的境界。
第三重境界:不妄为,内圣外王。《易经》无妄卦的核心思想是,审时守正,立足实际,丢掉妄想,奋发有为,不轻举妄动,唯如此才能无往而不胜。纪渻子深谙此道。他训斗鸡的第三招就是:去妄为,克服气势汹汹,盛气凌人,不自量力,肆意妄为的缺点。经过他训练成功的斗鸡,貌木内圣,内圣外王,外王行道,可以说其内功强大,锐气十足,气势不凡,气场弘大,睥睨一切,不怒而威,“异鸡无敢应者,反走矣”,不但不敢挑战,而且转身就逃跑,从而进入了不战而屈人之兵的境界。
圣人含道映物,贤者澄怀味象,君子厚德载物。西方追求绅士文化,中华崇尙君子文化。呆若木鸡,非真呆也,呆中有智,呆中有勇,呆中有仁,“其德全矣”,实为大智大勇大仁的谦谦君子。
孔子云:志于道,据于德,依于仁,游于艺。国画艺术的根在国学,它往往在很大程度上把君子文化作为表现的意象和意境。笔者画竹鸡,源于竹鸡之德远胜过家鸡,意在通过竹鸡这个具“八徳”之美的艺术形象,洞悉和彰显超越生命的精神境界,体现博大精深的君子文化;又源于纵观中国画史,没有发现专画竹鸡者,更没有为竹鸡传神写照达至超神问道者,因而作为爱竹鸡的世家,理应秉笔试写之。未料所画之竹鸡,喜爱者甚众。譬如《呆若木鸡》,省美术家协会主席朱训德先生就颇为欣赏,不仅收藏了一幅,而且认为画竹鸡“大有可为,”并就题材意境,意在画外,追求象外之象,谈了非常精辟的见解。中南大学国学中心主任、博士生导师刘立夫教授,嘱我一定要给他画一幅《呆若木鸡》,但画交给他以后,他正在琢磨是挂在家里、还是挂在国学中心办公室里呢,其亲戚于他不在家时把画给拿走了,他告诉我时甚感惋惜。不过,他又特嘱我为国学中心作一幅《竹鸡八徳图》,悬挂于中心报告大厅。
呆若木鸡者,大智若愚,内圣外王,不战而胜,貎似痴、呆、傻,其实心若明镜,什么都明白,其所达到的精神境界,正是古往今来君子们孜孜一求的最高境界。
潇湘画话者打油诗云:呆若木鸡境界高,不浮不躁不虚骄。不战而胜徳无敌,内圣外王行大道。
复制链接
下一篇
上一篇
返回目录
热点文章推荐
相关文章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