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讲究美的教学语言

2022年01月20日 10阅读 来源:永州日报
——语文课堂的追求

□江永县第三中学

王玉婷

有人说,教师的语言如钥匙,能打开心灵的窗户。如火炬,能照亮学生的未来。如种子,能深埋在学生的心里。语文老师的语言,尤其是课堂上的语言,只有做到了规范的语言,才能达到

“融情于语、融情于境、语为境设”的妙用。

那么,语文教师应该从哪些方面做起呢?

一、

要讲究情感美

首先,“感人心者莫先乎情”。在教学中,我一贯坚持做到:一节课要想打动学生,必先感动自己。教师的讲述如果充满激情,流动着炽热的情感,就会使学生表现出浓厚的兴趣,乐于谛听,积极配合教学,产生事半功倍的教学效果。教师丰富情感的自然流露,与教师本人的阅历生活分不开。一个懂生活、享受生活的人,一定独具慧眼,他们能从平凡中发现真善美

,在不经意中传递正能量。教学语言的情感来自于教师对课文内容所具有的情感的理解和揭示。例如,在教学《斑羚飞渡》这篇课文时,我把握住本篇课文的特点,设计了这样的导入语:

雨后的山岗,青草遍地,野花摇曳绽放,一群活泼欢快的斑羚,悠闲地漫步、觅食、嬉戏……突然,一阵杂乱的枪声、狗吠声、嘶喊声响起,斑羚们张皇逃窜,两座对峙相隔六米多的山峰,无情地阻断了它们逃窜的去路,死亡正一步一步地逼近它们,它们的命运将会如何?在娓娓述说的同时,配以相应的斑羚画面,既为学生呈现了一幅幅斑羚生活及遭遇的画面,更营造了一份紧张的氛围,使学生不知不觉间融入文本,融入情境,架起学生与文本沟通的桥梁,进入斑羚所处的境地,与文本与斑羚产生共鸣,具备勾魂摄魄的作用。

二、

要讲究节奏美

语文教师的课堂教学是表演艺术,要使用重音、停顿、快慢等多种不同的语调,讲究语言的抑扬顿挫、起伏跌宕。教师煽动性的朗诵能引发学生的情感共鸣。而作为一名语文教师,声情并茂的朗诵,既能把自己对文本的理解体会和与作者产生的心灵共鸣传达给学生,引发学生的心灵碰撞,也同时能营造贴合心灵的情境,让学生感受文本,收获美的感受。如在《金色花》这首散文诗的教学中,教师就可充分发挥自己的朗读技巧,通过适宜的音调、语速、节奏加强语言表现力,使自己的朗诵富于抑扬顿挫的变化,把一个神奇的儿童与母亲捉迷藏,与母亲嬉戏,以儿童特有的方式表现对母亲的情感,表现家庭之爱和人类天性的美好与圣洁的画面呈现出来。通过诵读,教师把孩子的调皮嬉戏、亲昵无间和母亲柔软的宠溺呈现为触手可及的画面,极大地促进了学生对课文内容和情感的理解与领悟。教师在教学时,以激情的朗诵为切入点,引领学生走入情境,再以激情的讲述带领学生感受那份浓烈的母子之情,引发学生的情感共鸣。

三、要讲究规范美

教学语言必须合乎语法、逻辑的规则,语法是语言组合的法则,逻辑是思维结构的规则,教学语言的运用和语法、逻辑的关系是十分密切的。因此,教师在备课上,要备语法,斟酌语句,注意语句的严密性,课堂上才能避免语句重复、语法错误的句子。如果说把一个语文教师的课堂语言整理出来

,那么它就应该是一篇好的文章

,有严谨的结构、清晰的条理

、优美的词句。这样才能通过教学影响学生,同时也为学生作文提供了示范。

例如在抗日战争胜利暨反法西斯胜利七十周年的征文中,班上一学生的征文《丰碑不朽!国魂永驻!》这样结尾:

……

中国人民英勇抗日的斗争是一部波澜壮阔、气吞山河的史诗。抗战精神是万众一心、敢于斗争的拼搏精神;是不怕牺牲、舍身救国的奉献精神;是艰苦奋斗、不屈不挠的自强精神。中国人民的抗日战争,开始得最早,持续时间最长,消灭日军最多,付出的民族牺牲也最大。据2015年8月29日的最新统计数据,在民族解放的抗日战争中牺牲了中国人民3500万人,正规军队380万人。

究竟是什么力量,让人宁可牺牲,也不愿退让国土半寸?

究竟是什么力量,让人即便在杀气腾腾的高压态势下,也要坚持传递民族的风骨和气节?

究竟是什么力量,让人即使居无定所,食不裹腹,也要传承民族精神?

革命先辈抛头颅、洒热血换来了今日的和平与幸福,也将激励我们去创造明日的辉煌。五星红旗高高飘扬着,我高歌《义勇军进行曲》。

丰碑不朽!

国魂永驻!

四、要讲究语音美

教师的语言应该幽默风趣,幽默风趣的教学语言能使教学产生活力,创造良好的课堂气氛。课堂上教与学都不是件轻松容易的事情

,学生们不辞疲劳,而且还有情绪和心理上的压力。而幽默是兴奋剂,它可以把学生思维调到最佳的积极状态,消除学生们的厌倦心理,以达到与教师配合学好知识的目的,在课堂上教师可适机运用成语

、谚语、歇后语,穿插一点笑话,小故事或现身说法,来消除课堂的沉闷气氛,从而加深学生对教学内容的理解,从中发挥“寓教于乐”的作用。例如,看有学生在课堂上睡觉,我不动声色地编了个故事:有位老师,在绘声绘色地讲课时,看见有一名学生竟酣然大睡啦!老师不想将课停下,既而清了清嗓子,说了一句话,从那以后再没有学生在课堂上睡觉。同学们猜猜这位老师说了一句什么话?(此时,学生的积极性已被调动。)我则长叹一声——生前何需久睡?死后必是长眠!同学们哂笑,即唤醒睡觉者,又起到了活跃气氛的作用。

五、要讲究体态美

体态语包括身态、手势、表情、眼神等,教师站在讲台上要落落大方,仪表端庄,切忌轻浮,动作要与课堂气氛相协调。手势可以传达信息,教师讲课时,要充分发挥手的辅助功能,但也要注意动作幅度不要太大,频率要有节制,做到舒展自然。一些与内容无关的动作,如拢头发,弄粉笔,摸纽扣等,也不要抄着手或叉着腰,或两手撑着讲桌讲课,这些姿势都会影响手语的发挥。

从国外心理学实验得出的公式:信息的总效果=7%书面语+35%音调+55%表情,教师要根据课堂上的不同情况变换不同的表情。课堂上的气氛要严肃,也要亲切柔和。严而不厉,威而不怒,亲而不昵,柔而不软。

眼睛可以沟通师生的心灵,因为“眼睛是心灵的窗户”。当教师登上讲台,用亲切的目光微笑着扫视全班同学一遍,学生就会静下来,等待教师讲课。当学生总是回答不出或答不完全时,教师和蔼期待的目光,能使学生受到莫大的鼓舞;当学生精力分散时,如果以责备的目光凝视他或两眼盯着课本教案,或斜视窗外,或仰望房顶,教学就很难收到满意的效果。

传道、授业、解惑,每一位语文教师都能做到。让学生能将知识融会贯通,实属不易。语文教师若能将课堂作为一个艺术舞台,发挥自己的潜能,提供语言示范,陶冶学生情操,才会更容易走近高效课堂。

复制链接

下一篇

上一篇

返回目录

热点文章推荐

相关文章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