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西汉拱手陶女立俑

2022年01月20日 10阅读 来源:永州日报
◇楚天雨

平德西汉拱手陶女立俑正视图去年九月,我在北京中国国家博物馆参观时,看到一尊1957年出土于四川成都天回山东汉崖墓的击鼓说唱俑,只有55厘米高,以泥质灰陶制成,俑身上原有彩绘,虽然已经脱落,但他蹲坐在地面上,右腿扬起,左臂下挟有一圆形扁鼓,右手执鼓槌作敲击状。嘴部张开,开怀大笑,仿佛正进行到说唱表演中的精彩之处。站在展柜前,我不得不佩服那个时代的艺术家,他们所塑造的人物面部表情颇为幽默,刻画得极为细致,且是那样的生动传神,使观者产生极大共鸣。当时,我拍了照片,准备发到微信群时,忽然想起自己曾在家乡的永州市博物馆里也见过诸多陶俑,有的造型跟它一样传神,历史却比它更悠久,更值得我们推介。永州是湖南省的一个文物大市,文物资源十分丰富。在零陵古城的中心,有一块罕见的文物堆积区,那就是零陵鹞子岭的东北麓那块大约一平方公里的土地,是战国墓和大型西汉墓集中之处。据永州的考古资料记载,自上世纪七十年代开始,至上世纪末,经永州市文物工作队和零陵文物管理所发掘的鹞子岭战国墓共有20余座,出土了大量的随葬品,包括青铜器、铁器、陶器等,其中有的文物价值连城,堪称国宝。在诸多的陶器中,也包括这尊1988年出土的西汉拱手陶女立俑,后来被安排在永州博物馆收藏。该陶立俑俑高26.1厘米,拱手状,系女仆形象,颜面丰润,笑容如花,双耳肥硕,左实右虚,体型则苗条纤瘦,头戴高冠,外着交领连衣束胸长裙,下裙后摆宽大曳地,仿佛站在西汉的门口,恭迎后来对历史追寻的好奇者。当我在永州博物馆国宝展厅较为幽暗的灯光下见到这尊拱手陶女立俑时,不禁感慨万千。她在出土过程中,不知什么原因,全身自胸部和手臂位置断成两截,让人不禁涌起一种怜香惜玉之感。如果我们自上而下静静地欣赏,首先看到的是她的高冠,有点像后来的瓜皮帽,也有点像五分之三的蛋壳。“蛋壳”之下,便是孵化出来的头部。看见她的头部,忽然想起一句俏皮话:人与人之间只有脸部不同,其他部位大致相似。我始终认为,这尊拱手陶女立俑最出彩的地方就在于她的面部表情,你看她,故意闭上左眼,右眼却往左看,导致鼻子下端往右上歪斜,满脸笑容似蒙娜丽莎般神秘,好一副挤眼弄鼻的孩童顽皮模样!特别是面部额头和两颊仿佛有一种流动的红晕,青春气息洋溢于表。两只耳朵,虚实相生,左耳的耳郭耳垂十分明显,右耳却是虚空,颇有兼听则明之寓意。再看她的颈部,是那样的圆润,让人想起后来的杨贵妃。她双手叠加,拱在胸前,似有暗香溢出。而且身着交领连衣束胸长裙,左肩微耸,右肩下滑,仿佛在抖落身上千年的风尘。更奇妙的是,她下裙后摆,宽大曳地,仿佛迎面徐徐走来。整个造型,婀娜多姿,让人想起三月枝头初绿的杨柳,以及杨柳下顾盼传情的青春少女。这种景象,在永州的潇湘湖畔,在朝阳岩公园的玉女湖边,似乎随处可见,带给人们春天的气息。这件文物之所以被命名为西汉拱手陶女立俑,我想无外乎两个原因:一是它产生于西汉,二是它跟同时出土的其他陶器相比,造型特点主要表现在拱手上。现在,我们不妨分开来谈一谈。先谈西汉时期的零陵。西汉前期,北方匈奴严重威胁西汉北疆安全。汉武帝发动了对匈奴的战争,并取得决定性胜利。在征服匈奴后,又于元鼎五年(公元前112)秋,发动了对南越(居住在今广东、广西、越南一带的越族人)的战争。《汉书·武帝纪》载曰:“遣伏波将军路博德出桂阳,下湟水;楼船将军杨仆出豫章,下浈水;归义越侯严为戈船将军,出零陵,下离水;”经过一年时间,汉军征服南越,取得了战争的胜利。之后,为了加强对南越地区的统治,汉武帝脑子一转,决定在这一带建立起中央政府领导的地方政权。元鼎六年(公元前111),他举手一挥,在秦始皇前221年设立零陵县的基础上增设立了一个零陵郡,郡治与零陵县治(今广西全州咸水)同址。张泽槐先生《古今永州》载曰:汉武帝元鼎六年(公元前111年),析长沙国置零陵郡,郡治零陵(治所在今广西全州咸水一带),辖7县4侯国。7县是:零陵(今广西全州、兴安、灌阳一带)、营道(今宁远县地)、泠道(今宁远、新田县地)、始安(今广西桂林、临桂、阳朔、灵川、永福、永宁县地)、营浦(今道县及江永部分地)、洮阳(今广西全州、资源县地)、钟武(今衡阳县地)。4侯国是:泉陵(今冷水滩、零陵、祁阳、祁东、东安及双牌部分地)、都梁(今洞口、武冈、绥宁、城步一带)、夫夷(今邵阳、新宁一带)、舂陵(今宁远、新田、祁阳部分地)。也就是说,西汉时期,现在的零陵城属于零陵郡下面的泉陵侯国。泉陵侯国是元朔五年六月壬子(公元前124年农历六月二十六日)从长沙国(公元前202年建立)中分析出来的,到公元9年新朝建立时废止,实际存在约115年。目前的考古说法是,历经了刘贤、刘真定、刘庆三代。但有的人说泉陵侯国有四代侯王,还有的说有五代。不管怎么样,作为一个侯国,它有自己的都城——泉陵城(即古代零陵内城,又称子城)和相关机构配置,体系较为庞大。泉陵侯国里面的人死后,王侯和配偶、妃子等就近葬在零陵城外鹞子岭东麓,也就形成了庞大的西汉墓葬群,所出土的文物是零陵两千余年历史的最好见证。再说拱手礼仪。拱手,又称作揖,是中国古代相见或者感谢时常用的一种礼节。古人十分讲究,一个礼仪也有颇多细节,不像西方各国之握手、拥抱、吻面、吻额,亦不如日本人说“撒哟啦啦”时之鞠躬。古人不握宾客之手,而是将自己的双手握住,向来宾不断摇晃。其动作,又分两种:一是将两手掌互抱,互握和于胸前,谓之“拱手”;一是将两手掌平合,谓之“作揖”。拱手,用于迎送宾客,是一般性礼节;作揖,用于敬神、尊长,是更诚厚之礼仪。而在行拱手礼时,一般右手握拳在内,左手在外;若为丧事行拱手礼,则正好相反。所以说,我们在学习古代礼仪时,稍不注意,可能会出洋相。我有点感到疑惑的是,为什么左右手要有区别呢?后来查阅文献,得知有两种说法:一说古人以左为敬,又有人说在攻击别人时通常用右手,所以拱手时左手在外,以左示人,表示真诚与尊敬。这种习惯一直流传到如今,人们常说“左手为大”就是这个原因;一说拱手礼始于上古,有模仿带手枷奴隶的含义,意为愿做对方奴仆。其实,也是谦恭的意思。据考证,在神州华夏,拱手礼的历史十分悠久,已经有三千多年的历史。从西周起就开始,就在同辈人见面、交往时采用。但是,随着时间的变迁,它慢慢演变出了好几种不同的含义:一是双手相合作拱手状表示敬意。例如:《礼记?曲礼》载曰:“遭先生於道,趋而进,正立拱手。”北魏郦道元《水经注?渭水三》载曰:“此神尝与鲁班语……班于是拱手与言。”《论语》载曰:“子路拱而立”,等等;二是表示无为而治。《战国策?秦策一》载曰:“大王拱手以须,天下徧随而伏,伯王之名可成也。”《三国志平话》卷下载曰:“天下之权尽归司马,少帝拱手而已。”;三是表示办某件事情很容易。例如:《战国策·秦策四》载曰:“齐之右壤,可拱手而取也。”汉代贾谊《过秦论上》载曰:“於是秦人拱手而取西河之外。”等等;四是表示无能为力。例如:《魏书?天象志三》载曰:“及齐王殂而西昌侯篡之,高武子孙所在棊布,皆拱手就戮。”后蜀何光远《鉴戒录?诛利口》载曰:“遂使贼将寒心,谋夫拱手。”等等。永州近年流行汉服表演,湖南科技学院有一支这样的队伍,经常在重大文化活动上献艺。不过,我们可以看出,现代汉服圈的拱手作揖礼多为宋明之后的承袭:身体正直,两臂如抱鼓伸出,双手在胸前抱举或叠合,自内而外划圆晃动一下。另外,还有示敬的就是拱手加鞠躬的拱手作揖礼。拱手礼行礼时,双腿站直,上身直立,双手互拱沓或男左抱右掌合于胸前。一般平辈行礼后正对胸口,不高于颚不低于胸,此为“平揖的拱手礼”。现代拱手礼就是抱虚拳、拳靠胸加磬折以示恭敬。距离产生美。中国人与西方人不同,我们讲究人和人之间的距离来表现出“敬”,而西方人喜欢肉体亲近。中国人崇尚的这种距离,不仅散发着典雅气息,而且也比较符合现代卫生要求。所以很多礼学专家都认为,拱手礼不仅是最体现中国人文精神的见面礼,而且也是最恰当的一种交往礼仪。望着眼前这尊西汉拱手陶女立俑,我似乎看见了一个从泉陵侯国穿越时空而来的西汉女子,看见了零陵古城一场两千多年前的风花雪月往事,看见了一种古老的礼仪在潇湘三月的春风中正散发出蓬勃活力。西汉拱手陶女立俑局部图

复制链接

下一篇

上一篇

返回目录

热点文章推荐

相关文章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