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七夕,浪漫经济下期待传统文化的回归

2022年02月28日 10阅读 来源:永州日报

本报(记者黄玲玲)本周六就是中国传统节日七夕节,7月30日,记者走访冷水滩城区发现,越来越多的七夕节促销活动即将上演,“浪漫经济”成了七夕最主要的内容。

然而七夕的传统文化内涵究竟有哪些?人们如何真正地传承传统,把节日实实在在地过起来?在市民们对七夕节越来越重视同时,我们更期待浪漫经济下中国传统文化的回归。

商家大打“浪漫经济”牌

告白送对戒、自制巧克力、浪漫烛光晚餐、金价打折扣……在七夕节到来时,“浪漫经济”随处可见,各大商家纷纷抢占商机,商业元素正在主导着传统节日的价值和走向。

在零陵北路新步步高商场,这里很多商品打起了七夕促销牌,尤其是珠宝饰品店,不仅优惠力度大,促销语更是甜蜜得让人怦然心动。

吃一顿浪漫的烛光晚餐或者共同制作“爱情巧克力”也是很多情侣过七夕的一种选择。为了招揽顾客,一些餐饮企业适时推出了一系列情人节套餐,并适当给予价格优惠,或采取情侣就餐送玫瑰花、巧克力等小礼物来吸引顾客。

显然,七夕也是花市的重头戏,为迎接七夕,很多店家在一个星期前就已进行了促销。零陵中路的一位店家表示,随着七夕到来,店里的玫瑰、百合等鲜花已经预订了不少。 

除了实体店,被七夕催热的还有网络交易。记者在淘宝网上输入“七夕礼物”关键字,共出来36.8万件宝贝,以珠宝、饰品和巧克力蛋糕等女孩子喜欢的东西为主。七夕消费方式与西方情人节无异

对于很多“80后”、“90后”来说,七夕和西方情人节没什么区别。“最主要的安排还是和心爱的人一起吃喝玩乐”,还在读大学的小王笑着回答。

“吃西餐、看电影、送鲜花,预算大概五六百的样子。”在网络公司上班的小周是个网络编辑,他还告诉记者,今年的西方情人节他和女朋友也差不多是如此安排的。

很多正在谈恋爱或者已经结婚的年轻人都表示自己会过七夕节。对于怎样度过七夕节,记者统计发现,鲜花、大餐、电影、购物等西方情人节的活动也成了他们过七夕节的首选。七夕应挖掘传统文化的内涵而在采访中,一些年纪稍大的市民对于“七夕节”成了购物消费节表达了自己的不满。“在七夕促销活动中,有关中国传统故事中牛郎织女的文化元素,很难在各种促销活动中见到。消费项目和礼物的种类也和国外的情人节大同小异。”来自东安县的语文老师黄建树表示,七夕节,又名乞巧节、七巧节或七姐诞,来自于牛郎与织女的传说,传统七夕节习俗有穿针乞巧、喜蛛应巧、投针验巧、种生求子、供奉“磨喝乐”、拜织女、拜魁星、吃巧果等。如果商家不深挖中国传统文化的内涵,那么七夕就是洋节的一种复制,不能体现出中国味。

“牛郎织女传说向人们传递了一种忠贞不渝、不离不弃的爱情婚姻观。七夕节与西方的情人节有本质的区别,简单地把它视为情人节的做法欠妥。”家住颐园小区的郑阿姨对于七夕节也有自己的看法。

很多市民都表示,应该把七夕节和传统文化结合起来,开展更多与节日传统文化有关的活动。

记者手记:

在七夕被“浪漫经济”包围的今天,七夕本身“美丽、浪漫”的内涵在褪色。如何让这个中国传统节日过得更有意义,更有传统文化气息?记者认为,不仅仅是浪漫经济,应当更多挖掘传统节日文化内涵。 

在采访中发现,越来越多的商家把七夕节引入到西方情人节的商业操作模式中,以便从中获利。然而,七夕节与西方的情人节有本质的区别,简单地把它视为情人节的做法欠妥。按民间传说,七夕节表达的是已婚男女之间“不离不弃”、“白头偕老”的情感,是对浪漫爱情的讴歌。牛郎织女的爱情故事是苦楚的,一年才能相见一次,打造成情人节与该节日的文化内涵有很大区别。

不少商家炒作“中国情人节”赢利,客观地说,这种炒作拉动了经济增长,也在一定程度上加强了人们对七夕的认知。但是,除了创造经济利益,更应该把七夕民俗和传统文化结合起来,更多地关注、挖掘传统节日文化内涵,让七夕节真正地成为中国的本土节日,并让七夕民俗发扬光大。

热点文章推荐

相关文章推荐